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里兰卡(2)
书名:大象与国王作者名:托马斯·特劳特曼本章字数:2086更新时间:2024-06-07 15:30:06
大象吼叫,战马嘶鸣,战车的轮子发出铿锵声,壶形鼓发出咚隆声;在节日里所有人敲打乐鼓发出欢喜的音调,鼓声隆隆,游吟诗人为胜利呐喊;欢呼声、响亮的鼓掌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这让天空满是声音。国王穿戴着所有的饰物,骑上自己最喜爱的漂亮的大象,象身挂着金制罩饰,众多要员骑着战马围绕在大象身边。国王从华丽的小镇隆重出发,前去朝拜神圣的佛牙舍利和圣物钵盂,他双手合十放在额头上,恭敬地朝拜,并亲手向这两样圣物献上芳香的花朵,然后带上这两样圣物继续前行。
在描述这位伟大君王的篇章中,我们可直接读到他拥有四军的信息——例如都城中“大象、马和战车川流不息”。由于战象制度在战车从战场上消失后继续沿用了很长时间,所以战车在斯里兰卡消失的确切时间并没有对此产生太大影响。
还有一个次要的问题,斯里兰卡的国王在多大程度上能在马匹数量上自给自足。信度马在《大史》中不止一次被提及,显然说明这是最好的品种。从马的原产地到潮湿的热带,路途遥远,它们能否适应气候是一个问题。无论怎样,马都比大象的寿命短;因此,斯里兰卡岛上的国王如果不能通过繁殖的方式补充马匹,就需要跟北方牧区持续进行马匹交易。我们也确实听说过一些马匹贸易,更准确地说是跟对岸即南印度进行马匹贸易。于是,注辇国王便得知了斯里兰卡国王的羸弱。人们希望了解更多此类贸易的情况。我倾向于认为,马匹稀少且珍贵,肯定都留给了国王及其军队使用。
另一方面,就大象的情况而言,斯里兰卡盛产这种动物,有证据表明印度诸王正在寻找大型长牙雄象。在《大史》中有一段最为有趣的文字,涉及波洛卡摩婆诃一世和当时被称为罗曼那的缅甸之间的外交关系。楞伽和罗曼那的诸王因共同信仰上座部佛教而长期保持良好关系,彼此互派使者、互送礼物。但不知何故,罗曼那国王“听信了谗言”,降罪于波洛卡摩婆诃的使节,剥夺了他们往常享受的待遇,还停止同外国人进行的私人大象贸易,之后王室对此贸易实行垄断,大幅提高价格。他还停止向满载外交礼物而来的船只赠送大象。随后,他扣押了这艘携带着外交信件的船只——借口是这封信已被送到他的敌人柬埔寨国王那里;他将楞伽使节囚禁在山区的一个要塞,没收了他们的钱财、大象和船只,还让他们做苦工。随后又发生了激怒波洛卡摩婆诃的情况,包括没收波洛卡摩婆诃派使者前去购买大象的钱财和商品,并且不给任何货物。楞伽国王派去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占领了罗曼那的都城,杀了国王。出于对报复的恐惧,人们向波洛卡摩婆诃送信,称他们会提供“任何数量”的大象作为贡品,以免情况更加恶化。自此,许多大象被送来,“他们与楞伽统治者重新签订了友好协议,而楞伽统治者也忠实地遵守着条约”。从中可以看到,至少在东南亚和斯里兰卡这些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国家之间存在着大象国际贸易。这种贸易在各个历史时期涉及不同的形态:私人贸易、由法令规定价格的王室垄断贸易,以及敬献和纳贡的交换方式。以现代观念来看,这种贸易实际谈不上自由,因为总是与大象的王室利益紧密相连。形态可以从买卖交易转变为外交交换。
《大史》的最后一部分揭示了大象如何在国王之间以战争和友谊为基础进行交换。有时直接交易,有时通过王室使节,有时通过商人,但始终由国王的利益所主导。
在南亚地区,传播战象制度唯一且最重要的载体是摩揭陀王国。在难陀王朝和孔雀王朝的统治下,摩揭陀成为一个帝国,其扩张的成功比其他任何事情都有助于战象和四军理念的传播。麦加斯梯尼的证据进一步表明,孔雀王朝有着将摩揭陀国王的权力进行中央集权并达到顶峰的趋势:将农民与战争分离,将武士与土地分离,并垄断战争手段。后世国王无法持续执行这些政策,虽然这一趋势往往可以部分地表现出来。最后,很难将军队和农业土地所有权分离开。依据军官阶层核算土地收益总是最容易的方法;不过,一旦这种方法被确定下来,就很难防止此种权利变成世袭占有。另外,农民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巨大,不可能完全将他们排除在战争之外。但是,就大象和马匹而言,国王往往会垄断或至少控制所有权,这也被认为是印度王权发展的一种长期趋势。
我们没有在古代资料中找到猎象师、驯象师、驭象师和医师将这些专业知识传播给当地相关从业者的证据。但是,间接证据很充足,而且我们将在下一章中看到,在希腊化时代的资料中存在直接证据。上述这类专业人员通常是从森林民族中招募的,他们说着不同的语言,没有自发地形成战象制度及相关知识体系,而是继承了这种照料和管理大象的知识,将其留存于亚欧大陆这片广袤区域内的不同地区和文化之中代代相传。最重要的证据就是大象知识体系本身的内容,捕捉、训练、照料和管理大象的技巧,以及像驭钩这样的实践工具。
在四军、王室坐骑和作战阵形这3种用途构成中,战象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能够在整个南亚地区找到关于第一和第二两种用途构成的充足证据;当然,在四军制度被废弃后,战象一直出现在文献记载中,成为三军的一部分,代替已经淘汰的战车。而在三种用途中,最具技术性的是作战阵形,除了梵文史诗《政事论》这类指导性著作之外,这一用途很少留下痕迹。但如我们所见,作战阵形在相当晚近的时期以生动的形式出现在东南亚。这表明,它有着一段悠久且广泛的隐秘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