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5章 入仕.6阶层跃迁.正文2

第25章 入仕.6阶层跃迁.正文2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424更新时间:2024-09-22 09:12:11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一卷,入仕

第六章,阶层跃迁

正文:《割发宴贵客》(下)

不一会儿,小童捧了酒菜回来。邻家素日敬重陶家为人,出价甚厚。湛氏心中欣喜,令小童去喂马,自己动手,不一时便整妥了饭食酒菜。

晚上,陶侃殷勤劝客,两人畅谈良久,宾主尽欢。范逵的仆人也受到了极为周到的款待。他们初来时见陶家房舍低矮,家什破旧,只道今晚免不了一餐粗米淡饭,待见到酒菜丰盛,无不喜出望外,却不明白这酒菜是从何处冒出来的,便缠住小童反复盘问。小童吃逼不过,只得将湛氏卖发剪草席之事说了。

众仆听得惊讶无比,第二天一早便报知了范逵。

范逵这一晚与陶侃长谈,对他的才学见识十分欣赏。待听了此事,又是惭愧,又是感动,由衷赞叹道:“没有这样的母亲,哪会有这样的儿子啊!”

雪停天晴后,客人启程。陶侃依依不舍,送了一程又一程,跟出一百多里路,早出了寻阳县境。

范逵停车说道:“世侄,你回去吧。以你的才能,日后自然显达,千万不要灰心。”

陶侃摇摇头,黯然回道:“小侄在小县任职,没见过什么世面,哪里谈得上什么才学。”

范逵道:“是啊,以你的才能,在县中任职,的确太委屈了。你想不想去郡里做事?”

“想是想,只是没有门径啊。”

范逵微笑道:“我与庐江太守张夔也还熟识,此去为你想点办法。”

陶侃大为感激,立即拜了下去。

范逵果然专程又去了庐江,在太守张夔面前竭力夸赞陶侃的才学,定要这位朋友给陶侃个职位。不久,张夔终于设法任命陶侃为庐江郡督邮,兼司狱讼捕亡等事,权位颇重。

陶侃由一员小县吏胥,一跃而任郡级高职,从此才算正式踏上了仕途。

陶侃任职后,勤奋自励,政绩卓著,以能干闻名郡中,不久便晋升为郡主簿。主簿在郡中典领文书,办理事务,自魏晋以来,已变成太守最重要的属僚之一,平日参与机要,总理府事,乃是所谓的清显之职,通常只授予世家子弟。由此可见,陶侃已经极得太守的信重。

有一年冬天,太守张夔的夫人得了重病,请了数十位当地的名医诊视用药,皆无效验。眼见得病人病情日重一日,众医生却束手无策,只得推荐了数百里之外邻郡的一位名医。

张夔急忙备了一份厚礼,想派一位精明强干的下属官员去办,生恐只派仆人去,言词礼貌不周到,名医不肯来。

这一日正值天寒大雪,而此去急如星火,须得乘马日夜奔驰,路上朔风扑面,雪厚泥滑,定然苦不堪言。张太守此言一出,郡里的众官吏皆面有难色,默不作声,肚里不免怪太守小题大做,为了救他夫人一命,却不顾别人死活,谁也不肯去。

正在大伙相对难堪之时,陶侃站了起来,慨然道:“长君如父,小君如母,天下哪有父母患病而不尽心的!”竟主动要求去请医生。张夔很感动,众吏亦很佩服陶侃。当时的风尚,最重下吏对长官的忠诚,陶侃由此扬名。

魏晋之时,士人渐渐又开始推重门第世资,权贵世家等闲不愿与普通士人交游。陶侃名望渐显,许多官宦子弟便开始与他结交。

长沙太守万嗣路过庐江,见到陶侃后赞扬道:“君终会显名当世”,并让儿子与陶侃结为朋友。

太守张夔感念陶侃的忠诚,举他为孝廉,送往朝廷授职。于是,陶侃辞别母亲,到了京都洛阳。

陶侃初到洛阳,就去拜会了当朝权贵中书令张华。张华听了他的身份门第,颇为轻视,十分冷淡,不愿与他谈话。陶侃的态度不卑不亢,神情自若,连去几次后,终于有机会与张华交谈。张华对他的态度很欣赏,又发现他的确极有才华,遂去了轻视之心,任他为郎中。

陶侃的同乡杨晫,出身大姓,在家乡极有声望。他对陶侃很敬重,向许多达官称道陶侃的德才。

杨晫经常与陶侃一同乘车出入,同僚亲友觉得辱没了他的身份地位,问他:“为什么要与小人同车?”杨晫道:“此人绝不是凡庸之辈。”由是陶侃为京都名士贵官接受认同。

不久,荆州刺史任命陶侃为南蛮长史。陶侃的大才终于得到了展示的机会。他率兵征战,连获大捷,遂以军功封为列侯。

此时西晋王朝君主昏庸,皇后乱政,致使司马氏诸王互相攻杀,北方夷狄乘机进入中原,五胡乱华,西晋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在南方称帝,是为东晋。

在这场烽火连天、尸骨遍野的大变乱中,陶侃屡立战功,官至侍中、太尉,都督八州军事,封长沙郡公,成为东晋王朝最为倚重、权势位望极高的大臣。

陶侃为官任职志向高远,与当时当权的一般世家子弟截然不同。他任广州刺史时,每天早晨起来,先把一百多个瓦坛搬到院中,黄昏时分,又一一亲自搬进去。

下属不解。陶侃解释说:“今日中原沦陷于异族,我们正在致力于恢复。我怕平日太过悠闲舒适,以后不堪任事啊。”其勤恳执著由此可见得一斑。

——————

——————

《晋书•儒林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天,十三岁的赵至跟母亲在京城洛阳的大街上买东西,遇见一位官员的车轿从对面走来,他们母子便退到路旁的屋檐下观看。

官员坐着华贵的车轿,后面有许多随从,威风凛凛、吆吆喝喝,缓缓走过。

母亲对赵至道:“看见了吧,你家先祖本来也是这样的官宦人家。这些年遭逢世乱,才沦为种田人。你以后能像这样,重振家势吗?”赵至含泪点头。母亲遂送他跟着老师读经。

赵至十六岁那一年,有一天午后,他正在读书,远远听见在田中辛苦劳作的父亲鞭打耕牛的声音,遂扔下书卷,放声痛哭。他自觉已然成年,却仍不能使父母免于劳累饥寒,惭愧无比,遂开始到处漫游,希望能求到一官半职,以完成父母重振祖业的夙愿。

许多年后,他才在遥远苦寒的辽西谋到了一个极小的吏职。当他终于有机会回到洛阳时,母亲已经贫病而亡。赵至惊得呆了,幼年时父母的殷殷期望,这许多年的漂泊辛劳霎时间浮现眼前,想到母亲去世时竟然未能见到一面,心中惭愧、悔恨、凄凉,悲愤交加,失声恸哭,呕血而死。那一年,他仅仅三十七岁。

陶侃小时候,母亲是怎样教导他的呢?一定也会时常回忆逝去的富贵与光荣吧,也会企盼儿子入仕为官、重振家业吧。

她能在温饱尚且不保的境况中,以昼夜纺绩的一点钱供儿子读书交游,能毅然断发卖钱换取酒菜,及时捕捉难得的机遇,说明她不仅望子成龙心切,而且洞察当时任官制度的实质和奥妙,临事缜密决断,一举成功,不愧为女中豪杰。

只因陶家乃东吴亡国遗氏,宗族亲友皆无可依托,这条求官的道路便格外艰辛漫长,饱含着太多的悲凉和酸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