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166章 父子相见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71更新时间:2025-01-22 17:44:14

北宋灭亡的原因,与历代都不相同,尤其和明亡大相径庭。

若说明亡,恰似个被癌细胞吸走所有营养的干瘪病夫;

那么北宋之亡,倒像个“三高”严重的肥胖大汉,突发卒中。

后世历朝说道北宋之亡,全都不约而同,给扣上“昏君奸臣”的帽子,似乎靖康之耻之所以发生,全是昏君赵佶和奸臣蔡京等人的责任。

实际上,北宋到了后期,冗官、冗兵、冗费,三冗之弊已经让整个朝政不堪重负。

再遇上赵佶这么个不着调的玩意,灭亡只是迟早的问题。

陈由能看到北宋的弊政,已经胜过了大多数的读书人。

但他不知道的是,三百多年后,有一个全民时代的到来。

那个时候,吃皇粮的人,占到全体国民总人数的一成以上。

但是那个时代,国家不但没有被拖垮,反而在全世界的围追堵截下,取得了举世震惊的成就。

而朱友健在徐州,一直在招人,看似和北宋时期,招降纳叛组建厢兵一样。

可实际上,这些人才算多少?

和整个大明相比,这点人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别说满足光复大业的需求了,就是填满朱友健预想中的“皇企”都远远不够。

一个煤场,收纳了三千青壮,还有近千后勤保障、运输、售卖等人口,基本上保证了从天津跟随而来的百姓,每个家庭都有一人可以领饷银。

后续开设的水泥窑,苦力的缺口一直存在。

这还是朱友健体恤百姓,在劳保物资的准备更充分之前,不打算招募更多的百姓。

相比于让百姓们,朱友健更倾向于让那些坏种去吃苦。

所以才会有严打之后,所有刑徒都被判服劳役。

相比于发配到千里之外,刑徒们显然更乐于在家门口服劳役顶罪——反正短时间内,也没人知道粉尘的危害性。

现在,制约水泥产量的,不是劳动力,而是工匠。

而这个问题,也即将得到解决。

五月初五日,端午。

徐州北码头人声鼎沸,帆樯如林,定王朱慈炯带着京师撤离的三千工匠,终于抵达徐州。

刚一下船,朱慈炯就将一应杂务,委托给随船而来的临清知州金堡,他本人则与同样心情激动的坤兴公主登上了码头的车驾。

一炷香后,姐弟二人终于在徐州府衙,见到了那个明黄色的身影。

“父皇!”

刚一进门,朱慈炯就大哭着扑了上去。

这几个月的剧变,给这个看似稳重的少年,心理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国破家亡的痛苦,以及一路上的担惊受怕,在这一刻都变成了稚子的委屈,只想从父亲的怀抱中求得安慰。

朱媺娖的心思要敏感些,也要复杂的多。

她也听到过一些“假冒皇帝”的传言,可第一眼看上去,朱媺娖的猜疑就彻底动摇了。

尽管神情有些差异,可样貌却是一模一样。

“这世上,应该没有如此相像之人吧?”

朱媺娖的疑虑在打消,朱友健已经在向她招手了:

“坤兴,是父皇对不起你们,你的手父皇已经在想办法了。”

朱媺娖两眼通红,泪如泉涌,也扑了上去。

父子三人相顾垂泪,良久才稍歇。

朱友健给两个儿女整理好衣襟,神色郑重道:

“如今慈焕在南京,慈烺还是下落不明,父皇向你们保证,一定尽快让咱们一家团圆。”

朱慈炯重重点头,补充道:

“就像在京师时那样。”

朱友健却摇头:

“不是像,咱们要回到京师,就和往日一样。”

朱慈炯心里有一丝别扭,不过还是很快调整好心态,轻轻地点头。

朱友健哪里看不出来,这小屁孩有心思了?

他本就不是很想当皇帝,最初不过是被沈廷扬所迫而已。

后来是不愿华夏沉沦的惨剧再次发生,故而才当仁不让。

反正朱友健也没打算赖着不走,也没想过背叛与沈廷扬的约定,只不过双方的计划有些差异而已。

乘这个机会,朱友健索性挑明来。

他牵着朱慈炯,走出府衙大门,外面早就站满徐州城里的文武官员,挤满了前来看热闹的百姓。

皇帝一家出现,文武官员们马上在冯元飏的带领下,大礼参拜:

“恭贺陛下一家团圆,吾皇万岁!”

见礼过后,朱友健将父子二人牵着的手举起来,公示于众:

“朕以凉德,缵继大统。然闯逆为祸,建虏入关,京师陷落,以至祖宗陵寝亦不得安。”

“此皆朕不德之所致也!罪在朕躬,勿敢自宽。自今为始,朕在此立誓:此生不复京师,生不敢面北,死不入宗牒。”

“此朕之誓,亦是朱家子孙之责!他日若朕无能,不能践今日之诺,当由太子慈烺继之;若太子不幸,当由定王慈炯继之;定王不能,永王继之。其后福王、潞王!”

“朱家子孙不绝,光复大业不止!”

……

满大街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被朱友健的发言震撼到了。

可以说,大明前期的皇帝,都还是很有血性的。

包括瓦剌留学生。

别只看到他有土木堡大败,更应该看到,在他之后,大明有进取之心的皇帝,就只剩下一个朱厚照了。

从那以后,大明的皇帝要么被文官忽悠瘸了,遵行那些被曲解了的“祖制”;要么被大头巾们步步逼迫,无暇他顾。

朱友健来自后世,根本没那么多的心里负担,更是以一种隐晦的方式,将他心目中的大明继承秩序公之于众了。

他这么做,既是履行与沈廷扬的约定,更多的则是打击江南那些混账玩意儿。

当初万历皇帝在时,高举“礼制”大旗,搞出“国本之争”的是他们。

后来京师都丢了,亡国之祸就在眼前,这帮子狗东西,担心福王朱由松当上皇帝后,会清算他们,又一窝蜂的反对福王登基,转而打算拥立潞王。

这个时候,什么狗屁礼制,已经没人提了,就像全部都瞎了、聋了、得了集体健忘症一样。

一想到这些恶心的玩意,朱友健就气不打一处来。

他现在倒是想看看,他这个皇帝已经按照“礼制”确立了皇家继承次序,这些狗东西还能闹出什么花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