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06章 书生从军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91更新时间:2025-02-17 21:29:15
明朝末年有多少读书人?
根据DeepSeek的统计,秀才的录取率大约为2%,据此推算明朝读书人群大约有300万人。
这还没算那些没考上秀才的童生,以及无力科举的贫民。
综合起来,大明的识字率应该在7-10%之间。
以封建社会的体量,这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也组合成了大明最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
这个集团从上到下,如同巨树般盘根错节,彻底地把控着整个国家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
所以,这个集团中的每一个分子,几乎都是天然性的会维护本集团的利益。
可以说,到了明末时期,霸占大量土地却不肯承担丝毫义务的士绅阶层,已经是大明最大的那颗毒瘤。
这也难怪满清在占领全国的过程中,先是“剃发易服”,后是大搞屠杀。
即便坐稳了江山,还要搞出“江南三大案”来,将士绅阶层的脊梁彻底打断后,才能把赋税顺利的收上来。
若是可以,朱友健也想将这些趴在大明身上敲骨吸髓的蛀虫们,全部都物理毁灭。
但还显然的是,目前他并不具备这个实力。
不过没关系,后世的信息大爆炸,网络上有的是这方面的信息,朱友健权衡一番之后,决定从“掏空”士绅内部开始。
而大明时报,就是他的一把利器。
以前士绅们对舆论有绝对的掌控,现在朱友健却利用大明时报,打了士绅们一个措手不及,从这种舆论霸权中打开了一条新的渠道。
更可喜的是,现在大部分的士绅都还没意识到这一点,反而被朱友健扭转了思想。
关帝庙前,江夫子依旧在读报纸。
周围的百姓一个个都听的津津有味,少不得要对报纸上的内容评头品足一番。
前番关于“读书人该不该入伍”的争议,徐州城里的百姓们普遍都倾向于支持。
只是,读书人入伍之后能干什么,众人的想法都不相同。
穷书生陈木听着众人的争执,突然对江夫子问道:
“夫子觉得,我辈书生从军如何?”
江夫子一愣,不由自主的摸了摸长须。
他现在吃的好睡的香,早不是之前那副落魄书生的邋遢模样,便是须发和之前相比,也油光水滑了许多。
这段时间,江夫子读完皇帝的聚贤诏之后,也考虑过参军入伍,报销朝廷。
只不过他刚露了点口风,就被宝贝女儿坚决反对,江小鱼眼泪汪汪的哀求,说什么“你走了我该怎么办”?
江夫子就这么一个宝贝女儿,恨不得把她疼到骨子里,被她这么一反对,便歇了入军的念头。
不过,他对读书人入军,是双手支持的,思谋片刻便坚决说道:
“书生从军自古有之,汉之班超、唐之高适,哪个不是出将入相,吾辈楷模?”
百姓们还在相互打听这两人是谁,陈木和他的好友萧林却是互视一眼,眼中尽是激动。
紧接着,江夫子的神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再则说来,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如今建虏占了京师,闯贼还在中原肆虐。若不尽快恢复河山,我辈书生又怎能独善其身?”
江夫子忍了又忍,最终还是没忍住,愤愤说道:
“总不能像某些人那样,早早的便降了鞑子,做了蛮夷的鹰犬吧?须知‘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无也’!”
陈木与萧林同样一脸凝重,显然对此极为忧心。
就在三百年前,蒙元灭宋,神州陆沉,汉民可是最低等的四等人,饱受压迫与欺辱。
这是一段不忍直视却又无法忽视的血泪受难史,由不得大明上下的有识之士忽视。
一想到将来建虏南下,自己就要被迫对一群蛮夷卑躬屈膝,苟且偷生,陈木就觉得有一股血气直往上冲。
本就有意参军的他,立即做出决定,慨然说道:
“夫子言之有理,若是没了大明,难道还真的去给那些建州野人牵马坠蹬不成?”
陈木眼神坚定,直视好友萧林:
“我决定今日回家拜别父母,明日就去参军,不知萧兄可愿与我同行?”
萧林苦笑着摊摊手:
“你我二人一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你去参军,我独自留下又有什么意思?”
陈木大为感动,紧握着好友的手:
“萧兄,多谢!”
江夫子抚须微笑:
“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周围的百姓也随之为两人喝彩:
“两位先生好样的!”
“愿两位先生旗开得胜,多杀鞑子!”
“祝两位先生封侯拜相,公侯万代。”
……
类似的情形,在徐州各处都有上演。
朱友健得报时,心中大为欣喜,这说明他的大明时报办对了,最少在徐州城内,读书人不再以“武人粗鄙”而排斥、蔑视军人。
这些参军的读书人,大多都很年轻,一个个热血未冷。
只要稍加调教,就能成长为军中的中流砥柱。
朱友健从来都觉得,打仗,本来就是靠脑子的东西。
大明的军队为什么越来越拉跨?
制度的败坏固然是主要原因,与军中将士的素质低下也不无关系。
而且,这些读书人训练的好,以后就是一颗颗的种子,放到其他地方,都很容易生根发芽。
朱友健立即做出决定:
将这批读书人,与军中那些表现良好的军士集结起来,组建一个“进修班”。
进修班的“校长”,朱友健当仁不让!
除此之外,他还要延请军中大将,亲自给这个班上课,教授行军打仗的本事。
就在徐州城里,因为新成立的“进修班”而再次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此时的南京,也开始受到大明时报的影响。
“真是岂有此理,让我等士人去与武夫为伍,实在是欺人太甚!”
“皇帝身边这是有奸臣啊!”
“以我之意,当联合南方诸位贤士,共同组建正义之师,北攻徐州,清楚皇帝身边的奸佞小人!”
“冯元飏该死!沈廷扬该死!”
……
外面的风风雨雨,吓的沈廷扬躲在东苑内不敢外出。
他怎么也没想到,莫名其妙就背上了这么一个“蛊惑圣君”的黑锅。
同时,沈廷扬心中也极为不满,觉得朱友健号召书生入军极为不智。
只不过,现在沈廷扬也没心思考虑这些了,永王厌学的事情,更是让他焦头烂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