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301章 想起一些片段
书名: 恶毒后娘: 开局抽卡养反派作者名:游鱼欢本章字数:2038更新时间:2025-03-11 09:24:12
“我可以给你三倍,甚至更多。”
“当时,若你能助我登上后位……日后你想当个女官,不管六品、四品还是二品,我都能给。”
野心就这么摆到台面上来,要么有极强的手段,要么就是蠢。
李玉兰摸不清她是哪种,只能惶恐作答:“娘娘说笑了,民女只是遵旨给公主治病,与皇后娘娘无关,更与利益无关。”
“李姑娘是聪明人,多的我也不说了。”绫淑妃把玩着茶盏,“说吧,你想要什么?”
事已至此,装傻充愣已经没有用,气氛沉重到极点。
李玉兰顺势反问:“那娘娘想要什么?”
“当然是后位啊。”绫淑妃脱口而出,“敢问后宫里的女子,有哪个不想坐那个位置的?”
李玉兰若有所思,绫淑妃一心扑在后位上,不像是策划宫变的人。
见她不说话,绫淑妃还想再劝,却被打断了。
宫人来报,皇后身边的大宫女来请李玉兰。
绫淑妃当然不肯放人,皇后公然来她这宫里抢人,那不是打她的脸吗?传出去她还怎么在后宫混?
可大宫女一副不把人带走,就不离开的模样,忤在门口等着李玉兰表态。
毕竟若李玉兰要走,绫淑妃也没有强留的道理。
李玉兰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最终她选择躲到皇帝那儿去。
皇帝有每日让人请平安脉的习惯,她借着给苏幼微诊病的理由进宫,顺势过去给皇帝请平安脉,并不会太突兀。
大宫女的任务是把李玉兰带离绫淑妃,不管结果是什么,总归是完成了。
分开时大宫女提醒李玉兰:“李神医可以说是皇后娘娘让您过去的。”
李玉兰愣了一下,立马反应过来,“有劳姑姑代我谢过娘娘。”
嘴上这么说,心里却骂着:若不是皇后来“抢人”,她也不至于为难。
朝御书房走去,李玉兰的脚步放慢许多,纷乱的思绪让她静不下心来。
李玉兰心中一直有个念头,当初宫变,皇帝究竟是受害者还是受益者?
若是受害者,可他也分了一杯羹,宫变之后铲除了不少异己,他的皇位才得以稳固,这也是为什么李玉兰会怀疑他。
能在夺嫡中坐上帝位的人,绝不是什么心慈手软之辈,恰恰相反,手段、城府、势力缺一不可。
但若说他是受益者,那场宫变害死了他最优秀的儿子。
虎毒尚且不食子,为了巩固皇权,皇帝真能狠下那个心吗?
皇帝在宫变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她还无法下定论。
到了御书房门前,太监进去通报,皇帝欣然请她进门。
李玉兰借口说辞都想好了,皇帝却没给她开口的机会,一见到她就忙让她给自己诊脉。
“李神医,你快来瞧瞧,朕的身体和从前相比,有没有变化?”
既没问她为何来,兀然提起反而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李玉兰默默上前把脉。
“这慎远国公前阵子推荐了几个方士进宫给朕练长寿丹,朕吃过之后觉得神清气爽,整个人都有劲儿了。连宫人们都说朕的气色比从前好多了。”皇帝得意地“炫耀”着,仿佛那长寿丹真有奇效。
听他这么一说,李玉兰不用把脉也能知道,他纯属重金属中毒。
所谓长寿丹,不过是一些含有金属元素的矿石高温炼制而成。
丹药中含铅汞等有毒物质,短期内可能会让人感到精神振奋,但长期服用则会严重损害健康,最后导致死亡。
皇帝吃了几颗感觉精神了,实则不然。
但李玉兰没有挑破,一方面是自己说了皇帝也不会相信,更不会因此停服丹药,反而怀疑她别有用心。
另一方面,皇帝昏庸无道,他若死,是天下百姓之福。
李玉兰顺着他的话说:“能让陛下身心愉悦的,就是好东西。”
这话听着舒服,皇帝相当满意,比那些个进谏要他戒掉丹药的大臣好多了。
“朕就说,那长寿丹肯定是好东西,否则慎远国公怎么敢带那几个方士到朕面前来?”
李玉兰笑而不语,皇帝还是这么自信。
底下想反他的人能塞满一个御书房了,他却还坚信所有臣子都忠心于他。
她往后退了几步,“物极必反,丹药虽好,但不宜多吃,我给陛下开些调养身体的方子,和丹药配合着吃,吸收效果更好。”
皇帝暂时还不能死,她开的药可以降低丹药的毒性,却无法根治,相当于把那长寿丹变成慢性毒药了。
皇帝龙颜大悦,当即要赏她,武安候却在这时闯了进来。
武安候怒气冲冲,太监紧随其后,前者恭敬拱手行礼,后都颤颤巍巍跪伏在地。
太监的声音发着抖:“陛下恕罪!奴才没拦住武安候!”
武安候却大义凛然道:“是臣自己要硬闯,与其他人无关,陛下要罚,罚臣便是!”
皇帝此时心情不错,没有怪罪二人,挥挥手让太监出去了。
李玉兰默默退到一旁,准备告退,虽不知武安为何带着怒火硬闯御书房,但君臣议事,与政治有关,她不敢听。
还未动作,便看到武安候单膝跪地,声音铿锵有力,字字珠玑:“陛下!那几个方士是江湖骗子!信不得啊!慎远国公将来路不明的术士举荐到您面前,实仍居心叵测!请陛下明察!”
李玉兰的话硬是咽了回去,余光小心翼翼瞥向皇帝。
果不其然,皇帝勃然大怒,一掌拍在书案上,震耳欲聋,“大胆!你在怀疑朕用人的眼光吗!”
武安候无奈:“臣绝无此意!”
皇帝抓起一沓奏折摔了下去,正中武安候胸口,但他闪都没闪,眼睛眨都没眨。
眼见皇帝要大发雷霆,李玉兰赶忙跪到武安候身旁,帮他解释:“武安候也是担心陛下被奸人蒙蔽,一时冲动直言快语冒犯了陛下。”
“但武安候正是知道陛下是明君,不会是非不分,责罚直言进谏的忠臣,故而敢冒死前来!”
“陛下就原谅武安候这次吧?”
这么高一顶帽子戴到皇帝头上,他若执意责罚武安候,岂不是毁了他“明君”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