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十四章遗憾淞沪后

第十四章遗憾淞沪后

书名:衡阳,请留下作者名:鞑虏戈本章字数:3678更新时间:2024-08-11 14:59:11

  对了忘说,当时上海最初的日军是对淞沪的国军成三面包夹,因为上述张治中将军一直念念不忘的租界那部日军还在。至于日军有没有自那登陆我没有看到相关资料,可能也有毕竟三面包夹,紧靠原4000人的驻上海部队是很难办到的。在这种紧张窒息态势下,前线指挥人员已经失去了战场控制,全军皆处在日军包围之下,指挥部的一声令下,几十万大军蜂拥想北面的苏州退去。

  撤退一般来说是交替进行的,也就是相互掩护的撤退。现在根本就谈不上,各部队争相夺路而逃。日军飞机连日狂轰滥炸,撤退途中几十万人拥挤一团伤亡惨重。最终的结果就是,大撤退变成了可怕的大溃退。甚至在退至永久性国防工事之时,各部队早已溃不成军直接顺着工事向北撤退。苦心经营数年的有着东方兴登堡防线之称的工事全然成了摆设,确实都非常的急人。并非士兵不想驻守而是数十万人的奔逃真如溃堤河水一般,更别提精明的日军便衣队还在其中偷袭了几个司令部致使本就混乱的撤退瞬间垮塌,各部谣言四起人心恐慌。

  事后统计的结果触目惊心,从中既能看出当时溃退的惨状。在近两个月惨烈的上海攻伐战中,国军伤亡大约有十九万,而这次大溃退,短短十几天就伤亡十几万人,其惨烈和溃败程度可想而知。

  当然对于以上的文献经过,我不安的发现,各种文献描述都有出入甚至命令下达也有对不上号的,但溃败是实实在在的。我之所以相信这一个版本原因在于,无论是不是蒋介石的拖延,他作为中国最高总司令,打了如此大的败仗死了那么多的人甚至,南京的失陷,他负有相当一部分责任。很多人都对他的指挥能力有意见,记得后来有个军阀叫韩复渠,不战而失济南,蒋介石审判他时,他还笑说,济南丢了是我的责任,那请问南京丢了是谁的责任?

  另一个支持我相信这套说法的原因就是,蒋介石指挥打仗确实有欠缺,北伐期间作为北伐的总司令他率领嫡系第一军北上,北伐最后虽然成功但数得上号的硬仗都不是他蒋介石打的,比如我们耳熟能详南昌起义的叶挺,他当时所在的第四军就是北伐各路军队中最厉害的。反倒是首领的蒋介石自己老打败仗,众人都不信服,军人带兵打仗让人信服的唯有军功战绩。进而后来北伐胜利后“宁汉分裂。”蒋介石被迫下野不是没有原因的。至于文中所述在武汉与南京两政府关于清共与限共故事太冗长了,谁是谁非很难认定。

  当然提到这一点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蒋介石下野前发生的事情。北伐胜利后形成的武汉和南京两个机构相互抗争,这期间蒋介石同军阀孙传芳在徐州打了起来,之前有提到蒋介石指挥作战的能力。这里同样体现,被孙传芳打的大败,蒋的部队一路南退,过了蚌埠眼看着就到长江。盛怒之下的蒋介石直接将当时指挥作战的第十军军长王天培给枪毙了,这下事情闹大了。王天培的第十军是黔军也就是贵州出来的部队,王天培本人也出自贵州。蒋介石当时作为一个分裂后的“小政权。”如此对待一位军长。那时其手上的军长仅有,第一军军长何应钦,第七军军长李宗仁,蒋的参谋长则是白崇禧以及第十军,明面看到就是这些。现在众人一看蒋介石枪毙王天培一没有宣布罪状,二没有军事会审判所。因此都想到自己,万一我也打败仗了?再加上武汉那边的汪精卫等还时不时暗送秋波。人人自危之下决定不听从蒋介石的调度,于是蒋介石这才没办法宣布辞职下野据说是去了日本,第一次第十军的结局就是这样确实有些不太光彩。

  不过就蒋介石指挥作战方面欠缺的同时,其本人还十分热衷“神降。”指挥部队,以致出现司令部指挥预备队或者阵地部队才发现部队不见了这等“奇观。”李宗仁后来写回忆录特别指明自己之所以能打几个小胜仗,在乎没有蒋的“参与。”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一点我们伟大的周恩来总理也曾提过“(蒋介石)作为一名战术家,他是一个拙劣的外行,作为一个战略家,也许会好一些。”

  淞沪会战的后果上面也有提到,那就是拱卫首都南京的门户大开,同时由于淞沪会战的消耗加之撤退对士兵士气的打击,南京失守的结果进而已经注定。如果一定要说淞沪会战的好处,那就是将日本的进攻方向进行了诱导,自原先的由北向南,改成由东向西。可不能小看这个自七七事变以来日军自北南下沿途一马平川对于那时的中国怎么守?反倒是在淞沪决战改变方向对于东西叠高的地势,十分有利于中国当时的防守。特别是当日军那些北平来到山西附近,国民党内的明白人都急了,必须在淞沪打。山西的地势实在太重要,一旦失守就有了三条南下通道。一条就是往西打陕西拿下四川,那中国后期抗战敌后根据地就没有了,古代蒙元打灭南宋就是这条路。第二条就是自山西南下过河南进占武汉,这等于将中国一捶两半的,东边的南京可就真是瓮中之鳖,古代宋朝赵匡英统一走的就是这条路。最后一条是从山西过太行山,进河北过山东,南下江苏一直往南,古代清朝灭亡南明就是这条路。【《罗辑思维》139 17.03】

  至于遗憾就是南京,这个沉重的故事,沉重到我不愿提及,特别是看到平民惨遭杀戮而士兵抱头鼠窜时,那种无力感,哪怕是现在我还是选择一下带过不忍直视。之前陆川导演拍的《南京南京》开头不就是那段,溃军要撤退,另一边的士兵不让撤导致的冲突吗?

  南京陷落后紧接着就是徐州。

  徐州的态势其实也不容乐观,之前提过与蒋介石顶嘴的军阀韩复渠发生在这一段。日军来袭守将韩福渠抗命不战而退,还自诩手里有兵才有话语权等自私谬论,导致津浦线全线空虚使得战时第五战区打的极为被动。总指挥蒋介石指派李宗仁为副总指挥接替韩福渠,李宗仁继任后将此重任交于122师,临危受命的122师师长王铭章(殉国)以全师为代价终于拖住日军,为之后临沂大捷(重创板垣师团)以及台儿庄大捷(几乎全歼矶谷师团)。

  顾祥贵既提及川军的作用让我多注意看看,开始时确实发现川军的种种拙劣记载,到最后甚至自己都觉得川军无军纪。只是我不觉得顾祥贵老人看走了眼,于是更加仔细的了解最终有了更大发现,这里我仅以自己的所见所闻及看法。

  川军去出川的时候还是很悲壮的,沿途百姓含泪相送,那时正值淞沪最激烈的时刻全国都在向上海调兵,民族军心士气到达巅峰。自陕西贵州四川湖南江西云南各个方向包括其中大部分还是军阀都在为这次抗张倾尽全力,抗战热情之高令人叹为观止。就是老军阀杨森本人都感叹:打了一辈子仗都是自己人打自己人,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此次入上海作战,他借新闻界欢送会向人民宣布,他代表全军向贵州人民发誓,川军宁做战死鬼也不做亡国奴。

  川军出川抗日,沿途所有人都说川军纪律差,沿途经常骚扰百姓,索要粮食。但深度细究你蒋介石的中央在干嘛?川军可以说是国军中装备配置较为低下的,同时没有像样的后勤保障,这一点自著名雕像《川军出征》可以看出,手里拿的老套筒(即汉阳造),身背大刀和斗笠,穿着草鞋挽着裤腿。甚至我还在此番著名雕像下方留言区看到有人调侃,那雕像是在美化川军啊,当时川军有把枪已经不错了,很多人拿的都是大刀。进而我也串联之前看到的122师王铭章坚守前,李宗仁特意为其强化了装备配给指的就是这个吧。

  至于川军一路长途奔赴无人问津的场景,寒酸就不说了。举个例子川军听闻抗战群情激昂前赴上海,他们怎么来的?我现在算明白从四川走到上海要多久,48天!这是川军为加入上海淞沪抗战星夜急行军用脚一步步走出来的。不要说去的时候就是淞沪会战结束后也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这哪是当兵打仗啊,这不就是沿途为生计考虑的难民吗?对于他们来说,总不能就这么灰不溜秋的回四川吧。

  川军原属第二战区,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看不惯川军认为是累赘,于是明里暗里的克扣,川军没办法自我解决军需,解决解决不小心把老军阀阎锡山的一个军火库给解决了。阎锡山这些急了向蒋介石告状,蒋介石也非常恼火川军沿途的口碑对此声称要把川军赶回四川,在这样的背景下川军在当时的国军体系中如同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幸逢这时李宗仁接纳了川军,因为他深知川军的不易,十万大军粮食弹药都得自己解决,出川时穿的衣服自淞沪南京之后早就不成样子,衣服也没得换。这样的情况下川军当然是先保证军队的运作,进而也就有了连买带抢的事由。

  李宗仁对这些川军推心置腹,使得这些没有温暖的地方部队官兵十分感激,为此李宗仁为让川系部队战力展现给当时其他派系看,于是把保卫藤县的重要任务交给川军。还有几个细节可以发现,122师王铭章以全师的代价确保了临沂大捷与台儿庄大捷说的就是川军,这支在其他派系看来是杂牌中杂牌部队为当时的徐州会战做出了重大贡献,甚至顾祥贵老人自己所提保卫常德外围牺牲的150师师长许国璋就是川军。

  关于川军的故事其实也是整个中国抗战的一部分,只是其勇于站在全国的立场上坚持抗战十分引人注目。当时国民政府的军政部长何应钦在抗战结束后写过一本书籍《八年抗战之经过》,这里面就有提及川军。书中记载八年的时间里川军共提供了300万抗日将士,而伤亡高达64万。

  看到这里我有些位置动容,虽说都是一个中国,但川军毕竟是保卫别省的故土,其从本质上就比守卫当地家乡的部队更强。这里我再次想到了让我厌恶的张学良,东北啊。这是无法言说的痛,据统计抗战时期汉奸最多的就出自东北,第二是西北。

  为此我们究竟该如何信服这样一位“伟大。”的人呢?

  想看到这脑袋实在有些发晕,本想着再找找中条山的故事,眼睛第一个打退堂鼓逐渐昏暗,一看时间真惊讶都6点了,没办法就此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