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入仕.1游说.正文3
书名: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作者名:水泉之晨本章字数:2314更新时间:2024-09-20 13:21:42
《仕途与人生的中国智慧》
第一卷,入仕
第一章,游说
正文:《利舌如剑》(下)
苏秦游说魏、齐、楚三国之辞,大略如上。或言连横之遗祸无穷,或言不合纵则秦祸不远,或言合纵成则某国可成霸业,使各国妙音美人充后宫,天下良马实外厩等等。三国皆同意合纵。
公元前333年,六国诸侯在赵国的洹水上盟会,正式订立合纵盟约,公推苏秦为纵约长。苏秦佩戴着六国的相印,俨然当今之联合国秘书长。自此,秦兵不敢东出者十五年。
合纵初成时,苏秦北归赵国,诸侯所送之车骑辎重拟于王者。
他经过洛阳时,周显王闻之恐惧,为之清道并派使者在郊外迎劳。
苏秦的家人,也来迎候。他的妻子和嫂嫂见到他时不敢抬头仰视,只能跪拜谢过。
苏秦笑着对嫂嫂说:“嫂嫂为什么前倨而后恭?”
嫂嫂跪着往前挪了几步,赔笑说:“因为叔叔位高多金呀!”
苏秦喟然叹息道:“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在世,对功名富贵可以忽视吗?”
正可谓:
富贵如龙,游尽五湖四海;
贫穷似虎,惊散九族六亲。
——————
——————
张仪是魏国人,青年时曾与苏秦同在鬼谷先生门下学帝王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如他。
张仪学成后也四出游说求官。有一阵子,他在楚国停留,在楚相门下为食客。楚相丢失了一块珍贵的玉璧,怀疑是张仪偷了,令人对他严刑拷打,直打得奄奄一息。
他的妻子看到后流泪劝道:“如果你不去读书游说,怎会有此羞辱?”
张仪不以为然,挣扎着说:“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不?”
妻子怒道:“舌头不在,你还能在这儿胡说八道吗?”
张仪傲然说道:“舌头还在,就足够了。”由此可见他想凭借口舌求取功名富贵的决心和信心。
当时,苏秦正在游说赵王合纵,担心合纵未成时秦国进攻,遂资助张仪去秦国,在秦王手下做事,以阻止秦国攻伐诸侯。
秦国要想扩张,必须设法拆散合纵联盟。公元前328年,张仪建议秦王将夺取魏国的几座城池还回去,以示交好。魏国果然叛纵约而亲秦。秦惠王遂以张仪为相。
公元前323年,魏又背秦。张仪免相东还,相魏以事秦。他想劝魏王再次事秦以让诸侯效法,魏王不听。公元前318年,五国共伐秦,不胜。张仪暗中让秦国出兵,大败韩国,诸侯震恐。
张仪借机游说魏王道:“魏国境内四面平川,无险可守,强敌环伺四周。大王以为加入纵盟便可无患,其实不然。亲兄弟同父母尚且会争夺钱财,何况各个诸侯呢?纵盟依靠诈伪反复的苏秦而成,其不可靠自明。大王如不事秦,秦国大军进攻,魏亡指日可待,哪里等得到诸侯援助?何况他们也不会真心出力。大王如事秦,其他诸侯必不敢侵魏。魏国尚可攻楚以弥补贿赂秦国的损失。嫁祸安国,是一件好事。大王如不听我此言,一旦秦兵东伐,到那时虽欲事秦也已来不及了。”于是魏国复背纵约而事秦。张仪还秦,复为相。
齐楚两大国纵亲与秦抗衡,秦欲伐齐,必须先拆散两国联盟。
公元前313年,张仪出使楚国,劝诱楚王与齐国绝交,秦国将献地六百里,还要把秦王的女儿嫁给楚王。楚怀王大喜,派使者随张仪去秦国接受土地。到了秦国,张仪假装堕车受伤,三个月不办公。
楚怀王以为这是因为自己绝齐尚不够决绝,又派勇士去辱骂齐王。齐王大怒,抢先事秦。这时张仪才对楚国使者说:“我有封地六里,愿献给楚王。”
怀王闻报大怒,发兵攻秦。秦齐两国一齐出兵攻楚,斩首八万,夺走大片土地。楚国再战,大败,只得割两城与秦求和。战后,秦国想索取楚国黔中之地,诈称以武关外之地交换。怀王恨透了张仪,竟然愿意以黔中之地交换张仪以杀之。
张仪胸有成竹,到楚国后贿赂楚王宠臣靳尚,让他言于楚王爱妃郑袖:“你知道大王很快要不宠爱你了吗?”
郑袖说:“为什么?”
靳尚说:“秦王很喜欢张仪,打算以六县之地和美人换回他。大王惧怕秦王,必然格外宠爱秦女,夫人必然被疏远。为夫人着想,不如放掉张仪。”
郑袖于是流泪撒娇,日夜不停劝说怀王:“人臣各为其主。大王如果杀了张仪,秦王必然大怒攻楚。妾请母子俱迁江南,免为秦鱼肉。”
怀王后悔,对张仪厚礼如故。张仪摇唇鼓舌,终于说得楚王亲秦。
张仪离楚去韩,以秦国兵源雄厚、士卒勇猛来恐吓韩王。他说,以强秦攻弱韩,“无异垂千钧之重于鸟卵之上,必无幸……先事秦则安,不事则危”,劝韩国西面事秦,同时攻楚夺地,转祸而取悦秦国。
楚王十分昏庸,诸侯都看到了这一点,宁愿攻楚不愿招惹秦国。韩王听从张仪计谋,亲秦。
张仪归报,秦王封他为武信君。之后,他又游说齐、赵、燕三国,或言秦国驱数国之军围攻某一国可立下,或言纵人甘言好辞诖误人主,或言与秦结好则别国不敢侵犯等等。三国皆从,连横之业大成。时为公元前310年。
对于六国来说,只有合纵抗秦才可免于被秦各个击破,也才能免于灭亡,这十分清楚。但正如横人所说,亲兄弟尚且争夺财产,诸侯又怎能始终如一维持联盟?这是由人的自私天性所决定的,因此合纵终不成功。
而横人在逞口舌之利的同时,辅以军事攻伐,软硬兼施,利用六国相互夺地争利的矛盾,各个击破,因而连横终能成功。
公元前270年,范雎向秦昭王献远交近攻之策,执行五十多年,至公元221年终于吞灭六国,统一天下。此乃大势所趋,非六国人力可以逆转,司马迁称之为“天所助焉”。
苏秦与张仪,皆“穷巷桑户贫寒之士”,能凭口舌之利游说君主,封爵拜相,富贵拟于王者,说明他们才智过人,事业非常成功。因此后人效法者不可胜计。
然而,“时势造英雄”,正是当时的诸侯争雄,才使他们脱颖而出。在春秋战国的大动乱中,各国都面临严峻的生死存亡挑战,只能在富国强兵中强国图存;且七国争雄,人才不用于此国则用于他国,可以自由流动;而一位贤能之士的得失则往往关系到一国的兴亡。是以各国君主皆遑遑以求贤能为务,不惜高官厚禄诱致客卿效力。
这是大一统局面下绝不会出现,也是求官者无法左右的大气候。
然而,我们从苏秦发达前后的经历,尤其是他家人的态度转折,不仅可以知道他如何求官,更可知道他为何要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地求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