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亚洲象(5)

亚洲象(5)

书名:大象与国王作者名:托马斯·特劳特曼本章字数:1847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39

为了能够重构多阿布地区的定居史,拉尔详细调查了整个坎普尔地区的古代定居点作为样本。他使用了一种被称为“陶瓷断代”的方法,把各个定居点按时间进行划分。陶瓷断代法利用陶器类型相继出现的特点,包括黑红陶、彩绘灰陶和北方黑精陶。在此后的历史早期阶段,我们则通过硬币和其他物品进行断代。定居点的数量在4个时期中呈现出连续增长的趋势,依次为9、46、99、141。但是,绝大多数定居点都位于河流和内陆湖的岸边,因为这里不需要清除森林。并且,村庄之间的平均距离为9千米,但是为了维持村庄生存而需要清除的森林区域,据推算半径大约为1千米。拉尔依据证据得出结论,直到19世纪,村庄之间仍然保留着大量未被清除的森林;多阿布地区的森林彻底被清除发生在最近的两个世纪。埃尔德希在回顾这项研究时认为,定居史的总体影响就是森林不可逆转的逐步消退;但是他也承认,莫卧儿帝国时代捕猎森林野生动物的文献资料可以表明,毁林情况直到近代都远未完成。拉尔使用埃尔德希的研究成果证明,早期考古理论认为恒河流域的定居是大规模清除森林后实现的,依靠比哈尔邦的富铁矿制成新型铁制工具,这一观点并不正确。拉尔的研究认为:“人类因定居和农业用地而大规模地使用铁制工具并清除森林,不过是无稽之谈。”

至于旁遮普,埃尔德希评估花粉分析和考古证据后得出结论,否定了人们广泛接受的观点:古代气候曾经非常湿润,是人类定居导致了大规模的毁林。地表水或许曾经很丰富,但过去的气候同现在没有区别;很多植物在当地依然可以找到,包括那些以往被用来证明气候曾经更湿润的物种。然而,印度河流域是否曾被森林覆盖,依旧是一个谜,尽管这里许多地方可能曾经就是草地。该地区人们的定居方式类似于恒河流域,也是沿着河岸边。根据波塞尔的观点,洪水定期泛滥会将树木幼苗淹没,维持一条100米宽的草地带。因此,虽然该地区总体上都被森林覆盖,人们却没有必要砍伐树木。波塞尔认为,定居对环境的影响并不大。

回到恒河地区,我们已经看到,该地区在有史记载的早期便被森林覆盖,这已经为那个时期的文献资料所证实。同时,S.夏尔马和他的团队通过研究恒河平原中部过去1.5万年的湖泊沉积物,提出了另外一类证据,也就是花粉分析的研究成果。文章的第二部分粗略介绍了考古文献:“花粉图表显示了草叶在整个湖泊沉积史中的重要性。树和灌木的比例很低,这就意味着在该湖泊过去1.5万年的历史中,恒河平原的地貌基本上是长着灌木丛的稀树草原。这一证据反驳了现有的推测,即恒河平原一直到全新世晚期都覆盖着茂密的森林,使得人类无法定居于此。”莫里森甚至更加坚决地表示:她相信该项研究确凿无疑地表明,恒河平原的许多地区从未有过茂密的森林。

因此,从较为古老的森林科学文献到新近有关恒河平原的孢粉学研究,我们的结论已经从茂密的森林转向为稀树草原。应该接受新观点吗?问题就是,恒河地区覆盖着森林的证据,部分记录在拉尔引用的梵文和巴利文文献中;这些文献资料一直都存在,但是夏尔马等学者却没有提及这些。花粉分析的证据会胜过文献佐证吗?也许可以,但是我们希望将这两种证据放在一起进行讨论,看看应该如何理解其中的矛盾。到目前为止,我们无法确定第二次城市化开始时,恒河流域的森林状态如何。现在,无论是文献资料还是孢粉分析,我们都有很好的证据证明恒河流域曾经有过森林,但问题是密集程度如何,森林发生变化的时间模式又是怎样的。8个大象森林的名单似乎显示了,至少在恒河流域的下游平原,曾经拥有特别丰富的森林和大象资源。

印度有众多野生食草动物,每一种都有其偏好的生态位,其中与北印度早期历史的雅利安人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黑羚羊。与其他的鹿和羚羊相比,黑羚羊的独特之处在于,即使最热的季节,它们也能冒着强烈的阳光觅食草叶,并且与森林相比,它们更喜欢开阔之地。黑羚羊在草原上繁衍生息。古代北印度的居民将他们的土地视为黑羚羊之地。《摩奴法典》指出,黑羚羊的自然分布区域是“适宜祭祀”之地,而该范围以外则属于化外之地。

黑羚羊生活的地貌类型被称为“疆嘎拉”,这个词也可以指代适合人类的居住地。英语单词jungle意为热带湿润丛林,这个词就源自梵语“疆嘎拉”,但“疆嘎拉”的词意与jungle相反,指的是干燥、开阔、多草、多荆棘的地貌类型。在古代医学文献中,“阿奴帕”指的是适合大象生活的湿润且有沼泽、森林的地貌,与“疆嘎拉”词义不同。吠陀时期,旁遮普的地貌类型更像是“疆嘎拉”,而雅利安人随后迁入的多阿布地区,至少在起初有较多的森林,也更加湿润。这里也有较多的大象。该地区的历史就是从马的国度向象的国度演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