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踊跃的百姓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068更新时间:2025-01-23 15:06:12
方才朱友健可是说过,要赏赐一套廉租房给江夫子父女的。
江小鱼心花怒放,不由得开始美滋滋的幻想:
“家里条件已经宽裕了许多,以后再住进混凝土廉租房,就可以考虑招个老实憨厚的夫婿,给老江家传宗接代了!”
她的想法很美好,似乎触手可及。
但是,很快江夫子愤愤不平的嚷嚷声,就让江小鱼大惊失色。
她赶紧冲去,熟门熟路的要捂住老父亲的破嘴。
奈何,让江小鱼绝望的是,她更知道她爹犯起倔来,比过年的年猪还难按住。
很不幸,激愤的江夫子堪比年猪,轻而易举的挣开江小鱼的束缚,眼红脖子粗的叫嚷着:
“陛下是要逼这些南城百姓去死么?”
江夫子虽疯癫,但眼睛不瞎。
他也听说过混凝土,知道那是个建城的好东西,就连供应司的田郎中,都觉得用来建屋是可行的,那就不难推断出:
铲平南城的贫民区,用混泥土来改建廉租房就是个稳赚不赔的好买卖。
朱友健直想翻白眼儿,无奈的吐槽:
“在老夫子心中,朕就是个黑心开发商吗?”
这又是个新鲜词儿,但顾名思义,也不难理解。
江夫子皱着眉想了想,但还是固执地摇了摇头:
“陛下,这里是南城百姓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陛下把地方占了去,却要让街坊们去何处容身?”
本就惶恐的百姓们,也纷纷大着胆子哀求:
“陛下,求求您收回圣命吧。”
“草民一家就这破房子能容身,收了俺们的房,俺们就没地方去了。”
“从草民的太爷爷开始,就在这里安家了,这要是没了房子,不是要逼死我们么?”
……
或许是人多的原因,也可能是百姓们更怕无家可归,哀求、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直接把朱友健的话都盖了过去。
护驾的陈默眼一瞪,重重的一脚踏出,挡在朱友健面前,朝着那些步步上前的百姓呵道:
“都闭嘴!陛下仁心仁德,从天津跟随南下的百姓,哪个不是照顾的极好,又怎么会不顾你们的死活?”
这个倒是事实,徐州城里早就传遍了。
大家都知道:从天津南来的百姓,人人都得到了极好的安置,每天能吃三顿饭不说,居然还时不时能吃上荤腥。
百姓们的叫嚷声,顿时戛然而止,不少人更是暗地里怦然心动:
若是能被皇帝收编,也和那些北佬一样,岂不是美哉?
朱友健倒是不介意,将这些百姓都收入麾下。
以天津、临清等运河沿途搜刮来的钱粮,再养一城的人一年也养得起。
至于一年后,他也有足够的信心,扎稳了根基,有足够充裕的收入来支撑。
毕竟,他收容的百姓又不是吃干饭的,时间一长,他们自己的劳动就能养活自己。
不过,朱友健并不打算,随便收容百姓。
他就是故意的,要区别对待,形成差距来对比。
这样的好处很多,既可以让先收容的百姓更忠心,也能激发其他人的向往。
人心如此,平白得来的东西,再珍贵也没人会珍惜。
南城的百姓们,现在全都眼巴巴地看着朱友健。
朱友健见状,乘机说道:
“朕何时说过,要赶走大家?又何时说过,要逼死百姓?诸位难道忘了,此前四个供销社大楼的动迁?”
江夫子隐约听过此事,但具体并不清楚。
他只是个疯疯癫癫的读书人,也不是什么包打听不是?
可南城的百姓就在附近,还真有不少人都知道。
这下,好些人不乐意了。
一个獐头鼠目的闲汉跳了出来,指着江夫子大骂:
“你这老糊涂,尽会胡咧咧。陛下岂是走街的昏君?便是要收我们的房子,也定会让我们进煤场做工的。”
朱友健还在纳闷,什么是“走街的昏君”,好不容易才明白,他说的是“纣、桀”。
这闲汉肯定也是个不读书的,估摸着也就是听人说书,提起过“纣桀”,稀里糊涂的就自我推断城了“走街”。
朱友健哭笑不得,无视了闲汉那谄媚的嘴脸,对着羞愧的江夫子道:
“你也是好心,朕不怪你。这样吧,朕提两个方案,你帮街坊们参考一下,看看哪个更合适。”
“第一,便是将土地收上来之后,交由供应司安置,无论是煤场还是窑厂,以后都有数不尽的用工需求,足以安置一家人。”
“第二,便是原地安置。这混凝土房屋,可不止能造一层!楼下的仍归原地居民所有,楼上的几层归朝廷所有。”
朱友健说完,又打算原地搞个沙盘出来。
毕竟他后世也是买过房子的,平时在网上也没少见过楼盘的沙盘模型。
但是这一次,田广、陈默等人都觉得,有失皇帝的体面,无论如何也不答应让皇帝亲自动手。
朱友健无奈,也只能通过口述、指点,让陈默捏了个大差不差的模型出来。
江夫子跟着几个里老,看完模型后,都不由得心动。
他们也不傻,光是推到现在的土坯、茅草的房子,住进混凝土房子,就赚大了。
更何况,还有进煤场、窑厂的机会。
无论哪个时代,能进“体制”都是让百姓们向往的。
他们可是知道,现在的煤场、窑厂,跟以前的匠户完全不同,不仅包吃包住,还有丰厚的月俸。
能进煤场、窑厂做工,不比现在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强?
江夫子也耐心的给大家伙分析,从近况如何,到远景如何,一一为大家剖析。
最后,百姓们也都根据各自的需求,纷纷做出不同的选择。
有大约三成百姓,近四百户人家选择原址回迁。
其余八百户百姓,都踊跃的想要捧上朝廷的饭碗。
就在百姓们喜气洋洋,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田广却苦着脸,小声向朱友健诉苦:
“陛下,这么多百姓,怎么安置得过来?再说了,水泥窑的产量,一时半会的也供应不来啊。”
朱友健自己说的,水泥窑的产量,优先供应圆形炮楼的浇筑。
以如今十个水泥窑的产量,也仅仅是勉强够用而已。
突然间多出一个“廉租房项目”,田广着实有些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