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入仕.10黄白铺路.链接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391更新时间:2024-09-28 13:12:41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一卷,入仕
第十章,黄白铺路
链接:《权钱之间》
1. 钱可通神
唐代的相国张延赏将兼任度支使。他素知有一大狱,颇有冤滥,常常扼腕而叹。等到担任这个职务后,马上让人召来狱史严厉告诫,并且说:此案拖着很久了,旬日之间必须审判明白。
第二天开始办公,桌案上摆了一个小帖子说:钱三万贯,请不要过问此案。公大怒,更加严厉地督促办案。
又明日,帖子又摆在桌子上:钱五万贯。公益怒,命两日须毕。
再明日复见帖子:钱十万贯。
公曰: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没有不可挽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幽闲鼓吹》)
张延赏,唐蒲州猗氏(今临猗)人。张延赏本名宝符,玄宗赐名延赏。历事玄宗、肃宗、德宗,仕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所以后人以相国称之。
钱一旦到了足够的数量,便可买通鬼神,即便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相河东张家的第二代张相,也不得不考虑其中的分量。
2. 汉纳赀制度
纳赀为官,是指平民向官府交纳绢粟钱财而授官。以钱买官,向来受到抨击,但在秦汉之时,纳粟或纳赀而得爵则比较常见。在政府财政极端困难时,往往就由卖爵而至卖官。
由于常年对外征战,国家财政负担巨大,捐钱授官就这样产生了。通过这种方式来补偿国家财政的空缺,也确实可以在一定时期内起到明显的作用,但是长此以往对于国家官吏的素质以及官场风气的影响均极为不利。后文中的卜式向官家赠羊而得郎官的事例,也发生在武帝时期。
这一时期,武帝不仅有许多卖爵、卖官、赎罪以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的办法,还开始了盐铁的官府垄断经营,任用原来经营盐铁生意的商人为主管官员,甚至还强制富家子弟入钱为郎官,于是官府不用增加赋税而财政收入大增。后果则是“吏道益杂”,乌七八糟的人都当了官,民间商业也受到了沉重打击。
3. 卜式贡献得官
卜式,汉武帝时人,家中以农耕畜牧为业。他有个弟弟,长大后,卜式与他分家,自己只分了百余只羊,其余的田地、住宅和财物全部分给了弟弟。卜式于是入山放牧,十余年后,羊达到千余只,又买了田宅。此时,他弟弟已经将家产都败光了,卜式又几次分家产给弟弟。
当时,汉王朝正在出兵匈奴,卜式上书,愿输家财的一半助边。
汉武帝派使者问他:“想当官吗?”不愿。
使者问:“家里有冤屈吗?”没有。
使者奇怪了,问:“你想要什么?”
卜式回答:“天子诛匈奴,愚以为贤者宜死节,有财者宜输之,如此而匈奴可灭也。”
使者回报,武帝问丞相公孙弘。公孙弘认为这不符合人之常情,建议皇帝不要答应。卜式回去后,仍旧耕田放牧。
又过了一年多,朝廷支出更多,仓府空虚。遭灾的贫民迁徙,都需要政府出费。卜式又给河南太守送了二十万钱,帮助贫民迁移。河南上报捐钱者的名单,武帝认出了卜式的名字,想起这正是那个愿意送一半家产帮助朝廷打仗的人,于是赏赐了卜式,卜式又把赏赐全送给了官府。
当时,别的富豪没有这么高的觉悟,都争相隐匿财产,唯有卜式总是替皇帝分忧。武帝于是认为卜式忠厚,召拜卜式为中郎,赐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他是要尊显卜式以感化百姓。
卜式当了郎官后,仍为武帝牧羊,不但养的羊肥,还从牧羊中总结出一套“牧民”的章程,于是被武帝派去“牧民”。卜式治民的政绩也不错,于是接连升官,升为齐国的国相。
后来有战争爆发,卜式又上书,表示愿意率领他的儿子、临菑的弩兵、博昌的水军上前线杀敌,于是武帝下诏表彰他。
皇帝诏书中历数了卜式的事迹:躬耕牧畜,分财产给兄弟;北方击匈奴,上书捐钱;西河歉收,率齐国人向朝廷纳粮。如今又首先请战,虽然没有上前线,可谓义形于内。于是,赐卜式关内侯之爵位,赐黄金四十斤,田十顷,布告天下,以期感化天下的官民。
但这榜样的力量却有限得很:“布告天下,天下莫应。列侯以百数,皆莫求从军击羌、越”。武帝对这些自私自利的列侯大为不满。“至酎,少府省金,而列侯坐酎金失侯者百余人。”皇帝在祭祀的时候,让少府查验列侯交纳的用于祭祀的贡金,以贡金成色不佳的罪名,将百余名列侯的爵位废了。
卜式当了御史大夫后,认为官府垄断盐铁经营后,铁器质量差,价格高,有时还强逼百姓买官府的这种又贵又差的东西。对船课以重税,商人破产的多,剩下的商人少,使商品价格太贵。卜式对武帝打击商人、杀鸡取卵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盐铁专营等政策应该废除。
这一下,皇帝对他不感冒了,第二年贬了官。不过,卜式还是以寿终。
以钱买官,虽然历来被批评为一个极大的恶政,但实际上结果并没有人们想象得恶劣。虽然的确有人抱着将本求利的心态买官,但也有人家境富裕,买官是为了干一番事业,求名之心更重。
这些富家子弟当了官之后,也未必就比穷人更糟糕。比如,西汉著名的循吏黄霸就是纳资为官的。卜式入羊为官,也干得不错。而贫穷士人主父偃得志之后,却大受贿赂。
反对朝廷卖官,是感觉这样一来穷人就没有上进的门路了,这其实是中了选官就务必要选贤能的毒了。因为朝廷即使不公然卖官,人们“跑官”照样要花钱。
朝廷卖官,钱入官库,跑官的钱,则进了私人腰包。有的皇帝大开卖官的路,大概就是想到了这一点。
但是,上述两者对他们治下的百姓来说,又有多大的差别呢?
明朝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采用“拈阄法”和“掣签法”来在一定范围内选拔官员。
这方法初听起来极为荒诞:选拔官员应该通过组织来考察一个人的德能勤绩廉,选拔出德才兼备之人,用抽签、抓阄的办法,不是太儿戏了吗?
但作为在全国主持官员选拔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为什么会放弃手中的巨大权力,自废武功,用抽签、抓阄的办法来选官?
原来,他是为了杜绝权贵请托的弊病。也就是说,抓阄选官,可能选不到最优秀的人才,但大量的跑官钻门子的家伙也被挡在了门外,这就是百姓之福。
其实,如果选拔官员的权力不在人民,用什么办法选官真的有很大差别吗?
如果一百个官员,有八十个、九十个,甚至有九十九个是钻营而得的,抓阄选官听起来还很可笑吗?
史籍记载,古希腊曾经用豆子拈阄的方法选举行政官,而现代西方国家仍在用抽签的办法选陪审团。这办法不但公平,也很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