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36章 朝廷把我等屁民当傻子?
书名:我李承乾,从当太子开始发癫!作者名:铁骑绕龙城本章字数:2051更新时间:2025-03-02 22:54:14
刑部最新供词很快送到尚书省。
兵部、工部还有刑部,这都归尚书右仆射管。
拿到供词的高士廉,很快面露疑色。
“区区一个流落至此的艺人,怎么还和张玄素扯上了关系?张亮,这供词你觉得可信?”
张亮闷声道:“信不信,陛下说了才算。”
高士廉皱眉一阵,又想到了什么:“孤证不足为信。不是还抓了几个?其他几人供词在哪?”
张亮依旧闷声道:“其他人,死了。死人哪有供词?”
高士廉仔细打量了张亮一番,见他举止古怪,心中更感疑惑。
“张亮,张玄素从前任职何处你最是清楚,这供词最终指向何人,你也应该明白。事关重大,你只拿这一纸供词过来,叫老夫如何向陛下交代?”
张亮低着头小声道:“下官来此是例行公事,您若是为难,下官可以代为转交陛下。”
“胡闹!”
高士廉勃然大怒。
他可是看着长孙兄妹长大的,彼此感情深厚,并且这份亲情又自然而然的流转到太子身上。
这供词明显指向太子,高士廉于情于理都不能容忍张亮越级上报。
然而张亮却有自己的苦衷。
这差事是李二安排的,这供词也是一定要公之于众的,高士廉不报上去,那自己顶着僭越的罪名,也得送到宫里。
此刻,高士廉也觉察到,这事情恐怕是李二授意的。
因为张亮虽是功臣,身份也不低,但绝不敢这样明目张胆的把罪名和太子的人扯上关系。
“这供词,暂时留置尚书省!张亮,你且退下。”
尚书省筛选奏章,高士廉别说暂扣,自己批复部分奏报也是常有的事。
但今天这供词,张亮却不敢拖延。
“大人,这东西,等不得!您这边现在不送,自然会有人来找下官要,下官拿不出,还是要来这里。到时候,大家怕是都下不来台。”
高士廉听到这里,便明白这真的是李二授意。
牙一咬,突然拿起供词,准备一口给吃了。
“大人不可!”
张亮吓了一跳,赶紧大声制止。
“您把这东西吃了,那太子不是有理也说不清了?何况,写供词那囚犯还活着!”
高士廉这才把供词放下,随即叹了口气。
“何苦来哉?无垢过世才几年?造孽啊!”
说话的功夫,高士廉还是拿起供词亲自进宫去了。
张亮等了没多大功夫,高士廉人虽然没回来,但太监却捎来了李二口谕。
“既已查明,就该明文告知百姓,以安人心!”
张亮苦笑,虽然他等的就是这个结果,然而李二真的要这么安排,他还是心里一阵不舒坦。
张玄素和自己虽说没什么来往,但也算是同殿之臣。
如今张玄素无端遭此横祸,张亮这心里,自然难免有些兔死狐悲之感。
然并卵……
谁敢抗旨啊?
即便只是无诏的口谕。
而没有诏书,日后一旦出了事自己更是要做百口莫辩的替罪羊。
为官难啊!
……
“快看,官府贴告知出来了!”
“上年写了啥?有识字的快念念!”
“静一静……这是刑部檄文!说是黔州彭水县令张玄素,日前重金收买几个民间艺人作诗作曲,恶意中伤门下侍郎!如今供词明了,事实清楚,再有人胆敢跟风污蔑朝廷重臣者,要缉捕下狱,从严处置……噫,乖乖!张玄素啊,那不是,不是……”
檄文周围百姓面面相觑。
张玄素是什么人,大家几乎都知道。
虽说京官极多,张玄素这种级别的官员,平时很少被人注意到。
但前段日子裁撤东宫属官的事情闹的沸沸扬扬的,民间百姓也因此记住了不少倒霉鬼。
而前太子左庶子张玄素,因其在东宫极高的地位,更因其被贬到黔州任职,自然而然的被很多人记住。
“这个张玄素,还真是流年不利啊。”
“是啊,才被贬出京师,又惹上这种事!这回,他怕是要被彻底罢官!”
百姓感慨之余,张玄素本身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反而这檄文的内容,引得街头巷尾热议不停。
虽然檄文明文告诫不准议论褚遂良,但眼看着成千上万张嘴都在聊这事,渐渐的,更多人就参与进来,根本不把那檄文里的警告当回事。
“张玄素雇人中伤褚遂良?这不是扯吗?他先捐家业,后得重赏,非但博了虚名,还拿国库的钱财富裕了自己!这种行径被写入诗中,经人传唱,那不该叫揭发吗?怎么能叫恶意中伤?”
“难怪金吾卫士兵走街串巷逐门逐户吓唬我们,不准我们议论那首歪诗!原来朝廷早就心虚了!”
“先有金吾卫,后有刑部檄文!朝廷为了帮褚遂良遮丑,还真是煞费苦心呐!”
“如此做事,难道他们就不怕陛下降罪责怪?”
“拉倒吧!分明就都是一伙的!为了给自己遮羞,真把我等屁民当傻子!”
“听说那褚遂良是陛下亲自挑选的干吏!本以为又是魏征那等诤臣,却不料是个欺世盗名之徒!”
“如此宰相,如此刑部,如此陛下,如此朝廷……真叫人失望!当年大隋之糜烂,怕也不过如此!”
褚遂良的事情,百姓早已知道,又被市集传唱沦为笑谈。
李二不知道李承乾已经故意让李君羡带兵警告过百姓,这檄文贸然发出来,进一步加剧了百姓反感。
从前让他们奉为明主的李二,此刻让大家有种上当受骗、不过如此之感。
隋朝遗老倒还好,从大唐手上长大的年轻一辈,出于对李二的不满,竟然有好事者当夜就来了各种骚操作。
翌日一早,檄文下面又聚拢了越来越多的百姓,都对着檄文指指点点。
隔夜次新的檄文上,此时花花绿绿一片。
有尚未干透的大便。
有妇孺月事接来的秽物。
受街上马粪的冲击,这些味道倒是影响不大。
但这种挑衅官府的行为,让围观百姓内心暗爽。
几乎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舒坦的笑容。
显然这一波骚操作暗合大部分百姓的心情。
不过,这些都不是重点。
重点,是题在两侧,用来回应刑部檄文的几首歪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