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05章 聚贤诏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42更新时间:2025-02-16 20:49:16

“这,这可如何是好……”

报社内,以往整洁的办公室一片狼藉,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罗邦一人,惊慌失措如败犬。

至于报社里的其他人,早前也已经被报纸上的内容激怒,不是愤而辞工,就是跑出去与街道上的民众一起抗议。

只剩下罗邦一个孤家寡人,可怜,弱小又无助。

他有预料到,报纸发售之后,会激起百姓们的愤慨,但绝对没想到,会让整个徐州举城鼎沸。

罗邦现在都没办法找人叫苦,只觉得皇帝很有可能,借他脑袋一用,以平息全城百姓,甚至是全天下人的怒火。

就在罗邦惊慌失措之时,报社外的大街上突然爆发震天动地的欢呼声:

“是御林新军,新军来了!”

本就慌张的罗邦顿时跌坐在地,惊恐的脸上瞬间充满绝望:

“完了,我命休矣……”

现在的罗邦什么都做不了,找不到人自辩不说,就是想逃跑,也已经是上天无路,下地无门。

就在他哆哆嗦嗦地,在上吊和跳楼之间难以取舍时,外面的欢呼声陡然间再次爆发,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陛下!是陛下亲临!”

紧接着,就是山呼海啸般的声音: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罗邦几乎是连滚带爬地来到窗前,就看见盔甲鲜明的御林新军,护卫着那辆高大质朴的龙辇,正穿过街道两旁的无数百姓,缓缓的向报社驶来。

龙辇上的皇帝满脸温和的笑容,一手牵着定王,另一只手正频频向两侧的百姓招手致意。

不知为何,罗邦突然涌起一个念头:

似乎,不用去死了!

不久后,他的猜想就得到了证实。

朱友健牵着定王朱慈炯,登上报社门口的高台后,大声向周围宣布:

“众位臣民,朕要澄清一事:报纸上的投贴,是朕授意大明时报报社总编罗邦刊发的。”

这话一出,四周一片哗然。

百姓们简直难以置信,想不通皇帝为什么会这么做。

而报社内部,罗邦已经瘫软在地泣不成声,心中尽是千古奇冤终得雪的庆幸和喜悦。

朱友健早有预料,等喧哗声稍弱之后,才继续说道:

“朕膺天命,临御万方,至今已十有七载。然朕才疏德薄,乃至天下板荡,社稷倾危。此朕之罪也!”

不止是罗邦,人群中的百姓也是一阵骚动。

稍有见识的人都知道:陛下又要下罪己诏了!

虽说皇帝在位十七年,已经连下八次罪己诏了,但这一次明显是被那些南京来的投贴逼的。

不知不觉中,百姓们无论贫富贵贱,都对那些胡搅蛮缠的南京士人,生出一股痛恨之情。

朱友健先是自我批评,把过去的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成功激起百姓们的愤怒之后,突然间话锋一转:

“……今有江南士人,投贴无数。言辞虽利,然朕心甚喜。大明养士三百年,岂能无忠义之人?”

聪明人听到这里,就已经隐约觉得有点不对味了。

朱友健却是陡然变得振奋,声音也越发慷慨激昂:

“览史册而见班超投笔,观当世岂无定远再生?嗟尔多士,冠带衣冠之伦,宁忍见神州陆沉?诗书礼乐之教,岂可忘执干卫社稷?”

“勿谓书生空议论,且看青史血写成。若得三千虎贲士,何惧百万豺狼兵?”

一通正确的废话下来,人群里的读书人都傻了。

不少人都产生了不妙的预感,开始面面相觑。

果然,他们的猜想是对的,朱友健话锋一收,语气振奋:

“朕已在军中设督导官,诚请各地贤良之士,以充其职。”

这一下,人群里的老百姓也听明白了:

皇帝这是请读书人入军!

虽是新设的督导官,一听就知道是不用上战场的,但也绝对是大明立国以来的第一遭!

这种稀奇事,就像一瓢热水掉进热油锅里,瞬间就炸了锅。

百姓们议论纷纷,却是意见不一,有人赞同也有人反对:

“这、这怎么可以?”

“怎么就不可以?”

“读书人入军,岂不是有辱斯文?”

“辱什么斯文?难道读书人就不是大明子民么?”

“简直是岂有此理,士人清贵,怎能与粗鄙武夫为伍?”

“哼!卢督师就不是读书人?孙督师就不是读书人?对了,于少保也是读书人吧?”

“就是!文丞相,还有诸葛丞相,他们也都是读书人吧?”

……

争论声越来越大,偏向也越来越明显。

公道自在人心!

这些年,大明的读书人只知道指手画脚,却半点实事都不肯干,早已经让百姓们不满了。

百姓们虽然不会说,但是心里清楚的很。

朱友健要得就是这个效果!

不管南京来的这批投贴是谁的手笔,最终的目的,无非是借用所谓的“民意”,来绑架皇帝,让他不得不低头。

这种套路,大明的大头巾们干的轻车熟路。

朱友健知道不能硬顶,干脆就反其道而行之。

你想绑架民意?

问过我没有?

这时候,朱友健就开始庆幸,自己早早的把报社办了起来了。

尽管总编罗邦才具不足,而且立场也不甚坚定,经常左右摇摆,企图两面讨好。

但是朱友健相信,这一次的“投贴”事件之后,罗邦再想讨好士人们,基本上是不可能了。

因为朱友健接下来的做法,将会彻底断绝他的后路。

有御林新军在,聚集的百姓并未闹出什么乱子。

即便有些人争执的厉害,也只是言语上的冲突,并未转变为拳脚相加。

而朱友健的“罪己诏”也没人在意了,被他随手一拨弄,就变成了“聚贤诏”。

除了当众打的那些鸡血之外,朱友健还在后续报纸刊登时,加上了一些“胡萝卜”。

比如“开武科新制”,“准以军功折抵文试”,“许以武勋换授文阶。”

更承诺“功成之日,麒麟阁上图形,凌烟阁中勒名”。

如此一来,名与利都有了。

相信排除那些幕后黑手的阻碍,总会有不得志的读书人,愿意投笔从戎,“三千里外觅封侯”。

现在,就看南京的那只幕后黑手怎么接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