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理想的战象(1)

理想的战象(1)

书名:大象与国王作者名:托马斯·特劳特曼本章字数:2683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40

在史诗《罗摩衍那》中,主人公罗摩王子被放逐到中印度的大森林之中。起因是他的父亲、阿逾陀城的十车王对罗摩的继母吉迦伊王后承诺要驱逐罗摩。十车王死后,吉迦伊王后的儿子,即罗摩同父异母的弟弟婆罗多,不愿在罗摩流放森林的期限结束前成为摄政王统治阿逾陀城。在罗摩流放之初,婆罗多曾拜访过罗摩,询问了许多关于王国福祉的论题。这些论题从整体上呈现了圣王的理念。有些论题很崇高:“亲爱的兄弟,我信任你,你已经让勇敢的人辅佐你。那些是你视之如己的人,他们有学问、自律、出身高贵,能从面容读懂人的内心。”而有些论题则很现实:“我信任你,你会在规定的期限内向军队提供足够的军饷和口粮,绝不拖延。”这些圣王理念很容易就能传播到其他王国中,这不足为奇。但是有一种理念却是印度特有的:

我信任你,你正在保护大象的森林,重视大象的需求。

印度的国王需要大象,因此也就需要森林;森林需要得到保护,大象的需求也要得到顾及。就此而言,森林不是王国的对立面——比如将森林视为流放之地,抑或不仅如此——森林是王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于圣王职责的表述,将戒备森严的王城和大象森林联系在一起。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一种方法,将森林、森林民族和野生大象纳入印度王权时代的历史长河之中。

因为涉及大象的用途,本书第一部分的任务是介绍印度王权模式的逻辑和历史。然而,这种王室用象模式不仅在印度境内的各王国具有普遍性和规范性,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印度以外的地区。以印度为起源地,在战斗中使用大象的技术既向西方传播——如波斯、希腊、迦太基、罗马、伽色尼,以及希腊化的叙利亚和埃及,同时也向东方传播——如位于中南半岛上进行印度化的诸王国,包括柬埔寨、老挝、越南、泰国、缅甸、马来西亚,以及爪哇岛和印度尼西亚的其他地区。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将把上述传播演变过程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加以展现。实际上,我会将印度王权及其用象模式放在全面的比较视野中考察。

大象在印度诸王国中发挥着许多作用,如君王的交通工具、为修建纪念性建筑物运送重型材料的搬运工、狩猎活动的同行者、神庙游行队伍的引导者、神话中的住所保护神,甚至是神明伽内什。但是,战争是它们的最主要用途。大象首先被用于战场上,这在逻辑上具有优先性,而不是在时间顺序上优先。我们很快就能看到,在战象被发明和应用的很长时间以前,大象就已经是古代印度诸王的资源了;然而,战象一经被发明和应用,就成为评判国王权势的标准,所有其他功能都成为次要或衍生的。出于此种原因,我们需要考察作为原型的战象,这一原型决定了大象所有的其他用途和表现形式。

对于本书的研究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准则。我们有必要记住,战象在几个世纪以前就已经消失了。捕捉、训练和照料大象的这些古老习俗一直留存到现在。到了现代,大象的用途主要在采运木材及其他领域;最近,这些使用方式受到动物权益保护运动的相关人士批评。所有这些用象习俗都让人类的用象文化拥有不同的内核和意义。这些情况可能会让我们在理解古代史实的时候发生误读——这是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

为了理解古代人理想中的战象,我们使用了大量保存于文献中的梵文诗歌,这些有关王权和战争的梵文诗歌让我们获益良多。这些梵语文献包括史诗《罗摩衍那》《摩诃婆罗多》以及以铭文形式记载的赞颂国王的诗歌。这些文献不能给我们提供有关王权的具体细节——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必须参考关于王权的研究性著作《政事论》。但是,这些梵文诗歌文献给出了有关王权典范的理想类型和模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王权的运行逻辑。

下面,让我们看看战象如何出现在描绘王权的诗歌中。这段取自《摩诃婆罗多》的诗歌是一个非常好的案例,倒不是因为其中的见解有多深刻,而是因为这段文字完美地表现了印度王权诗歌中的战象形象。这段诗歌在描绘战象的理想形象时,使用的关键词在不计其数的描述中反复出现。

处在发情期的大象令人感到恐惧,

两鬓皴裂,獠牙锋利,已经60岁,身体像浮动的云,

训练有素的骑象人在象背上熟练地战斗着,

跟随在国王身后,像移动的大山。

因此,理想的战象是雄象,有巨大的长牙,外表恐怖,年龄正好60岁,力量达到顶峰,并且处于性欲高涨且好斗的狂暴期。最重要的是它庞大又庄严,就像云团或是可以移动的大山。它由熟练的士兵骑乘。接下来,让我们逐个详细分析一下这些关键词。

首先是大象的年龄。令人惊讶的是,60岁被认为是一头战象的理想年龄;当然,某些年龄段的读者或许会感到欣慰。60岁是战象的理想年龄,这在古代文献中并不常被提及,但有另外一篇文献证实了这一点,此文将两个摔跤手比喻为正在战斗的大象:

他们耐力非凡,

有冷酷无情的力量,

即便站立不动,

身材也如两头处在发情期的60岁大象一样庞大。

在另一篇文章中,一头60岁的大象被王室的宾客当作厚礼,以祝贺坚战王加冕。由此可以推断出,在加冕仪式这样重要的场合上,如果将大象作为献礼,60岁是最为理想的年龄。我们在查阅有关“象学”的梵语文献时,经常会发现有关大象不同年龄的讨论,例如:以10岁为单位,最高可到120岁,分为力量增加的60年和力量衰退的60年。我们已经知道,60岁的大象已经长出最后一套臼齿,活不了多久了。《摩诃婆罗多》中推断60岁是大象的理想年龄,可能是观察了大象在前60年来力量不断增加而得出的结论,而后60年的衰退期只能是在理论上给出的研究。

理想的战象是一头完全成熟的雄象。正如前一章所指出的,象牙在大象的一生中都在生长;因此,大象的理想年龄为60岁,可能就与此时大象已经长出很长的象牙有关。但是,大象在60岁时也快到生命的尽头了。《政事论》中认为战象在40岁时处于鼎盛期,似乎更符合实际情况。

虽然雌象也确实因为另有用处而被捕捉和训练,比如诱捕雄性野象,但是人们对长牙的评判标准会将雌象排除在外。人们偏向捕捉象牙生长良好的大象;这种偏好可能成了一种选择性压力,使得野生大象中无牙雄象的比例在过去两千年甚至更长时间内有所增长。

大象的大多数特性都与其身躯庞大这一独特品质有关,因此大象常被比喻为云团或大山。作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大象令人心生敬畏,这也是它们对国王有用的一方面。大象的身体巨大,令人感到恐惧,这一重要特性使得各个王国都对战象有巨大的需求。然而,大象的维护成本高昂,需要国王投入大量资源来获取并喂养。由此可以想见,在评判大象的价值时,国王需要权衡相应的成本和收益。

在养护大象的成本中,首要的开支就是每天超过150千克食物。如前文所述,野生的大象每次醒来后都要进食。但被捕获、驯化且投入工作后,大象的作息时间被极大改变了:它们需要从用于觅食和进食的时间中挤出时间投入工作。大象在被捕获后不仅需要喂养,而且还需要高能量的食物,以便从事较为繁重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