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全命.卷尾语:《殷之三仁》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723更新时间:2024-11-13 15:53:32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五卷,全命
卷尾语:《殷之三仁》
箕子是殷纣王的同宗叔伯。纣王起初制作了象牙筷子,箕子叹道:“他有了象牙筷子,必定要配以玉杯;有了玉杯,则又要收聚远方的珍怪之物。车马宫室日渐奢华壮丽,从此无法振作了。”
纣王荒淫放纵,箕子进谏不听。有人劝道:“可以去矣。”箕子道:“为人臣,进谏不纳即去,是彰君之过,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为。”于是披发佯狂,去做奴隶,从此隐居起来。
比干王子是纣王的叔叔,见箕子佯狂隐去,说:“君王有过而不以死争,就让百姓遭殃了。”便直言苦谏。纣王怒道:“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果真如此吗?”遂杀了比干,剖胸取心观看。
微子是纣王的同母兄,谏阻纣王不听,遂道:“父子是骨肉之亲,君臣以义相联。因此,父亲有过,儿子三谏不听,必跟着他号哭;人臣三谏不听,依据道义,可以去了。”于是逃走。
武王伐纣后,微子降周,武王恢复了他的爵位。后来周公封他于宋,做殷的嫡系后嗣,祭祀祖先。宋国强盛的时候,曾东败齐,南败楚,西败魏。公元前286年,齐、楚、魏三国联手灭宋。
孔子赞道:“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殷有三仁焉。”对这三种做法都给予了肯定。
古封建时代,虽强调忠君,但君王也不可滥杀良臣。因此谏而不听不必死节,可以隐去——“彰君之过”,也是一种抗议,至少胜过“助纣为虐”。
后世君王大量杀戮功臣,人们公认避祸是理所应当。凡贪恋爵禄,丧了性命的,反而受到讥嘲:“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思回头”。于是众人都来研讨“活命哲学”。
所谓全身保命之策,大略而言,无非消极与积极两类。
范蠡泛舟五湖,可永免后患,最为潇洒飘逸。然而,这只有在列国纷争之时才能做到。否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无处可隐了。
退而求其次,便如张良一样,学神仙之术,不食人间烟火,不理当世的浮名富贵,闭门辟谷,时常也能奏效。
其余之人,无非是针对自己的杰出之处下手:若权位太重,便封还印绶,在家清净;若计谋深沉,不妨醇酒妇人,整日醉眼朦胧;倘若名望太高,务必干些歹事,让人唾骂。
人生世间,无非求名求利;毁名之法,莫过于敛财。不过,王翦、萧何是不得已而为之,“钱愚”萧宏却出于贪鄙而已。
总而言之,“峣峣者易折,皎皎者易污”,只有磨去棱角,弄得像脏抹布一样的平庸,放在人堆里不用发愁人家会看第二眼,那就安全得多了。“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难得糊涂”,都可做他们的座右铭。
但倘若功勋太高,早已光华外露,则不论如何韬晦,总不免死路一条。所以,一味消极退让也不成,有时还须采用积极的方略。
孟尝君“狡兔三窟”,要挟君王,令其就范,反宾为主,何愁不能保命?
当然,在大一统局面下,这一手也玩不成。
此时,便只剩下一句话:“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搏一把,鱼死或网破,倒也并非天定。
李世民一箭射死了李建成,“天命”就归他了。
——————
——————
补白:《箕子与朝鲜》
箕子,约公元前1173年—公元前1080年,名胥余。有人说,箕子这个称号,是因为他封国于箕(今山西太谷县东北),爵为子。
箕子作为殷商贵族,性耿直,有才能,曾在纣王朝内任太师。
古人有所谓的三不朽,为立德、立言和立功。我们的史书上记载了许多贤人的言论。
《史记》的《宋微子世家》关于箕子的记载,主要是他的言论。
商朝虽然在武力上失败了,但文化上仍有可取之处,许多方面或许也是新兴王朝比不上的。
武王灭亡殷朝后,去访问箕子。
箕子对他说:上天赐给禹天道大法九种,人世间因而有了顺序。
这九种大法,一曰五行;二曰五事;三曰八政;四曰五纪;五曰皇极;六曰三德;七曰稽疑;八曰庶徵;九曰向用五福,畏用六极。
箕子的这些言论,显示了那个时代我们的先民对世界、对政治以及对人生的认识。
比如,当时已经有了“五行”的概念: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销熔变形),土曰稼穑(耕种收获)。
五行又对应“五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恭作肃,从作治,明作智,聪作谋,睿作圣。
“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
“五纪”:一曰岁,二曰月,三曰日,四曰星辰,五曰历数。
“三德”: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
“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有美德),五曰考终命(善终)。
“六极”:一曰凶短折,二曰疾,三曰忧,四曰贫,五曰恶,六曰弱。
听了这些高论,于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
其后某年,箕子朝周,路过殷都城故地,看到宫室毁坏,种了庄稼。
箕子感伤,“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麦秀之诗以歌咏之”。
其诗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与我好兮!
所谓狡童者,纣也。殷民闻之,皆为流涕。
据说,箕子带领商朝遗民5000人,包括商朝贵族景如松、琴应、南宫修、康侯、鲁启等,离开燕国,往远离周朝的方向,朝东边而去,建立自己的政权,后世称为“箕子朝鲜”。
箕子本人在位40年,政通人和,在周成王执政时去世,享年93岁,据传死后葬在平壤城北的兔山,并改名为王荇山。
关于箕子朝鲜,中国古代的另一些文献也有纪录:
《尚书大传•洪范》记载,周武王灭殷,封箕子于朝鲜,箕子朝鲜侯国正式成立。其受封之地即今之平壤。
《三国遗事》也记载,“(箕子朝鲜侯国)都平壤城。”
《汉书•地理志》认为,箕子到达朝鲜,早于武王灭商。在商朝衰亡时,箕子就可能率领部分商民迁居朝鲜。
箕子朝鲜的历史延续千余年,直到西汉,被燕国人卫满所灭,建立了卫满朝鲜。
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之民俗,即商代尚白之遗风。
箕子进入朝鲜半岛,带入了中原地区农耕、养蚕、织作技术,以及大量青铜器。中国古代典籍,朝鲜史书,和朝鲜出土的青铜器、陶器以及这个地区的地面古迹,三方面相互印证,都证实了箕子朝鲜的存在。
箕子朝鲜有律法“犯禁八条”,《汉书》所录《乐浪朝鲜民犯禁八条》,记有其中几条:相杀以当时偿杀;相伤以谷偿;相盗者,男没入为其家奴,女子为婢,欲自赎者,人五十万。
历代朝鲜王朝均以箕子朝鲜作为自己的始祖。高丽王朝于1102年在平壤修建了箕子墓(衣冠冢)和箕子祠。
近几十年来,朝鲜半岛的部分人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否认箕子朝鲜。国际史学界的多数学者认为,箕子朝鲜确有其事。
“於是武王乃封箕子於朝鲜而不臣也”。这种措辞使得箕子东去朝鲜,更像是一种自主行为,一种生存的智慧,犹如爱因斯坦离开纳粹德国。虽然武王统帅的是“仁义之师”,但毕竟是征服者。
当然,在后世的大一统的格局下,避往海外,同样不大容易。
——————
——————
推荐作者的另一本书:
火红的五十年代,壮美的西部河山,一个文工团新兵走进职场,走向江湖。
请读者移步,欣赏喜马拉雅《异时空之千山暮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