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轻狂枉少年——王勃(1)
书名:在唐诗词里孤独漫步作者名:夏昆本章字数:2057更新时间:2024-06-11 11:07:04
西方有一句谚语:造就一个艺术家需要三代。这句谚语的意思其实是家学渊源对于人成长的重要性,这一点在艺术上尤其显得突出。很多天才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家庭熏陶出来的,王勃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少年得志挥斥方遒
王勃,字子安,出身书香门第,是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也是唐初著名诗人王绩的侄孙,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旧唐书》中说他六岁就会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唐代大儒颜师古作的《汉书注》,是大家公认的最权威的注本,直到今天,中华书局出版的《汉书》仍用他的注。而九岁的王勃读颜注《汉书》的时候,居然挑出了一大堆毛病,还写出了《指瑕》十卷,一时震惊海内。
唐高宗麟德元年,年仅十四岁的王勃上书右相刘祥道自荐,被刘祥道表荐于朝。两年后,王勃应制科,对策高第,被授予朝散郎之职。
十四岁的王勃,和那个正如朝阳的东方帝国一样,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时代的自信与豪迈通过人生际遇转化成他满满的骄傲,再通过他的笔端抒写出来,即使是痛,也痛得自信,痛得潇洒,痛得壮阔。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南朝文学家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离别总是一个让人痛苦的主题,不管是此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还是之后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离别的每一时、每一刻,似乎都是一把钝刀,绞割着人们已经伤痕累累的心。因此,离别的诗句总是让人黯然神伤。
可是,王勃这首诗却一反常态,首联以一组工整的对仗句,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雄浑、境界壮阔的画面,仿佛在这离别之时,城阙与山河都肃立两旁,为朋友送行。第二联安慰朋友,离别是为了“宦游”。“宦游”二字颇有深意:虽则是离家远行,但也是展翅高飞;虽然是背井离乡,却是为了日后的衣锦还乡。因此,暂时的离别不算什么,因为男儿远行,是为了开辟一方更广阔的天地。第三联是传诵至今的名句,多认为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中“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一句化用而来。不过,王勃在这里突出了“知己”二字,在勉励朋友的同时,又注入了友谊的温情。最后一句似戏谑,提醒朋友勿作小儿女态,而应放眼未来,勇敢地走自己的路。明代著名诗论家胡应麟在《诗薮》中说此诗“终篇不著景物,而兴象宛然,气骨苍然”。这时的王勃,已经从朝散郎任上离职,应唐高宗的儿子沛王李贤之邀,担任沛王府修撰。《唐才子传》中说当时王勃名满天下,出重金请他写诗作文的人很多,因此他靠润笔都可以过得相当的宽裕。他写作的时候,总是先磨墨数升,再酣饮美酒,然后蒙头大睡,醒来之后拿笔就写,一字不改,人们称之为“打腹稿”。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王勃算是年少成名者中的翘楚。但是,也许正是由于出名太早,年轻气盛,恃才傲物,对人世间的很多事情无法看得真切,王勃得罪了不少人。很快,王勃就遭遇了人生中的第一次重大打击。
稀里糊涂的“文字狱”
严格意义上讲,唐代是一个相当开明的朝代,终唐两百多年,没有一个文人因为文字而被砍头。杜牧在《泊秦淮》中说“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暗示唐代将走上陈朝灭亡的老路,也没被人说大逆不道;李商隐在《马嵬》中说“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毫无遮拦地调侃唐玄宗与杨贵妃,也没有像在别的朝代那样马上被定为“大不敬”,被抄家、充军或者诛灭三族。但是,这并不代表唐代文人写作就没有禁区。专制社会总有很多微妙的敏感话题,立储问题就是敏感话题中的一个,一旦涉及,引来的很可能就是滔天大祸。
专制社会,天下为家,君主视天下为私产,统治权传子而不传贤。暴力争夺、阴谋篡取成了中国古代改朝换代的基本方式。为了争夺权位,父子相残、兄弟操戈的现象层出不穷。
唐高祖李渊即位之后,立长子李建成为太子,当时秦王李世民羽翼已经丰满,是争夺太子之位的最强力量。玄武门之变,李世民杀兄屠弟,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家眷也大都被诛杀;李渊不得不将皇位让出,当了唐朝第一位太上皇。
李世民即位之后,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随着时间推移,又对太子多有不满,而喜欢魏王李泰。李泰知道之后,极力活动,想谋求太子之位。《旧唐书》记载,李泰知道太子被废的消息之后,喜滋滋地去找李世民,说:“我只有一个儿子,我如果当了皇帝,死前我就杀掉我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唐太宗信以为真,把这话告诉了褚遂良。褚遂良说:“魏王一旦当了皇帝,成为天下的主人,哪里有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晋王的道理?如果陛下一定要立魏王,就必须为晋王寻找一个好的安身之地。”被废的太子李承乾也上书说:“我已经当了太子,难道我还有什么别的欲望吗?只是因为魏王相逼,无奈之下才做了傻事。陛下如果让魏王李泰当太子,就正好落入了他的圈套。”
此时唐太宗才如梦初醒,说:“我如果立李泰,就意味着太子之位是可以凭借手段得到的。立李泰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治都不可能活下去;立李治为太子,李承乾和李泰都有可能保住性命。”于是,当初根本没有竞争实力的晋王李治,在“鹬蚌相争”之中,被立为太子,后即位,就是唐高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