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22章 入仕.5二十四孝.链接1

第22章 入仕.5二十四孝.链接1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064更新时间:2024-09-20 13:21:42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一卷,入仕

第五章,二十四孝

链接:《孝与伪孝》(上)

1. 二十四孝

汉代察举制的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促成和巩固了儒学的独尊地位。但儒学成为官方的主流意识形态后,也露出了它偏执和僵化的一面。

在我国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农耕社会里,孝道是家庭养老的主要支柱,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符合社会各阶层的利益,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不可缺少的组织部分。忠臣出于孝子,后世更有所谓的“忠孝难以两全”的说法——为了实现忠君,某些时候可以牺牲对父母的孝,也就是说,“忠”出于孝,也高于“孝”。

于是,孝道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维护孝道就是维护王朝利益。但不论何朝何代,对于这种主流意识形态的官方宣传都有许多虚浮甚至荒诞的内容。

由元代郭居敬辑录编写的《二十四孝》收有以下故事:

虞舜孝感动天,汉文帝亲尝汤药,曾参啮指心痛,闵损单衣顺母,子路为亲负米,郯子鹿乳奉亲(郯音tán),老莱子戏彩娱亲,丁兰刻木事亲,董永卖身葬父,郭巨为母埋儿,姜诗涌泉跃鲤,蔡顺拾椹供亲,陆绩怀橘遗亲,江革行佣供母,黄香扇枕温衾,王裒闻雷泣墓(裒音póu),吴猛恣蚊饱血,王祥卧冰求鲤,杨香打虎救父,孟宗哭竹生笋,庾黔娄尝粪忧心,唐氏乳姑不怠,朱寿昌弃官寻亲,黄庭坚涤亲溺器。

这二十四位孝子孝女的事迹,有的真有其事,有的颇有后人的附会之词,有的甚至夹杂了一些神怪灵异之事。

2. 二十四孝子中有三位孔子的弟子

《曾参啮指心痛》

周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尝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望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而归,跪问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啮指以悟汝尔。”

曾参在上里砍柴,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似乎不知如何待客,等着儿子不回来,于是咬破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背着柴回家。

曾参母亲咬自己的手指,曾参能感觉到心痛,真是母子连心啊!

曾参是孔子七十二门徒之一,著有《大学》、《孝经》等书,在儒家学派中地位很高,战国时期名气很大。

韩非记载了曾参的一个故事:曾参的妻子要去集市,儿子哭着也要跟去。他的妻子哄儿子说,你先回去,我回来给你杀猪吃肉。曾参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参就要杀猪,他妻子说,刚才是哄小孩呀。曾参说,小孩子不能哄骗。小孩子还没有思考和分辨的能力,要向父母学习。你现在骗他,就是教他骗人。于是就真的把猪杀了,给孩子煮了肉吃。

《闵损单衣顺母》

周闵损,字子骞,早丧母。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妒损,衣以芦花。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镇(即失去控制)。父查知故,欲出后母。损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母闻,改悔。

这种孤儿受后母虐待的故事在古代流传很广。闵损后母的招术也很奇特:亲生儿子的棉衣里面填的是棉絮,闵损的棉衣里填的是芦花,外表上还看不出来。

《子路为亲负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贫,常食藜藿(野菜),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褥垫)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是许多人的感慨。不过,子路仅仅因去百里之外背米,就进了二十四孝,全凭他是孔夫子的弟子。

3. 二十四孝中的先秦贤者

《郯子鹿乳奉亲》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双眼,思食鹿乳。郯子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以供亲。猎者见欲射之,郯子具(详细)以情告,以免。

郯子是春秋时期郯国的国君,少昊氏后裔,熟识少昊一系的历史典章。某年,郯子朝鲁,鲁大夫昭子问及少昊氏以鸟名官之故,郯子详为解答。孔子听闻此事,“见于郯子而学之”。于是有“孔子师郯子”之说。

郯子虽是大贤,但他这样孝敬父母,确实令人难以置信。

《老莱子戏彩娱亲》

周老莱子,至孝,奉二亲,极其甘脆(美味佳肴)。行年七十,言不称老。常著五色斑斓之衣,为婴儿戏于亲侧。又尝取水上堂,诈跌卧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

老莱子是楚国人,出生于周康王时期,卒于周惠王时期。他著书立说、传授门徒,是春秋晚期著名的思想家;著作有《老莱子》十六篇,汉魏时亡佚;少数言论在《子书》、《战国策》等书籍中有所收录。史籍记载,孔子困于陈蔡,后由楚昭王迎至楚国,孔子曾见老莱子,并请教于他。

老莱子的孝亲行为,一般人也做不出来,顶多给父母讲讲笑话吧,要“彩衣娱亲”就太难为人了。

4. 二十四孝中的灵异故事

《丁兰刻木事亲》

汉丁兰,幼丧父母,未得奉养。而思念劬(音qú,劳苦)劳之恩,刻木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针戏刺其指,血出。木像见兰,眼中垂泪。兰问得其情,遂将妻弃之。

曹植所著的《灵芝篇》中对这件事情有记载:“丁兰少失母,自伤早孤茕,刻木当严亲,朝夕致三牲。”这里说丁兰少年丧母,似乎表示他只刻了母亲的像;同时,要“朝夕致三牲”,他应该相当富有。

二十四孝中却说他“幼丧父母”,后文也没有明确说只为母亲刻像。他妻子久而不敬,也合乎人情。但以针刺木像的手指,就太过分了。至于木像居然流出了血,且眼中落泪,就成了灵异之事。

作者小时候也听母亲讲过“丁兰刻母”的故事。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广远,后来丁兰变成了一个普通的农夫,孝事也被加上了许多细节,内容丰富,一个地方和一个地方的版本似乎颇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