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第十三章遗憾的淞沪

第十三章遗憾的淞沪

书名:衡阳,请留下作者名:鞑虏戈本章字数:3534更新时间:2024-12-27 18:41:45

  回到酒店时已经是下午

  两点三十,席伯伯带我们吃了东西让我们下午好好休息,他明天会再过来。并且让我们晚上多出来逛逛,席恒当然很愿意,晚上夜生活怎能少的了他?我才没心思理会他这种事情。回到房间后径直躺在床上,今天的事情实在是有些多。不过听起来一点也不枯燥,蛮有意思的,脑海里时不时还想起顾祥贵老人的坦然与豁达。

  我查看一些顾祥贵老人提到的战争资料,确实越看越有意思。每一个战役的身后隐藏着很多不得已,而又不得不已的故事。虽说在顾祥贵老人看来,国军的高层将领有很多糊涂蛋,给战争造成了很多拖累。但在每一次战斗中,其重要意义都值得人们尊敬和尊重,特别是那些为国家牺牲的士兵,尤为深重。

  即便——

  这些都是败仗。

  以前的我总是不喜欢了解败仗,往远了想。自我上学时期边已经驱使着我,如同下意识的避开一样,这种感觉自清朝衰败开始直至抗战末期,我伟大的祖国竟有苦难的过去。虽然历史书都是几笔带过,却仍能从自字里行间感受到那种侮辱与愤慨。

  那时总想着一个问题,为何那么多的国人打不过日本人,或者说小鬼子。直至近年才越发感受到。真的不易,很不易。即便是失败,也打得很不易。可怜的祖国可怜的人民,防范强大日本袭击的同时,还要遭受国军纷乱的内部指挥和杂乱的国内形势。我们不是那个时代的人,怎能体会?特别是在那个怯弱下的中国,在那个军阀当下的中国,在那个人人自危下的中国。能站出来的人,得付出多大的勇气,甚至他们大部分无法留下自己的痕迹。

  在战败中死去的勇敢之人!

  顾祥贵着重提到的淞沪,我为此花了很多时间查找资料。

  淞沪会战的最大成果在于击碎了日军3月灭亡中国的狂妄口号,还有一点就是引导日军的进攻方向从自北向南变成了自东往西。对此前往别小看这样的转变,对于中国的纵深来说,自东向西是十分有助于国军坚守的。

  淞沪战斗是一场全国性动员对日作战,初期国军誓死拼杀十分英勇续写了相当辉煌的抗战诗篇。遗憾的是,淞沪会战中后期的指挥不当,后期的大撤退演变为惨烈的大溃退。有一点我在资料中特别深刻,那就是作为委员长的蒋介石时时刻刻喜欢“调兵遣将。”十分任性。纵观整个抗战史,总会出现前线部队被调离,后方集团司令或者战区司令还不知情的状况。蒋介石对于前线部队的干涉,我不知道如何评说,只是我看的那份资料中没有留太多情面。

  关于淞沪会战的结果,十分遗憾的是,大溃退导致的最沉重代价就是南京失陷。

  南京失守是多么沉重的话题,30万同胞惨遭屠戮的惨痛教训。这件事情在指怪日军惨无人道的同时是不是该清算下某些人的问题?淞沪战斗打的很壮烈很英勇,它是中国抗战以来第一次打如此大规模的战斗,一直到战斗结束中国国内这边除武汉会战外没有哪次战斗规模比它还大。究其原因不是说当时的中国不想打,而是能不能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战斗是个极为考验国家综合国力的事情。除去其它因素但就兵力运输这一块,当年上海淞沪会战双方都在增兵,增兵到最后。蒋介石宣布全国调兵,这里包括胡宗南的第一军从甘肃出发,唐式遵的21集团军从广西疾驰,甚至更远的,川军杨森的20军先行部队从重庆和成都赶来。以那时中国的交通运输能力,你可明白这里面的艰辛,甚至后续更远增援而来的云南58 60军的部队还未到上海,淞沪会战就结束了。

  这就是当时中国国力运载的极限,是个怎么说也说不开的话题。

  淞沪惨烈的原因就是前期具有优势的情况下,国民政府无法在顿时间聚集大量优势兵力歼灭敌军,同时间的日军也没有想到中国会在上海决战,其前期兵力也十分稀少,可以说肯定期初双方都没有说要在上海打如此大规模的战斗。这给淞沪会战初期的中国一个很大先机与契机,但淞沪开战之初,国军并没有抓住这一先机致使日本从中反应过来,双方随即陷入到不断增兵对峙的怪圈中。

  淞沪抗战之初,张治中将军提议与其坐等日本违反《一二八停战协议》,不如主动出击先消灭上海的日军。蒋介石随即同意,张治中率领87、88师进驻上海,正要先发制人吃掉日本兵驻守公共租界汇山码头一带仅4000的日军,日本恶人先告状,向英法美意说中国违反一二八协定,强权大国随即希望蒋介石将上海变为不设防城市。

  你明白吗?不设防城市,那么重要的中国大都市不设防。

  实在是太刻薄了。

  蒋介石居然同意因为他寄希望欧美列强的帮忙,没人知道蒋的具体用意,或许只有他自己明白。事实上的结果是,日本人这点小手段就把增援不及深陷重围的上海日本驻军给救了。之后日军军舰航母陆续开赴上海,各种补给兵员接连赶至,先机就这样没了。反倒是淞沪开战,日本在上海轻松登陆以逸待劳坐等国军。

  日本借此重获先机。

  淞沪第一阶段结束后,张治中将军即被调离总司令一职,原因就是其对蒋介石这般拖沓的政令十分不满。至于蒋介石在淞沪会战中的种种,确实让人十分不解。除去开始所说张治中将军的事情,他在淞沪中期以及后期的各种决定,现在看来都是十分不理智。特别是中期,将主要兵力囤聚上海,在杭州湾等重要据点仅仅派少量部队,如开始还有张发奎的第八集团军4个师一个旅的兵力,到了中后期兵力逐渐北调。至日本援军迂回绕后攻打金山卫北部时,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只有62师两个步兵连,炮兵第二旅2团6连及少部分警卫部队。

  日本新组建的第十军11月5日突然在杭州湾金山卫登陆时,基本没有受到多少抵抗就包抄淞沪中国守军的后路,形成南北夹击之势。之前数倍于对方的国军在日军的进攻下依旧十分焦灼,资料显示尽管前线士兵誓死冲杀打的十分凄惨,但就战果而言没有太大进展。这当然不能说士兵的无作为,归根结底敌我双方基本不在同一个纬度战斗。日军是海陆空协同作战,而中国靠的更多是勇气与信念。在这样残酷的战斗僵持下,当这支日军在金山卫登录时,实际上国军已经处于很危险的境地,尽管国军依旧是日军兵力两倍以上,但在武器装备舰炮飞机的优势下兵力的多寡是无法衡量当时的战斗,特别是武器装备和重火力炮兵等等,进而南北夹击之下,那时云集一处的国军实则上是有被歼灭的可能。

  顾祥贵之前提过的,日军通过运动反包围数倍终于自己的国军并有望见面并非夸大。那时摆在淞沪军人面前实打实的可怕选择。其实在日军新组建的第十军尚未抵达时,国军确实有足够且充足的时间准备。特别是前线紧张的态势下,国军已经呈现出败事,为此顾祝同、白崇禧、陈诚建议将部队撤往有“东方兴登堡。”防线之称的国防工事撤退,这段国军花了几年时间专为拱守国都南京所建的永固防线位于苏州一带,共计有苏州(吴县)至福山的第一线,江阴至无锡为第二线,防线绵延数百里,光射击点和碉堡就近千余个。

  这两条都是为拱卫首都南京专门修建的永久性国防工事,十分坚固。

  我注意到蒋介石开始认同了众人的提议,各部队随即准备撤退事宜。但让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蒋介石朝令夕改下令将已经撤出阵地的士兵回归原阵地,他这话一提出就震惊了所有人!要知道士兵此刻已经撤出阵地,有的原阵地上是别的撤退部队,一旦折返势必混乱。陈诚为此坚决反对这条命令,认为撤出阵地再回去,各部队各营队势必混乱于现在的军心之下是非常危险。

  蒋介石否决了众人的建议,固执己见非要让军队回原阵地再坚守一个星期。并且为了让这些高级将领切实履行自己命令,11月1日也就是日军第十军包抄的前四天,来到前线督令将领。这也就有了后来的,日军第十军绕后,淞沪国军腹背受敌的惨状。

  蒋介石此举就是置几十万部队于不顾,云集上海的众多士兵是国家抗战的大部分精锐,一旦有失后期拿什么抵挡日军?幸而得到陈诚等高级将领的坚持,在最后一刻再次进谏。至于蒋介石为何要那么固执,有一种说话目前算是主流。当时布鲁塞尔的九国公约正在进行,为了展示中国的作战能力,同时希望欧美通过此番公约介入中日之间的战斗。

  想想看这么可能啊,进而顾祥贵老人开始也说的,淞沪会战就是蒋介石单方面打给外国人看的就是指这个,但凡能沾到外国人光的,想想之前的张治中事件,日本仅仅嚷嚷一下欧美,蒋介石立马听话不打了,确实有些让人觉得不理性甚至拖沓。

  关于蒋介石注重外国友人看法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我发现蒋介石之所以对“守城不利。”的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处以极刑,就是因为常德被围期间正值开罗会议召开时期,蒋介石作为参与者信誓旦旦向各国首脑表示,常德无碍。进而牛皮吹破了,结果也能理解。

  蒋介石的固执,陈诚、顾祝同还是要拯救国军的几十万士兵。陈诚当即命令67军迎头堵击这支自南方金山卫而来的日军,经过3天的苦战最终包含军长吴克仁全军覆灭,此举为当时的国军赢得了最后的撤退时间,虽然对于当时国军现在也从容撤退变成了后期全线紧急撤退,但至少有了撤退的时间和机会。

  还是很遗憾的。

  在11月7日奉命阻击的67军与日军先头部队接触之际,蒋介石依旧驳回陈诚的人撤退的命令,他认为欧美布鲁塞尔的九国公约还没有结束。一直到8日晚,67军告急。整个国军被日军包了饺子。蒋介石才如梦初醒下令撤退,但这个撤退的命令来的实在是太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