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希腊和罗马

希腊和罗马

书名:大象与国王作者名:托马斯·特劳特曼本章字数:2495更新时间:2024-06-07 15:30:12

皮洛士是伊庇鲁斯的国王,也是亚历山大的表亲。他通过联姻与马其顿、埃及托勒密王朝和西西里岛的叙拉古建立联系,并被认为是古代杰出的将军之一。但他也成为谚语“皮洛士式的胜利”的来源,即一种因付出沉重代价而跟失败没什么两样的胜利。皮洛士还是纵欲无度和刚愎自用的典型。

伊庇鲁斯紧邻意大利南部希腊人定居点大希腊地区,坐落在罗马同盟扩张的要道上。公元前281年,那里的一座希腊城市塔林顿希望皮洛士领导他们进行反抗罗马的斗争。为此,皮洛士和马其顿结盟,组建了一支军队。该部队从托勒密二世那里获得的20头大象,在皮洛士对抗罗马人的战斗中效果显著。他在赫库兰尼姆战役和阿斯库伦战役中收获惨胜。随后,西西里岛的希腊城市希望他从迦太基人手中解救他们,皮洛士也接受了。但是,战争旷日持久,他为了筹集军费而强取无度,导致一些希腊城市倒向迦太基人。皮洛士实行军事独裁统治,事实证明这极不得人心;随后,罗马招募了新兵并扩充军队,皮洛士则前往意大利对抗罗马的扩张。在贝内文托战役后,皮洛士被迫放弃意大利返回了希腊。他成功从安提柯二世手中夺回了马其顿的控制权,却没能把一个傀儡克莱尼姆斯送上斯巴达的王位。最终,皮洛士死于入侵阿尔戈斯的战争,他介入了当地的纷争。当时,皮洛士的大象惊慌失措,堵住了阿尔戈斯狭窄的城市街道;一名妇女俯瞰街道时扔下一块砖头,击中了皮洛士的头部,他就这样被杀死了。

由于皮洛士,罗马人第一次接触到战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为罗马随后在布匿战争中应对迦太基的战象做好了准备。在赫库兰尼姆战役中,罗马人被击败。于是,他们发明了带有各种装置的马车来对抗大象;其中有一种车,直梁上有可横向移动的杆,此杆末端装有三叉戟、尖刺和镰刀,可以在安全距离内攻击大象。这些方法并不十分有效,不过罗马人继续设计反制措施,在反复遭遇大象后,他们不再对这种动物感到惊奇和恐惧了。

皮洛士必须带着他的20头大象和2.5万名士兵到达意大利,奥塔兰托海峡最窄处也有75公里,这成了这一行动的瓶颈之处。斯卡拉德认为,这可能是当时海路运送大象所能达到的最长距离,技术难度极高。在此之后,托勒密王朝才开始在红海运送非洲象。结果,皮洛士在跨海过程中遭遇了暴风雨,许多大象不得不游上岸,但是包括战象部队在内的整支军队基本上完好无损。如我们所见,在随后的时代,迦太基人在海运大象方面取得了更多的成就。

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人通过战斗俘获了战象,并在第二次战争结束时没收了迦太基的全部大象并拒绝归还。但是,直到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罗马在非洲建立行省,他们才有了捕获野生大象的可靠渠道。此后,他们从努米底亚和毛里塔尼亚获取非洲象。直到此时,罗马人才开始在战斗中使用大象,利用它们对抗其他使用大象的强国,在希腊化世界进一步扩张。他们发现,少量来自盟友努米底亚的大象就可以有效地抵挡那些从未见过大象的蛮族,尤其是在西班牙的凯尔特伊比利亚,以及后来成为罗马行省的高卢南部地区。根据一些真实性有待确定的记载,恺撒和克劳狄曾在遥远的不列颠使用过大象,给当地原住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但这些大象并非作为战争工具,而是作为王室的坐骑,即梵文中的“raja-vāhana”。如果这一记载属实,那么这里就是印度王权模式影响到的最远的地方。

已知的罗马人最后一次使用大象作战是在公元前46年,恺撒在塔普苏斯对抗庞培。恺撒和罗马取得了对北非的控制,并很快消灭了那些希腊化王国,包括曾使用大象对抗罗马的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在东边,来自中亚使用伊朗语的游牧民族帕提亚人拥有以骑兵为基础的军队,他们对战象不感兴趣。帕提亚人建立起自己的帝国,取代了塞琉古王朝,同时与崛起中的罗马帝国斗争。帕提亚人阻碍了印度与地中海世界之间的联系,结束了从印度进口大象的贸易。斯卡拉德说:“罗马人最后一次在战争中使用大象已经过去大约300年了。”三个世纪后,罗马帝国迎战萨珊人。萨珊人是帕提亚人的继承者,在伊朗恢复使用战象,但在与罗马人交手的多次战役中均未使用大象。军备竞赛最初的刺激因素就是从印度获取的亚洲象。这些亚洲象让塞琉古王朝和其他王国拥有了抵抗托勒密王朝的优势,而托勒密王朝也将非洲象驯化成战象,以此来对抗亚洲象。而罗马人一旦消灭了敌人,就会停止使用战象,并且也不会再次使用。

因此,罗马人跟东部的帕提亚人作战时不需要战象,与托勒密王朝需要捕获并训练非洲象来对抗塞琉古王朝的亚洲象有所不同。不过,由于罗马人已经掌控了非洲象的产地,还获得了使用大象的专门装备,本来可以延续这个业已形成的复杂体系,但他们却任其消亡。如此一来,罗马人即使想重新开始使用战象,在几个世纪后也难以抵抗萨珊人的战象。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罗马人在掌握且利用了北非战象的制度后却将其废除?

我只能说,罗马人似乎更热衷于制定防御措施来抵抗战象,而不是利用战象发起进攻。这种态度可以解释为什么在罗马人掌握使用大象的整个专门体系时反而停止使用大象,因为罗马人通过摧毁使用大象的迦太基人、托勒密人和塞琉古人已经达到他们的目的。希腊人、罗马人以及印度人都知道,战象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反过来影响己方的军队,造成踩踏混乱。引发大象内乱本身就是一种军事策略,就跟给大象穿盔甲进行防御一样。所有使用战象的人都必须有应对这种潜在问题的方法,包括防御性和进攻性的。罗马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加重视战象的弱点,他们对战象持怀疑态度,因此不愿意在战场上使用这种动物。

这种态度似乎也解释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罗马帝国扩张到北非和中东并消灭了使用大象的希腊化王国以后,不仅战象从战术手册中消失了,而且新的战术手册也没有继承并传递出有关战象的任何信息,只是说战象已经过时了。“阿里安在哈德良时代论述战术的著作中写道,鉴于战象已停用很久,没有必要介绍战象部队和战象指挥的内容。”

本书认为,罗马人拒绝使用战象,因为他们低估了战象的价值;并且,研究罗马和希腊历史的现代学者已经接受了罗马人的这种评价。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过去的两百年,只有阿尔曼迪和斯卡拉德的两本书讨论了这个主题。

如今,“马戏团”这个词是指在罗马圆形竞技场上举行的娱乐活动——大象是其中的佼佼者。正是以这种非战争的方式,罗马人在他们的世界里给大象找到了一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