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2)
书名:在唐诗词里孤独漫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002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12
有父亲杀兄屠弟的先例,再加上自己的亲身经历,唐高宗李治对立储问题十分谨慎,害怕悲剧再次发生。就在这个关头,王勃却干了一件触龙鳞的傻事。
当时诸王以斗鸡为乐,一次沛王与英王斗鸡,王勃闹着玩,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檄”指的是檄文,是古代战争中宣布对方罪状、表明讨伐原因的文章。现在来看,王勃充其量也就是恶搞而已,可是这篇文章却触动了唐高宗最敏感的那根神经。唐高宗看到之后,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唐太宗和自己坐上皇位前发生的一系列悲剧,他认为王勃是在“离间诸王”,于是将王勃赶出了王府。
遭遇第一次挫折之后,王勃傲慢随意的性格没有多少改变,很快他又做了第二件傻事。
咸亨三年,王勃在友人的帮助下,谋得虢州参军之职,任职期间,一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王勃将他藏匿了起来,后来怕走漏风声,居然将曹达灭口。事发后,王勃被判死刑,好在遇赦,没被处死。后来有人怀疑此事可能是同僚陷害,原因是嫉妒王勃才华卓越。这次大祸,不仅使王勃的仕途宣告终结,甚至还连累了他的父亲,其父王福畤因为儿子犯罪,被贬为交趾县令。
上元二年秋,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亲,路过南昌。南昌赣江边上有一座由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二子——滕王李元婴修建的楼阁,后人称之为滕王阁。李元婴在修建这座楼阁的时候恐怕怎么也不会想到,这座楼阁会和一个自己不认识的年轻人的名字永远联系在一起。提起滕王阁,人们几乎不会想起李元婴,但会想起王勃,及那篇名垂千古的《滕王阁序》。
礼岂为我辈设邪?
从王勃大大方方接过纸笔的那一刻起,阎都督就开始后悔了。
南昌的滕王阁是原滕王李元婴所建,到唐高宗时,楼台已经朽败不堪。当时在此任职的都督阎伯屿重修了滕王阁,为了纪念这一盛事,阎都督请来了当地的名流,在重阳日那天会聚一堂。按照中国人的传统,照例是要写文章来纪念此事的。几百年后的滕子京也做过同样的事情,他重修了岳阳楼,并请人作文,于是范仲淹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滕子京跟阎伯屿不同的是,滕子京是光明正大地直接请范仲淹作文,而阎伯屿却玩了一个小小的花招。
阎伯屿举办这次宴会,除了庆贺滕王阁重修成功,更重要的是想借此向宾客夸耀他女婿的才学。因此,在宴会之前,阎伯屿嘱咐他女婿事先做好并背熟一篇序文,打算在席间当作即兴所作来给宾客看。宴会上,宾客坐定之后,阎都督命人拿出纸笔,假意请宾客为这次盛会作序。当代学者吴思写了一本书叫《潜规则》,讲述那些上不得台面但是大家又必须遵守的无形的规则。其实,潜规则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当侍者将纸笔奉到宾客面前请他们作序时,宾客都假意推辞,因为他们都知道,今天的潜规则是——文章是阎都督女婿的,如果自己不知深浅接过纸笔,就是极度的无礼。
但是,二十多岁的王勃显然没有明白这个潜规则,当纸笔传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居然没有推辞,毫不客气地接了过来。满座皆惊,阎都督更是怒形于色,拂袖离席而去。
王勃似乎什么都不知道,提笔便写。阎都督在帐中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于是叫下人去看王勃写了什么,随时向自己汇报。一开始,下人回报:“他落笔先写‘豫章故郡,洪都新府’。”阎都督冷笑说:“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过一会儿,下人又来报:“他现在写的是‘星分翼轸,地接衡庐’。”阎都督收起了轻蔑的笑容,沉吟不语。许久,下人又来报:“现在写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阎都督大惊,说:“此真天才!”于是从帐中出来,宾主尽欢。
宴会结束的时候,阎都督肯定没有当初的悔意了。如果他知道自己的名字被列在《滕王阁序》里,与这篇文章一起流传千古而不朽的话,他也许会庆幸自己当天邀请了王勃,更会感激王勃的“无礼”。如果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对潜规则了然于胸,和大家一样世故,就不会有这传世的杰作了。
三国名士、“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为人豪放不羁,《世说新语·任诞》中说,阮籍的嫂子回娘家,阮籍竟然不顾男女之大防,去跟嫂子告别。当别人讥讽他不懂礼法的时候,阮籍反唇相讥:“礼岂为我辈设邪?”
礼法束缚越来越紧,于是无所措手足,这也许是《滕王阁序》成为千古绝唱的最大原因。从汉代的经学到唐代的儒家道统,再到宋代的程朱理学,中国人的锐气和想象力被消磨殆尽,唐诗宋词的开阔意境不复存在,读书人所有的智慧都耗在了八股文中,耗在了无聊的礼节和谦让之中,耗在了暮气沉沉的内敛和稳重之中。
王勃走下滕王阁,在大家的祝福声中离开南昌,继续踏上探望父亲的旅程。几个月后,他乘坐的船遇到台风,王勃溺水而死,年仅二十七岁。《滕王阁序》里有一句“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这里的终军是汉代人,他曾自荐去招降南越,时人壮之。后来,他被叛军杀害,年仅二十六岁,人们都惋惜地称他为“终童”。不管是王勃,还是终军,都用自己短暂的人生书写了永恒的辉煌。终军死后,南越终于归附汉朝,成为中华大家族的一员;王勃死后,人们把他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王勃居于四杰之首。唐诗的大门由四杰为我们缓缓打开,门后,是一个光耀万邦、流芳千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