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争权.3骨肉.正文1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043更新时间:2024-10-01 15:32:27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三卷,争权
第三章,骨肉
小序:《一团和气》
明清朝会前,有个供大臣休息的房间,里面有个匾,上写四个大字:“一团和气”。
蒋介石训诫部下,最常讲的也是四个字:“精诚团结”。
有道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战国时,蔺相如和老将廉颇演过一出“将相和”,至今为人传颂。江湖中人也会说,“多个朋友多条路”。生意人更是知道“和气生财”。
然而,众人常见的却是官场上的相斗。
有时候是“正邪不两立”,有时候却也只是官做大了,地位高了,钱多了,脾气大了;
有的是利害冲突,有的只是意气之争;
有的是世仇,有的就是觉得自己财大气粗,想欺负人解闷寻开心。
还有人就是互相看不上眼,三言两语间就成了死敌。
虽然事件的起因可能很小,但后果却很严重,一有机会,就会变成生死相搏。
——————
——————
正文:《清君侧》(上)
西汉景帝年间(公元前157~前141年),朝野间的头号大事便是“七国之乱”。晁错一生的功业,都与此事相关联。
晁错,颍川(今河南禹县)人,少年时从著名学者张恢修习申不害、商鞅的学说,后以文学察举为太常属官。
汉文帝时,天下承平,朝廷收集整理历朝文物经术。
由于当年秦始皇焚毁《诗》、《书》等经学著作,许多先秦典籍散佚绝传。当时全国已找不到一部《尚书》,只有一位伏先生研究过这部经典,记得部分篇章。
伏先生曾任秦博士,已有九十多岁,朝廷没法征召他到长安来。文帝诏令太常派人去记诵学习,抢救这门学问。太常于是派了晁错。
几年之后,晁错学成归来,上书议论朝政便引用《尚书》的精义,文帝遂任命他为太子舍人,辅导太子刘启修习经学。晁错辩才出众,为太子宠幸,号为“智囊”。
从这时起,晁错开始关注诸侯问题,屡次上书议论。
当年刘邦击败项羽,分封韩信、彭越、英布等大功臣为诸侯王。但过了不久,便以种种罪名将他们诛灭,改让刘姓子弟为王。各诸侯中大的占地达五六郡,几十城;朝廷直接控制的不过十五郡,诸侯封地则共计三十九郡,成尾大不掉之势。
西汉初年,由于连年刀兵战乱,百姓死伤逃亡,户口骤减,当时大侯封邑不过万家。几代之后,户口繁盛,萧何、曹参一县的封地已达四万多家,各诸侯王封地的户口也都增加了几倍,实力大张。
而此时诸侯与皇帝的血缘却更疏远。如吴王刘濞,是刘邦之兄刘仲之子,与文帝是堂兄弟。
帝王之家,王子出世之后,各有乳母宦者侍候,平日相互极少见面,本无寻常百姓的骨肉之情。及至争夺皇帝宝座时,更将这一层薄薄的亲情抛在一边,同父异母兄弟、同胞兄弟、亲父子相残者史不绝书。至于同姓子弟,已成陌路之人,更无半点同姓之亲。
以此趋势,诸侯财富实力一代一代积累,而与皇帝的血缘关系却越来越远,遂使诸侯与皇帝的相互猜忌日益加深。
晁错上书文帝,认为诸侯迟早必反,建议尽早削其封地。文帝因种种顾虑而没有削藩,但很欣赏他的才干见识,升他为中大夫。
晁错为人严正刚直,生性苛刻严峻。太子刘启对他极为信重,但朝中诸大臣如申屠嘉、袁盎等,都不喜欢他,尤其袁盎与他嫌隙极深。平日众人来往,若袁盎在座,晁错后来,袁盎必借故告辞;若晁错先在,见袁盎来,也必立即辞去。两人从不同座宴饮谈论。
袁盎,字丝。其父本为强盗,后徙居关中。袁盎没什么学问,但为人机智有胆略,与朝中重臣绛侯周勃、丞相申屠嘉、窦婴等交情极好。
文帝对宦官赵同最为宠幸,袁盎议论朝政时得罪了赵同,赵同怀恨在心,常想找机会谗害他。袁盎知道危机迫在眉睫,非常忧虑。
他侄子袁种献上一计:“叔叔可当众侮辱他,让众人都知道他与你有仇。日后他以谗言害你,以皇上的圣明,便知他挟私报复,不会听信。”袁盎听后,想了想,深觉其妙。
一日,文帝外出,与赵同同车而坐。
袁盎突然出来,伏在车前进言道:“臣闻,与天子同乘者,必为天下英豪。如今我朝纵然无人,陛下也不至于要跟受过宫刑的废人同车。”文帝大笑,让赵同下车。
赵同又羞又愧,泪流满面,只得下去。此后,他竭力在文帝前诋毁袁盎,文帝终不肯听。
袁盎屡屡慷慨陈言,被调为陇西郡都尉。他仁爱士卒,深受爱戴,不久升为齐国家相,后又徙为吴王家相。
吴王刘濞的骄横在诸侯中是出了名的,袁盎此去极为艰险。
刘濞多有不法之事,袁盎如若强行阻拦,或向朝廷告发,必引起刘濞愤恨,上书诬陷他,甚至派刺客谋害他。
临行前,他侄子袁种又献一计。袁盎依计而行,到吴国后,一味敷衍。当地气候湿潮,袁盎每日喝上几杯,保养身体,对刘濞的作为一概不闻不问,只是有机会便劝他千万不可造反。越是稠人广众之处,袁盎越劝得起劲,听与不听,由得他去——纵然刘濞日后造反,也有袁盎劝阻之言在先,足见他对朝廷的忠心,也足以卸脱罪责。
这样,刘濞果然厚待他,终得平安满任回朝。
文帝死后,太子刘启继位,是为景帝。晁错得到重用升为内史,掌治京机。他时常单独晋见刘启,献计献策,更定法令,都得刘启赞同,所受的宠幸,在九卿之上。
丞相申屠嘉与他意见不合,心中大为不快,但没有办法。
内史府建在太上皇(刘邦父亲)庙内垣外的空地,大门开在东面,出入须绕过太上皇庙外墙,很不方便。晁错便在内史府南面另开一门,又凿穿太上皇庙空地外墙,行走车马。
晁错终于出错,丞相申屠嘉的机会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