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7章 倒霉蛋朱慈炤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91更新时间:2025-02-19 15:35:08
“殿下,该读书了!”
清晨的东苑,一声尖利的叫声划破了院子里的宁静。
院内的一间卧房内,床榻上的朱慈炤猛的睁开眼睛,随即脸上露出极其厌烦的神情。
两手十分粗暴的扯过裘被,将整个脑袋都蒙的严严实实的。
可过了没多会,裘被又猛地被掀开,再次冒出头的朱慈炤,满脸的生无可恋。
尽管心里极度的抗拒,他还是选择了起床,开始慢吞吞穿衣服。
现在的朱慈炤,最听不得的就是“读书”两个字。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朱慈炤并不反对读书,甚至还对突如其来的变幻而受宠若惊。
要知道,以前在京师时,他只是个不受宠的庶出皇子,尤其是生母田贵妃死后,更是成了瑟瑟发抖的小可怜。
那时候的朱慈炤已经过了出阁读书的年纪,可崇祯被国事闹的焦头烂额,哪有心思管他的死活?
当老子的都不用心,没了娘的孩子是很可怜的,宫里那些个狗东西,都是惯会捧高踩低的,一个个不欺上门就不错了,谁还会真心为永王打算?
最后还是朝堂上,有人要博眼球,上书指责皇帝在教养皇子方面有失公允,是很严重的失德行为。
被闹了个没脸的崇祯,只能黑着脸,捏着鼻子给永王胡乱指派了几个老迈古板的礼部官员为师。
这些老古董狗屁本事没有,就会在古纸堆里寻章摘句,正事那是一件都干不好,之乎者也的大道理却是一堆接一堆,一套连一套。
偏偏这些老古董还没有自知之明,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满腹经纶得不到施展。
以前他们还只能怨天尤人,喝酒呷醋,指天骂地。
陡然间得了个教导永王的任务,一个个都跟打了鸡血一样,恨不得将永王直接培养成当世完人,以证明他们的“才学”。
可怜朱慈炤小小年纪,就落入这么一群老学究手底下,简直可以说是受尽了摧残,饱受折磨不说,还根本学不到什么有用的东西。
——除了一肚子子曰诗云,成仁取义的狗屁圣贤文章。
老学究们可不会觉得,是他们的才学不够,只会指责朱慈炤读书不用功、或者干脆一点就是资质愚钝、更无向学之心。
总之,就是把黑锅全扣在永王头上,为自己的迂腐无能开脱。
没人撑腰的永王无辜中枪,只能委屈巴巴的忍受着嘲笑、欺辱,还有来自崇祯的训斥。
等到阮大铖携中旨而来,摇身一变成了永王老师的时候,朱慈炤心底是不愿意的,甚至还为此对下旨的朱友健暗自不满。
不过,真正与这位身段柔软的“阉党余孽”接触久了之后,朱慈炤又不由自主的被折服了。
别看阮大铖声名狼藉,人家可是妥妥的大才子。
否则的话,他也不可能先后得到东林大佬左光斗和高攀龙的赏识。
除此之外,阮大铖还是戏曲名家,在仕途断绝之后,假借醉心曲艺的名义归隐,便写出了诸多风传一时的词曲。
《春灯谜》、《燕子笺》、《双金榜》和《牟尼合》,都是阮大铖的杰作,合称《石巢传奇四种》,流传至今。
阮大铖的诗才也足以在明末诗坛,占据一席之地,留有《咏怀堂全集》。
如此才华横溢,根本不是那些腐儒可比的,轻易就让永王刮目相看,很快就得到了认可。
到了南京之后,朱慈炤更是受宠若惊。
钱谦益、吕大器二人,此时都还为暴露劣迹,妥妥的士林领袖,更不用说还有一个蜚声海内的史可法。
这样的大儒名士,居然不惜纡尊降贵,争先恐后的要当永王的老师,可着实让从小就被忽略的小屁孩朱慈炤惊喜交集。
不仅如此,南京城内的武勋权贵们,如魏国公世子徐文爵、抚宁侯朱国弼和忻城伯赵之龙等人,纷纷自荐为武略老师。
还有仅存的司礼监大佬韩赞周和卢九德,也自降身份,做了他的伴伴。
可以说,大明朝历代的太子,出阁读书的时候,也没这么豪华的教师阵容了。
皇家的子孙,就没几个简单的。
在得知了朱友健在徐州发布的继位顺序之后,朱慈炤立即就明白了“老师们”的深意。
十二岁的小屁孩顿时小心肝砰砰乱跳,一种从未有过的欲望,陡然间在心底生根发芽。
这种欲望,叫“野心”!
就在小屁孩还在做梦,以为自己文有大儒名师,武有举朝勋贵,外有贤臣、内有大伴,金阶御座就在眼前时……
愚蠢的臭小孩马上就吃了当头一棒!
首先,钱谦益、吕大器与史可法轮番上阵,各种圣贤文章接连轰炸,让朱慈炤直接怀疑,自己回到了京师时期的学堂上。
唯一的区别就是,钱谦益等人的水平,比那些老古董更高,讲课的时候不会那么陈腐如朽木。
但是,和风趣幽默、才华满腹的阮大铖,却是完全没得比,让朱慈炤极为失望。
为了“大位”,本王……不,孤忍了!
愚蠢的小屁孩朱慈炤如此想!
幸好还有武略课!
天真的蠢小孩朱慈炤如此做梦。
然而,等他兴冲冲的等来了武略课时,朱慈炤就发现,他自己想多了。
自土木堡之后,大明的武勋和“打仗”这两个字连起来的时候,只有一个想法:
搞钱!
别说的明末的徐文爵、朱国弼和赵之龙等人了,再往上数三代,徐鹏举之流,也都是一群酒囊饭袋。
指望他们懂什么文韬武略,纯属搞笑。
那名,这些“武略老师”,给永王上课讲什么呢?
讲他们的老祖宗!
什么“徐中山王北诛暴元”了,什么“抚宁侯力退瓦剌”,什么“忻城伯奉天靖难”了……
好家伙!
若不是朱慈炤还有点脑子,他都要怀疑,这大明的建立,全是靠的这帮武勋。
和老朱家啥关系都没有!
朱慈炤再幼稚,也知道绝不能认同这些歪曲事实的狗屁“丰功伟绩”。
只是,他才开了个头,提出质疑,就被一群如狼似虎的武勋齐刷刷的呵斥。
十几个脑满肥肠的武夫,一个个披坚执锐,凶神恶煞的逼迫,吓的朱慈炤瑟瑟发抖如鹌鹑。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不是大明朝的南京,而是五代十国时的某个军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