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入仕.6阶层跃迁.链接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203更新时间:2024-09-22 09:12:11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一卷,入仕
第六章,阶层跃迁
链接:《九品官人法》
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的主流方式为九品官人法,或称为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建立于曹丕秉政时期。
按九品官人法,朝廷在各郡设中正,在各州设大中正,中正官品评人物,以作任官的资格。州郡中正在品评人物时,根据被品评者的德能,为其评定一个相应的品第等级。
这种品第等级共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品级,故称九品。
士人被中正官品评后,可经朝廷的尚书省直接选用,也可由公府征聘授官。这两条都是以后升迁的捷径。余下尚有州刺史、郡太守征召,察举秀才、孝廉后授官,但起步较低,很难升至高位。
中正要定期对未入仕的士人及已得官的士人的品级进行审定,通常三年一清定。除非中正所定品级为上品者,才能升至高位;不能评为上品者,只能屈伏卑职。
从制度本身的规定来说,士人的“行状”应当根据其品德和才能来写,这与今天的所谓“德才兼备”的要求是一致的。但是,具体操作时,大大小小的中正岂敢真正地“中正”,将高官家的子弟评为下品!于是,中正评品人才时,不免要照顾门第和出身。
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见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家世资历)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晋书•卫瓘传》)
九品官人法刚刚实施时,还依据郡县士人的清议定品,不太考虑出身门第,比较公平,有社会导向作用,也有汉朝察举制尊重舆论的余风。一段时间后,中正官定品就开始照顾朝廷权贵了。
今之中正……所欲予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一人之身,旬日异状。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已,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暨时有之,皆曲有故。(《晋书•刘毅传》)
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掌握政权的人)之昆弟(兄弟和亲密友好)也。(《晋书•段灼传》)
然后,就更加势利:不再考虑士人本身的才能品德,而是依据其家庭和家庭势力。家族有人得高官,子弟马上得上品。家族衰落,子弟的品级马上削下。数日之间,就可以截然不同。久而久之,中正品评的主要依据就成了出身,即所谓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察举制有名额限制:相当于今天省长级别以上的官员才有资格推荐,且每郡每年可以推荐的人数根据该郡的户口数核定。这样,想通过这个渠道入仕的就需要竞争这些有限的名额,即使是高官子弟也不能保证每人都能被察举。九品官人法最大的特点是没有名额限制。于是,权贵之家的子弟,不限多寡可尽数评为上品,然后得授清要之职,“坐致公卿”,整族为官。
九品官人法长久实施后,一些家族世世代代为高官,就演变成为世族。东晋以后的宋齐梁陈诸朝,九品官人法被袭用,并进一步变成了世族把持仕进之途的工具。此时,中正品人更是“徒以凭籍世资”,“凡厥衣冠,莫非上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即将读书人按照出身分成士族和庶族两类,形成森严的门阀制度。
陶侃起家于西晋时期,那时权贵对寒门子弟的排斥还不太严厉。如果他晚生数十年,就很难入仕为官。
士族既然认为自己血统高贵,就要严禁士庶通婚,以维持士族血统的纯洁。
据《昭明文选》记载,永明八年(公元490年),沈约风闻东海士族王源嫁女与富阳庶族满璋,遂上书奏弹王源。他认为:王源虽“人品庸陋”,但“璋之姓族,士庶莫辨”,“王满连姻,实骇物听”,提出应将王源“禁锢终身”,“使已污之族,永愧于昔辰;方媾之党,革心于来日”。
然而,这些占据高位的世家子弟由于长久的安逸富贵,却是极端地腐化无能。
《颜氏家训》的《涉务篇》、《勉学篇》记载:
晋朝南渡,优借士族;故江南冠带,有才干者,擢为令仆已下尚书郎中书舍人已上,典掌机要。其余文义之士,多迂诞浮华,不涉世务;织微过失,又惜行捶楚(杖鞭),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至于台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笺省,并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故多见委使,盖用其长也。人每不自量,举世怨梁武帝父子爱小人而疏士大夫,此亦眼不能见其睫耳。(《颜氏家训》)
东晋王朝的建立,是依靠士族大姓。所以士族子弟有才干者,就在朝廷要害部门任职。仅仅长于文学的士族子弟,多半放在一些不涉及具体事务的清贵之职位。这些人有了过失,一般也不方便真的加以惩罚,任为闲职,也不耽误公事。所以,一些处理具体事务的职务,都任用寒门子弟,可以严厉督责。
梁朝全盛的时候,那些贵族子弟大多不学无术,以至当时的谚语说:“登车不跌跤,可当著作郎;会说身体好,可做秘书官。”
贵族子弟个个以香料熏衣,修剃脸面,涂脂抹粉;外出乘长檐车,走路穿高齿履,坐在织有方格图案的丝绸坐褥上,倚靠着五彩丝线织成的靠枕,身边摆的是各种古玩,出入之间,派头十足,看上去就像神仙一样。参加选拔官员的考试,他们雇枪手写对策论文;甚至参加宴会,也是请人替他们赋诗。
侯景之乱爆发,这些人“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他们“求诸身而无所得,施之世而无所用”,直落得在乱军中颠沛流离,最后抛尸于荒沟野壑。
朝廷既然被这些既无能又骄横的世家子弟把持,国家的安危就系在他们的身上,而他们又实在难当此任。西晋灭亡时,他们或奔窜江东,或降顺异族。其后偏安于江南一隅,犹自萎靡沉沦,不思恢复,致使神州大地沦陷于异族数百年,人民因战乱而死者难以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