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固宠.7宦官.正文3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768更新时间:2024-10-25 09:45:50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四卷,固宠
第七章,宦官
正文:《宦官的秘诀》之三
当时,魏忠贤的爪牙遍布军政要津,文臣有“五虎”,武将有“五彪”,另外还有“十狗”、“十孩儿”、“四十孙”。
礼部尚书顾秉谦已老态龙钟,对魏忠贤说:“本欲为儿,惜须已白”,命儿子当了魏忠贤的干孙子。
举国上下的官员都争先恐后歌功颂德,各地总督巡抚纷纷为他建生祠。
后来,一般的武人、商贾、奴仆、流氓也为他大修生祠。
有人提出,祭祀孔子时,应让魏忠贤配享;祭祀孔子的父亲时,应让魏忠贤的老爹配享。一位书生走进生祠没有跪拜,便被下狱,判了死罪。
大臣的奏折上不书魏忠贤的名字,称“厂臣”。皇帝下诏,称“朕与厂臣”。山东出了“麒麟”,内阁大学士草拟圣旨道:“厂臣修德,仁兽呈现。”
魏忠贤出巡,乘坐文轩华车,羽幢青盖,铙鼓鸣镝之声轰响震耳。护卫衣着华美,腰系玉带,手执明晃晃的钢刀,夹着马车飞驰。跟随的厨子、优伶、百戏及各色奴仆不下万人。
凡经过的地方,官绅士人跪在尘土里,高呼九千岁,魏忠贤看也不看。官场一片乌烟瘴气,百姓成千成万地冻饿而死,“流贼”遍天下,满洲人虎视眈眈,明王朝眼看便要灭亡了。
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二岁的朱由校病死,他弟弟信王朱由检继位。朱由检年仅十六,但颇为精明干练。他素知魏忠贤奸恶,深自戒备。
部分大臣不知新皇帝的意思,先上书攻击魏忠贤的几个小爪牙,想探探路。朱由检不表态。于是,又有大胆的上书揭发魏忠贤。朱由检仍无动作。
这时,嘉兴贡生钱嘉弹劾魏忠贤十大罪。朱由检召来魏忠贤,让内侍读给他听,魏忠贤吓坏了。十一月,安置魏忠贤去凤阳,不久,又下诏逮捕。
魏忠贤在途中见到诏书,知道穷途末路,上了吊。诏命碎尸,枭首示众。又笞杀客氏,将魏良卿弃市。
崇祯二年,定逆案,尽逐魏党,东林党人复进用。然而,朱由检后来仍然信重宦官。清兵入关后,阉党阮大铖等还在南明小朝廷跋扈,直到明朝灭亡。
——————
——————
中国古代以阉人服侍帝王,据考证始于周朝。阉宦凭借其亲近地位而作乱作恶的历史,也源远流长。竖刁弄得齐桓公饥渴而死,赵高“指鹿为马”,不过是其中的一二特例。
起初,被称为宦官者,多半是正常的士人,往往还是亲贵子弟,阉人只占一小部分,干的是些卑微的活。
后来,这部分“刑余之人”的比例不断上升,供不应求,渐渐便不限于受腐刑而后入宫的人,有了专为入宫而阉割者。
用阉人作宦官,据《礼记》论述,是为了“谨夫妇,辩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帝王嫔妃无数,怕戴了绿头巾,便以半雌半雄的阉人守之。
但若想彻底杜绝任何纰漏,深宫之中便不得有士人混杂,于是从东汉起,宦官遂用了阉人。从此之后,宦官与阉人便浑然一体。明朝宫女九千人,宦官竟达十万。
宦官大规模干预朝政,恰恰开始于东汉。
东汉中期以后,皇帝多半短命,继位者年幼,由太后称制掌权。这样,三公九卿不便入宫朝见那些十几岁二十多岁的年轻寡妇,多凭宦官从中周旋。
太后所信任差遣者,只有她的父兄,多拜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掌文武大权。
宦官和外戚的权势地位大大提高,众大臣只是俯首听命而已。
亲贵外戚把持朝政后,往往专权横行,待小皇帝年岁渐长,便如芒刺背,务必铲除而后快。
由于外戚手握兵权,用正当的途径驱逐罢免不了,只得搞宫廷政变,可依靠的人,自然只有身边的宦官。
桓帝用宦官单超、徐潢等五人诛杀了梁冀,论功行赏,五人皆封侯,把持朝政。
桓帝死后,十二岁的刘宏即位,是为灵帝。窦太后摄政,用其父窦武为大将军。窦武与太尉陈藩谋诛宦官,不幸消息泄露,宦官劫持了窦太后,夺取了玺书,令人持节逮捕窦武。
窦武杀死使者,起兵,灵帝发兵征讨。宦官令兵士大声叫喊:“窦武谋反,你们是禁卫军,应当护卫宫省,为何跟随谋反之人?先降者有赏!”
于是窦武的军队渐渐叛逃溃散,窦武只得自杀。宦官重新掌权,号“十常侍”。
东汉外戚与宦官抗衡,交相专权,直至何进被宦官谋杀,大臣又尽数剿灭了宦官。
东汉显赫的外戚有窦宪、梁冀、窦武、何进等人,总体上说,外戚占优势。他们的失败,主要是由于自身作恶太多,引得朝野鼎沸,群起攻击。
有的则是本领太差,如何进,屠夫出身,完全没有政治斗争的经验,却又刚愎犹柔,遂致杀身之祸。
魏晋南北朝时代,士大夫势力雄厚,皇权受制,宦官也没有什么权势。
隋唐两朝,君权强化,宦官地位上升。
自“安史之乱”后,唐朝历代皇帝再也不信任大臣武将,唯一令他们放心任用的只有宦官。
唐朝的外戚势力很小,长孙无忌和杨国忠有点权位,但与东汉的窦梁相比,其实并无实权。至于这时候的朝中大臣,则更无丝毫实力。
宦官主掌京师兵权,朝廷势力所及之处,都以宦官监军。宦官握了枪杆子,大臣只有束手待毙,甚至皇帝的小命也掌握在宦官手中。
宪宗被宦官王守澄毒死,敬宗被宦官刘克明勒毙。
文宗时,大臣李训、郑注按照皇帝意旨,谋诛宦官,发动了“甘露之变”,被宦官仇士良轻而易举地击败,数百大臣被杀,牵连而死者达两万多人。
一天深夜,仇士良唤来翰林学士崔慎田,对他道:“皇上病重,不堪在位,皇太后有旨,要另立皇帝,请崔学士草旨。”
崔慎由大惊,忙道:“皇上英明,天下共知,何出此言?我不能干这等灭族之事。”
仇士良沉吟片刻,领他到了一个小屋。
崔慎由抬头一看,文宗垂头坐在上面。仇士良连问几句,文宗均不回答。
原来文宗此时为宦官挟持,已如行尸走肉,丝毫无法管理朝政。不久,便积郁而死。
晚唐时期的九个皇帝,最后一个是朱温册立的,其余八位皇帝全凭宦官拥立。
昭宗对宦官不满,贴身宦官杨复发怒道:“刚坐上这个位子,就要废去定策国老,有这样的门生天子吗?”——宦官当了“定策国老”,皇帝成了他的“门生”,不仅空前,亦且绝后。
明太祖朱元璋“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创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完备的专制体制。对于宦官之祸,他也有所警惕,曾立一铁牌,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
论者多以为宦官干政自朱棣开始。其实,在朱元璋时,已经派遣宦官王安、王彦之监军,又遣宦官课税,与番族通商。
他外甥李文忠谏道:“内臣太多,宜稍裁省。”
朱元璋大怒道:“你欲弱吾羽翼,是何用心?此必门客所教。”
于是尽杀李文忠门客,毒死李文忠。
他把宦官看作可倚赖的“羽翼”,他的儿孙信重宦官,可也并没有违了祖训。
铁牌多半是给后人看的,证明他的“圣明”吧。
朱元璋在位时,未发生宦官祸乱,是因为他事必躬亲,大权独揽,而他的子孙却没继承他的一成勤奋。
明中叶以后,皇帝个个懒得惊人,很少上朝,有二十年不坐朝也不召见大臣者。
群臣偶尔见到“天颜”,兴奋感激,视为生平荣宠,但觉手心鼻尖冒汗,只顾磕头如捣蒜,山呼万岁,别的什么都想不起来。
万历年间,大学士方德清、吴崇仁被皇帝召见,方德清只知连连叩头,吴崇仁噤口不复出声。皇帝脸显怒色,吴崇仁惊怖,吓得便液并下,昏死过去。抬回家里后,仍如一土木偶,几天后耳目视听才恢复正常。
这等情形下,司礼太监的“朱批”是否出自“圣意”,大臣从哪里去知道?只有任凭刘瑾、魏忠贤之流胡作非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