

第214章 小家子气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74更新时间:2025-02-24 21:19:15
冯元飏自己就是浙江人,对江南士绅的厉害可谓是如掌观纹,别说现在苟延残喘的朝廷了,就是丢掉京师之前的大明也是万万招惹不起的。
冯元飏心急如焚,赶紧起身劝阻:
“陛下,东林君子们功在社稷,纵有一二不肖之人,但也不该全盘否定啊!”
士绅势大,朱友健岂会不知?
他终将埋葬这个封闭落后、自私反动的阶层,但不是现在。
伟大的领袖教育我们,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现在的主要矛盾是民族危亡,至于士绅阶层,不是朱友健瞧不起他们,那就是一群自私到极点的废物集合体。
等他赶走建虏,站稳脚跟之后,有的是诸多手段可以将之瓦解。
最不济,还可以打……分……
直接发动神技,将士人阶层彻底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可即便如此,冯元飏这种不分青红皂白的为东林党开脱,还是让他不喜,所以这一次也没留脸面,直接反问道:
“一二不肖?哈!好一个一二不肖,如今国事艰难,你口中另外那一部分的‘八九’贤良忠臣,如今身在何处?”
冯元飏被问的哑口无言,一时间惶恐无措。
这话他没法回答!
北方士人不是跟着孔家投了建虏,就是在犹豫观望;
南方士人就更绝,已经在南京抱团,隐隐有分庭抗礼的意思了。
作为皇帝,没下旨讨逆,已经是朱友健为了大局考虑,极为克制了。
朱友健骂了一句,心中块垒稍减,也没兴趣继续让冯元飏难看,毕竟老冯自己还是劳苦功高的。
便不再追责,转而问起冯铨来:
“如今多事之秋,正是朝廷用人之时,冯先生可愿出山,助朕一臂之力?”
冯铨心中一动,他原本只打算到徐州看看便走的,如今却是有些犹豫不定起来。
面对朱友健的招揽,冯铨只沉吟片刻便道:
“草民惶恐,竟不知何德何能,能得陛下如此看重?”
朱友健听出他不是真推辞,而是文人故作姿态的假谦虚。
文人就是这样,惯于表面文章,一股子酸腐气,就是后世也不能免俗。
好在这点肚量朱友健还是有的,又开口道:
“冯先生在先帝时就能入阁辅政,今日内阁无人,朕倒是愿意请冯先生再任文渊阁学士,与冯卿一起,先将内阁的架子搭起来。”
要说冯铨有才,那是真的。
但他能入阁,其实也有天时地利的机缘,才能被魏忠贤抬举。
如今落拓了二十年,竟然有再次入阁的机会,冯铨顿时又惊又喜,也不敢再推辞,欣然应道:
“如此,草……微臣敢不从命?”
朱友健点点头,又向有些发懵的冯元飏道:
“自天津时起,冯卿就为朕这残破的大明殚精竭虑,如今身子已经大好了,便为朕将内阁这副担子挑起来吧。”
冯元飏本还在为江南士人恶了皇帝而心忧,如今却陡然被天大的馅饼砸中,一时间竟是喜忧参半。
等他警醒过来时,却又赶紧推辞:
“陛下错爱,老臣万死难承其重,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他倒是虚情假意的推脱,而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既没这份才能、身体也支撑不住这秉国执政的重担。
朱友健摆摆手,止住冯元飏的谦辞,叹了一口气道:
“冯卿也看到了,朕自守徐州数月,朝中文武自愿来投的却是一个也无。今日推冯卿为首辅,也有千金市骨之意,只望这大明天下,终究还有一二贤良,见了冯卿的榜样,前来共襄复国大业。”
朱友健这话说的,可谓可怜之极。
漫说冯元飏听得心酸,就是冯铨等新来之人,也都是心有戚戚。
于是,就在两位新晋冯学士谢恩之后,胜于的南京士子们,也慨然自荐:
“陛下,学生虽只是个秀才,也愿为国效力。”
“陛下,草民未曾进学,愿入军中为一马前卒。”
“陛下,草民家中颇有家资,愿输粮一万石,充作军粮。”
……
众人说的热烈,朱友健听的也高兴,哈哈笑道:
“卿等拳拳之心,朕尽知之,可见我大明气数未尽,终究还是有忠臣义士的。”
宽慰了士人们几句之后,朱友健终于看向他最关切的郑森。
此时的郑森不过二十岁,见了皇帝还有些局促。
朱友健偏要逗他,笑着打趣道:
“朕听闻有人要给郑家赐爵,大木以为该赐什么爵位才恰当?”
郑森脸色涨红,赶紧下拜请罪:
“此乃乱命,学生是绝不肯受的。”
朱友健点了点头道:
“朕信你!不过令尊就不好说了。”
郑森又羞又急,他如何不知皇帝说的是实话?
只看郑芝龙的发家史,那真是什么都做过,可谓是毫无底限,便是如郑芝豹想的那般,左右逢源也不无可能。
“你知道,那些人想封你家什么爵位么?”
朱友健面露冷笑,极为不屑:
“南安伯!嘿嘿,一股子商贾市侩算计的小家子气!”
郑森猜不透皇帝的想法,冷汗直冒,竭力推脱:
“学生宁死,也不会让家父犯下这等弥天大错的。”
相对于郑森的惶恐,朱友健显得很不以为然:
“哎!别担心,朕不会无故罪人!”
“不过么,以郑家威震南洋,为我大明看守海疆的大功,朕确实觉得,一个小小的伯爵,确实难以酬其功!”
郑森愕然抬头,完全猜不透皇帝的真实想法。
就是冯铨,也是惊疑不定。
他起初以为,皇帝重用郑氏,只不过是为了平衡水师中的江南沈家。
可看皇帝现在的样子,分明不似作伪。
郑森却是越发惶恐,只是一味地坚辞不受:
“陛下错爱,学生属实惭愧。只是南洋之上,各路海匪猖獗,郑氏一步步走到今日,实是有许多迫不得已的苦衷。”
这话朱友健是信的,最少他知道郑森是发自肺腑。
郑芝龙能成功,可谓时势造英雄,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便宜,也同样付出了不小的代价。
就是他最器重的弟弟郑芝虎,也死在了与南洋巨寇刘香的火并当中。
但是,同样的,朱友健也是真心招揽郑家。
不止是敬佩历史上国姓爷坚持抗清的气节,更是现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