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晋职.4上意.正文1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198更新时间:2024-09-24 09:18:49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二卷,晋职
第四章,上意
小序:《揣摩上意》
坊间流传有“四大不会来事儿”和“八大不懂事儿”,道出许多官场忌讳:领导开会你唠嗑,领导开门你上车,领导讲话你啰嗦,领导走路你坐车,领导敬酒你不喝,领导私事你瞎说,领导夹菜你转桌,领导听牌你自摸。
不犯这些低级错误,只不过是官场生存的基本功。神乎其技者则能精心揣摩领导的心意,先领导之忧而忧,后领导之乐而乐,想领导之所想,急领导之所急,真正做到“刻意”奉迎,打有准备之仗,打有把握之仗。
这是不是太难了?我们来看一个修炼成精的家伙是如何做到的吧。
——————
——————
正文:《五珥计》(上)
《史记•佞幸列传》开首便道:“谚曰:力田不如逢年,善仕不如遇合。”
在农耕时代,百姓靠天吃饭,终岁劳作,不如遇上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士大夫宦海沉浮,凡能腾达者,唯在得君王青睐。
西汉武帝时期,布衣寒儒公孙弘骤然贵幸,拜相封侯,正是得力于此种“遇合”。不过,他的东风好雨,全出于自身努力。
公孙弘,菑川薛县(今山东滕县)人。少年时,曾在本县任一小小狱吏,因犯小罪被免职。他家中贫困,在海边牧猪糊口。
此后家境渐好,温饱无虞,遂在四十岁以后开始修习儒家经典《春秋》。随着学问渐长,他在家乡便颇有名望。
六十岁那一年,武帝刘彻初继位,诏令各地选举文学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朝廷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因奏报不合武帝之意,被认为是个无用的腐儒。公孙弘见皇上恼怒,只得称病辞职,怏怏而归。
整整十年后,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武帝又下诏,令郡国荐举文学之士,菑川国再度推荐了公孙弘。公孙弘谦让一番,遂应召来到长安。
按当时的察举制度,各地推选的士人要在太常集中考试,判为优等的将授以官职,下等的遣回。
考试的方式称为对策,即皇帝提出一些当时的热点问题,令众士子各作一篇策论——政论文章,提出解决之良方。太常先阅策论,定出等级,然后上报皇帝审定。
武帝翻阅上报的对策,见列入上等的无非是些论述尧舜德政和暴秦灭亡的老生常谈,心中厌恶,便又查看下等策论。
他翻出一篇,读到其中一句:“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不禁点头称许,急忙细读下去。
这篇策论雄辩地证明:贵为一国之君、天下至尊者,其宫殿必应豪华,陵墓理当壮观,车马冠服不可不极尽修饰,后宫实以美女正合古制。
君王应拥有无限的权力,生杀予夺操于一手,才可令臣下俯首帖耳,诚惶诚恐,努力办事。
至于大臣,君王赐以官职俸禄,理应感恩戴德,一饭一饮,皆思皇恩浩荡,岂可铺张靡费?
如此则君威隆重、臣民卑微,实乃稳固江山社稷,万世不易之良策云云。
这番话正搔到了武帝的痒处,越读越喜欢。看看名姓,叫公孙弘,便当即下令将其擢为优等第一,拜为博士。
公孙弘先听得太常将他置于下等,正在垂头丧气地卷铺盖;又听说圣上亲自将他拔为第一,刹那间胸中充塞了知遇之感,登时感激涕零。
他自然明白这一番入地上天变化后面的奥妙,因此逢人便宣扬“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这两句真言,并且身体力行:家中用的是麻布粗被,一顿饭顶多一个肉菜。
他的故乡曾出过叔孙通这样的大宗师,公孙弘又聪慧过人,自上次被斥退之后,这十年经过反思,确有实大有心得。这一次与武帝打交道,他便有了许多进步。
每当奏事,他决不首先表明自己的想法,总是先说明事情的原委,表示既可如此,又不妨那样,首尾两端,闪烁其词,不急于显示好恶,让武帝先有所表示;然后根据武帝的意旨或予以毁恶,或予以襄助。
凡武帝的决策,不论如何荒谬,他绝不当面反驳争辩;武帝意欲推行的政策,他不仅可以从法令和程序上完善细节,并且能从理论上拔高,引经据典以证明,这正是周公孔子等大圣先贤所赞成倡导的,或者是唐尧虞舜商汤周文便曾有过的古之善政。
于是武帝认为公孙弘品行敦厚,口才又很好,尤其能以儒家学说给自己的举措加上神圣的光圈,使之更加冠冕堂皇,心中大悦,连连升他的官,仅仅两年公孙弘就当了左内史。
然而,长期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地察言观色,毕竟是极其耗力气的辛苦事;而且每一次都须全神贯注,以免漏掉武帝一个难以察觉的眼光变幻、一个不经意的手势表情,这一切都令他紧张得汗透重衫,让他这七十多岁的老翁,委实吃不消。更怕一旦会错了意,马屁拍在马蹄上,不仅丢官滚蛋,还会送了老命。
如何才能准确、及时,却又不很费力地窥入武帝的内心世界呢?公孙弘不愧博学广闻,情急之下,便想起一个典故。
战国时期,某年,楚国王后去世,还没有策立新王后。当时,楚王宠爱的嫔妃有好几个,自然每一个都想谋取这个位子,于是众嫔妃的父兄和他们的亲信大臣,都卷入了立后的争夺。
当然,哪一位最终取得成功,其亲友团荣华富贵、高官显爵自不待言。
对于楚国群臣而言,这是个难得的机遇,却也是一场胜负未卜的豪赌:一根筹码可以换取十根百根,也可以赔去官运、爵位,甚至身家性命。因而胆小的作壁上观,胆大的则暗中选择,下了赌注。
楚大夫昭鱼是个谨慎老练的人,他宁愿先观察楚王的倾向。
有个门客问他:“大夫为何不请求大王立后呢?”
昭鱼说:“没有弄明白大王的想法,贸然提出立哪一位,一旦为大王拒绝,而策立了另一位,那就大大冒犯了新王后,悔之晚矣。”
然而,怎样才能偷看底牌——窥探到楚王的心意呢?
这门客是个奇才,他献了一道奇策。
昭鱼依计而行,购置了五份珍贵的珠宝首饰(珥)——其中一份格外精美——一起献给楚王。几天后,他细心观察,发现那最美的珥戴在某嫔妃身上,顿时明白她正是大王最宠爱的。
昭鱼立即奏请楚王立此女为后,并盛赞其德仪,正中楚王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