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晋职.3恭敬.正文2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200更新时间:2024-09-22 13:08:17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二卷,晋职
第三章,恭敬
正文:《奇异的家风》(下)
石奋诸子中,以少子石庆稍稍坦率和易,不很拘礼——当然,比之别人,仍可说是孝谨温驯至极。
一日,官居内史的石庆回家时喝醉了,进府邸外门时未按礼下车,而是驱车直入。此事被石奋知道了,便不肯进食。
石庆自觉惭愧,忙向父亲肉袒请罪,仍不得原谅;于是全族子弟在长子石建的率领下皆肉袒代石庆谢罪。
石奋责备道:“内史乃是贵人啊,回到家门口,里中长老都急忙躲避,而内史在车中高坐自如,本是应当嘛。”
石庆听父亲出言讥讽,愈加惶恐,羞愧得热汗迸流,石奋这才将他斥退。此后,石庆及石家子弟回家,都远远下车,急步趋归。
石庆升为太仆后,掌皇帝车马及全国马政,有时也亲自为皇帝驾车。
一日,皇帝车驾出行,顺口问道:“车上几匹马?”按照礼仪,当为六匹,石庆刚刚亲自安排过自然清楚。但他不敢立刻回答,怕记错了数目,忙过去举着马鞭一一数来,再次确定后才举手道:“六匹。”石庆在诸兄弟中已属性情最为简易,他都谨慎如此,石家其他人的情况可见一斑。
汉武帝元鼎年间(公元前116~前110年),石庆接连升官,先拜卿史大夫,又补为丞相,封侯。
当时武帝刘彻有意识地削夺丞相之权,接连有几位丞相被杀。
其中,公孙贺被武帝拜为丞相时,坚不受命,俯地流涕辞谢,不肯接丞相印绶。这是因为丞相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揽朝政,综理百官,位尊权重,最为君上所猜忌。政务稍有疵瑕,丞相首当其冲,往往会被诛杀。
公孙贺被武帝强任为相,竟终未免祸,父子一起死于狱中,满门被杀。
石庆当此关头升为丞相,是福是祸,难以预料。
当时武帝对外大兴刀兵,东击朝鲜,西伐大宛,南诛两越,北逐匈奴;对内则修上古神祠,封禅兴礼乐,频频出巡。这导致朝廷府库空虚,天下百姓困乏。当内外有事时,武帝的几位宠臣如桑弘羊、王温舒之流都竞相献计献策。
石庆任丞相九年,绝少反对武帝的举措,拱手唯唯,尸居其位而已,却也正中武帝下怀,因而终得病死于丞相位上。
——————
——————
司马迁评道:“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万石君之谓邪?”他称赞石奋教子有方,因而忠实地记载了石奋父子的言行。
以现代人的价值观、道德观来看,他们未免谨慎小心过了头,有时简直觉得太史公反话正说,语含嘲讽。
其实,在君上疑忌、群僚倾轧的环境中,驯行醇谨、言辞木讷,可以使皇帝信任、同僚放心,正是立足官场、寻求升迁的一种良策。
中国古代特有的险恶官场氛围,造就了一大批这样圆滑、乖巧、温顺的官僚,比之后世的“唾面自干”,石奋父子犹有不及呢。
司马迁晚年因言语得祸,被处宫刑,教训极为惨痛,他的赞扬或出于至诚。
——————
——————
链接:《谨慎细致升高位》
1. 笃诚谨慎为官
西汉文帝、景帝时,还有几位因做人谨慎谦让而得到信任重用的人物。
《杂技演员》
卫绾,代大陵人也,(以在车上表演杂技任用为郎官),事文帝,功次迁中郎将,醇谨无它。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将崩时,嘱(咐)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景帝立,岁余,不呵责绾,绾日以谨力。(《汉书•万石卫直周张传》)
中郎将负责宫廷侍卫,是极重要的职位。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召文帝左右的亲信饮宴,卫绾谨慎,不敢与太子走动得太近,于是称病没去。景帝即位一年多,也没有责问他。
景帝亲临上林,诏中郎将陪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骖乘乎?”绾曰:“臣代戏车士,幸得功次迁,待罪(做官,谦称)中郎将,不知也。”上问曰:“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shǐ,遗弃或更换)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常盛,未尝服也。(同上)
景帝终于还是问起了当年的事。卫绾还是说,他当时病了。景帝要赐给他剑,他说,文帝曾经赐他六把剑,不敢再要了。景帝不信,说佩剑是常换之物,难道还能一直留着?卫绾说,都在。景帝让人去取,结果证实卫绾将六把剑都恭恭敬敬地放着,并没有佩带过。
卫绾当中郎将时,若属下的郎官有罪受到责罚,作为上司的卫绾常代为承受。他也不与其他将军相争,有功,常常让给别的将军。景帝认为卫绾廉洁、忠实,于是拜他为河间王太傅。吴楚等七国反叛时,景帝下诏以卫绾为将,他因率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年后,以军功封绾为建陵侯。
第二年,景帝废了太子,要诛杀太子之母栗氏一派的人物。景帝认为卫绾忠厚,于是让他辞去中尉之职,而让酷吏郅都负责治捕栗氏。后来,景帝立胶东王为太子,召卫绾拜为太子太傅,迁为御史大夫,五年后又升为丞相。
卫绾从最初入仕,直到当了丞相,也没有什么可取的建言。而景帝认为卫绾敦厚可相少主,所以十分尊宠他,赏赐也很多。
《不辩解》
直不疑,南阳人也。为郎,事文帝。其同舍有告归,误持其同舍郎金去。已而同舍郎觉,亡意(怀疑)不疑,不疑谢(认错,谢罪)有之,买金偿。后告归者至而归金,亡金郎大惭,以此称为长者。稍迁至中大夫。朝,廷见,人或毁不疑曰:“不疑状貌甚美,然特(不过)毋奈其善盗嫂(与嫂嫂私通)何也!”不疑闻,曰:“我乃无兄。”然终不自明也。(同上)
直不疑有两件事被记了下来:他当郎官时,有同舍之人回家,误将同舍的另一个郎官的金子拿走了。丢了金子的郎官怀疑是直不疑拿了他的金子,直不疑也不争辩,就赔偿了。后来,误拿了金子的人回来,还了金子,才真相大白。
他当了中大夫后,有人说他与嫂嫂私通,他只是私下说,自己没有哥哥,当然也绝不会有与嫂嫂私通的事,但是也并不公开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