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孔家人想做什么?(中)
书名:大明:我真不是崇祯皇帝作者名:权首本章字数:2150更新时间:2025-01-14 21:09:14
陈默正欲继续追问,突然间悚然一惊,心生警兆:
“这些消息得来的也太容易了,千年世家的孔家,真就如此简单么?”
陈默心生退意,心知从长计议才是稳妥的选择。
只是,这消息实在太重要,让陈默不由得生出些许侥幸:
若只是巧合呢?
或许是我运气好?
那是不是可以借着这份好运气,打听到更多更重要的消息?
他这冒险的心思刚起来,心底立即想起朱友健对他们的严厉警告:
“潜伏之时,根本没有任何巧合可言,更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因为这十有八九是有人在给你下套!”
感谢“古装帅大叔”的经历,让朱友健什么都懂一点,或许不够精深,但用来提点更粗糙的大明情报界还是绰绰有余的。
陈默再无迟疑,立即放弃了深入打探的想法,转而附和起孔老九来:
“谁说不是呢?这些个大臣,平时一个个都道貌盎然,俨然各个都是君子。可国家有事不见他们挺身而出,陛下蒙难也不见他们力挽狂澜。倒是弃城而逃、苟且偷生一个个都熟能生巧了!”
孔老九平时说这些怪话,少不得要被他老子一顿教训。
现在陈默不仅附和他,还说的这么有趣,顿时让他好感大生,哈哈笑着拍着陈默的肩膀,十分亲热的说道:
“陈兄所言,甚和我心!走走走,不说这些糟心事,你再与我说说,我这火炮比起朝廷的红夷大炮有哪些好处?”
陈默假装犹豫了一下,这才故作羞愧的作揖求饶:
“孔兄饶命,小弟也仅有些粗浅的见识,方才不过是想大言欺人而已,其实对火炮知道的真不算多。”
孔老九的笑容僵在脸上,有心发作却又顾忌他老子,最后冷哼一声,便要转身就走。
陈默赶紧上前,拽住孔老九的袖子告饶:
“孔兄息怒,千错万错都是小弟的错,且容小弟想个办法,补偿一二。”
听到补偿,孔老九来了兴趣。
他以前欺负人,不也是奔着“补偿”去的么?
只是,他没想到的是,陈默根本没打算给他银子,而是假装愁眉苦脸的想了想,才好似灵光一闪一样,大喜道:
“有了!孔兄可知,济南何处有红毛夷?小弟可是听说,红毛夷在火炮上,比咱大明的造诣更深。就是孙初阳当初在辽东铸炮抗击建虏,也多得红毛夷相助。”
孔老九一拍脑袋,喜笑颜开:
“照啊!我怎么没想到这个?”
若是旁人,还真不一定知道,济南城里的红毛夷现在藏哪去了。
但是,将红毛夷藏进伯鱼山庄的人,看中的就是孔家的影响力,走的偏偏就是孔老九的门路。
不过,孔老九收了钱,也要讲些道义。
他想起那些红毛夷千叮万嘱的,说是有人在找他们,千万不能让他们被抓走。
孔老九看了看文质彬彬的“天津书生”,不由自失的一笑:
真是见了鬼了,老子居然会认为一个穷书生,能把在济南城里很吃得开的红毛夷们追的东躲西藏。
再说了,就算真的是眼前的穷秀才在抓人又怎样?
这里可是伯鱼山庄,孔家的地方!
便是官府都不敢在此放肆,哪个敢在我孔家的地盘上撒野?
吃了熊心豹子胆不成?
理直气壮地孔老九傲然一笑:
“陈兄弟,要说这济南城里,如今还就只有我才能找到红毛夷!”
陈默心中一乐,表面却惊讶地问道:
“此话怎讲?”
孔老九得意的一扬眉,尽显圣人苗裔的傲气:
“那些个红毛夷,也不知道得罪了什么人,被人追的跟丧家之犬一样。若不是求到我这,如今怕是坟头都长草了。”
陈默心中大骂,“竟是你这狗贼干的好事”,表面却一脸崇敬地恭维:
“想是这些红毛夷也知道,在山东唯有孔府能庇佑他们。”
孔老九先是大笑,接着就反应过来,不悦地道:
“岂止山东,便是整个大明,只要我孔家要保的人,就没有保不住的!”
陈默赶紧点头,故作懊恼:
“是是是,是小弟肤浅了。”
孔老九这才满意,当先起身:
“走吧,带你去看看那些红毛夷。我现在倒是想知道,到底是谁在抓这些人。”
陈默表面不动声色,其实心中已是十分激动。
不容易啊!
耗费这么久,还冒充他人,总算是要见到这些白皮鬼子了!
他跟在孔老九的身后,东拐西转的,走了好一会的路,才最终钻进了一处不起眼的偏院。
这也难怪陈默找不到人了。
或许济南的士绅当中,有人知道孔家收留了这群红毛夷,也知道他们藏在伯鱼山庄。
可伯鱼山庄这么大,又是孔家的地方,谁敢来打探?
若不是孔老九带路,陈默自己混进来了,短时间内也没办法找到这些白皮鬼子。
自万历四十四年开始,天主教在大明几次遭到朝廷禁绝。
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南京教案,也就是万历四十四年的第一次教案。
当时的大明士绅阶层中,本就有大批人对传教士的行动不满。
结果还冒出来一个大聪明——葡籍传教士薛丁格,这白皮鬼子算是传教士中的激进派。
经过利玛窦等人的积极传教,又用了许多利诱、恐吓等等手段,其实江南各地,民间对天主教的包容性还是很大的。
薛丁格在这种顺利的传教环境下,觉得利玛窦之流都是愚蠢、懒惰的家伙,没有真心实意的想要播撒ZHU的荣光。
他将南京地区的明人信众纠集起来,勒令他们不得拜孔子、不得拜祖先,就连过年都不许过,要过圣诞节。
这下可就捅了马蜂窝,戳在了大明人的肺管子上了。
当时南京的礼部侍郎沈灌,本就处在反对传教的立场,得到百姓的报官之后,立即出手。
一方面搜捕薛丁格等传教士,一边连续向万历皇帝上书,极言传教之害。
由于薛丁格的过火行径,朝廷上根本没人敢出面阻止,于是南京教案爆发,天主教被大明朝廷官方禁止。
利玛窦等人辛辛苦苦几十年,好不容易打开的一道缝隙,被大聪明薛丁格一人,仅仅有了几天就给彻底破坏了。
虽说崇祯帝出于各种考虑,最终被徐光启等人说服,又放开了对传教的禁令。
但是,杯弓蛇影的传教士们,还是很机警的。
一听到有人靠近,马上就有人隔着门紧张的询问:
“是谁在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