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72章 阉党小人阮大铖

第172章 阉党小人阮大铖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114更新时间:2025-01-28 11:59:14

“季明兄,别来无恙?”

一大早,沈廷扬就听说有故人来访,原本孤立无援的他还非常高兴,以为是哪位故旧前来相助了。

可一进客厅,来人刚打了个招呼,沈廷扬的脸瞬间就黑了:

“阮集之,你来干什么?”

来人正是阮大铖,两人之前还在南京有过交集,分开的时间并不长。

再次相见也不过是相隔十余日,沈廷扬却是身心俱疲,竟有恍如隔世之感。

真说起来,两人的关系并不算好,就在他最困难的时候,阮大铖突然找上门来,由不得沈廷扬不多想,下一刻几乎脱口而出:

“你!莫非这些混账事,都是你在背后搞鬼?”

骂完之后,沈廷扬又反应过来,自己先否定了:

“不对!你阮集之可没这份本事。”

这些话说的又急又快,阮大铖都没机会插嘴,话里话外也没给他留半点颜面,听的阮大铖脸色一沉。

只是他没发作,下一刻居然苦笑出声,摇着头拱手道:

“季明兄说的是,老夫确实没这份本事。况且,此事是何人所为,季明兄不是心知肚明么?”

沈廷扬默不作声,他确实已经有所猜测了。

在江南地带,士绅实力强横。

但要说既能控制长江水师,又能使唤巡检、驿丞如同家奴的,也就那么几人而已。

这世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永王一个十岁出头的小萝卜头,既无权又无势。

要说谁最不喜欢见到永王进京,那就非得是前段时间,那些闹出“福潞之争”的人了。

综合下来,掐指一算,就能知道,到底是谁在背后搞鬼了。

沈廷扬又愤怒又无奈,即便猜得到是谁干的,也没任何办法。

下一刻,沈廷扬突然眉头一皱,盯着阮大铖道:

“你来作甚?莫不是想挑拨沈某生事?”

阮大铖再次苦笑,从袖子里抽出一纸文书道:

“季明兄看过再说。”

尽管心中狐疑,沈廷扬还是接来过来,打开一看,顿时大吃一惊:

“这如何可能?”

面对沈廷扬惊怒的目光,阮大铖心中莫名生出一股快意,表面却装出无奈的一摊手道:

“这我又如何知道?”

说完这话,他又假作好奇的问道:

“季明兄看过之后,能否确认真伪?”

沈廷扬如何不知,这人是在明知故问,他就是看出来是真的,所以才越发的惊疑不定。

只因这是一份中旨,来自徐州的朱友健。

上面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委任阮大铖为永王府长史,掌永王读书等事宜。

在大明,长史司是藩王府的核心机构,通常有左右两位长史,但也有单设一名的,都算寻常。

但像这份中旨这样,特意点出掌读书事,也就是让永王拜师的,属实不多见。

沈廷扬难以置信不说,更多的是不服气:

凭什么是阮大铖?!

这家伙可不是什么好人,而且在大明的士林当中,早就声名狼藉,盖因此人是大名鼎鼎的阉党!

其实最开始的时候,阮大铖也不是天生的阉党。

非但不是阉党,还是根正苗红的东林党,而且还一度成为东林党内前途无量的当红炸子鸡。

阮大铖是安徽怀宁人,是东林大佬左光斗的同乡小老弟,很得这位老前辈的喜爱和照拂。

后在左光斗的引荐下,拜在另一位东林巨擘高樊龙座下,更在打倒“奸相”方从哲的大事中立下头功。

当时的阮大铖,在东林党内可谓红的发紫,风头一时无两。

按照常理来说,阮大铖这样的东林新秀,那是妥妥的前途无量,就算是从此按部就班,将来也是士林领袖、入阁辅政直如等闲。

奈何成也东林,败也东林,阮大铖很快就卷入东林内讧,被左光斗的政敌所针对。

不但丢了唾手可得的吏科都给事中,还落入了魏忠贤的算计,莫名其妙就打上了阉党的标签。

尽管阮大铖弃官不做,上任未及一月便逃回老家,奈何此时他在某些人的推波助澜下,早已经声名狼藉,人人喊打。

阮大铖也知道厉害,夹在东林和阉党中,必然是死路一条。

他很聪明的选择逃归乡里,夹着尾巴观望形势。

虽说后来,阮大铖还曾投机取巧,又曾出资帮助张溥,推张溥的老师周延儒入阁,想要重归东林。

奈何反对者众,阮大铖也只能不了了之。

不仅如此,崇祯也受东林君子们的影响,对阮大铖这个“阉党小人”深恶痛绝,以至于崇祯一朝,阮大铖都只能龟缩南方,醉心曲艺小道。

直至前阵子,京师陷落,南京也是一片兵荒马乱。

此时的大明一片兵荒马乱,北方的王公贵族都一窝蜂的往南京逃,其中就包括福王和潞王。

只是,福王朱由松是崇祯的堂弟,潞王朱常淓却是崇祯的堂叔,无论是伦理,还是纲常,都应该是福王继位才是。

东林党害怕被福王清算,竟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无视此前奋斗数十年坚持的道统和礼制,居然要拥立关系更远的潞王。

阮大铖从中觑出机会,顿时大喜过望,马上开始四处奔走,连夜拜访好友马士英。

阮大铖对马士英有举荐之恩,两人关系非比寻常。

此时的马士英以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庐州、凤阳等地军务,可谓是手握重兵,位高权重。

阮大铖都已经说服马士英,一起拥立福王,而且成功的希望极大。

却不想风云突变,北方传来消息,皇帝居然没死,而且还逃到了天津,正在重整旗鼓。

如此一来,不管是拥立福王还是潞王,都已经失去了最基本的法理。

阮大铖与马士英的筹谋,也就此戛然而止,划上句号。

就在阮大铖心灰意冷的时候,他又意外得知了沈廷扬在应天府的消息。

心思活络的阮大铖,马上就借机找上门去。

奈何他名声太臭,沈廷扬也对他敬而远之,以至于两人不欢而散。

阮大铖气急,却又无可奈何。

本以为事情就是结束,谁曾想峰回路转,远在徐州的朱友健,居然发来一份中旨,意欲让永王朱慈炤,拜在阮大铖的门下。

尽管阮大铖不知道,皇帝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样,可长期远离权力中心的他,断然决定要抓住这次机会。

因为,这也许有可能是他这辈子唯一的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