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亚洲象(1)

亚洲象(1)

书名:大象与国王作者名:托马斯·特劳特曼本章字数:2801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36

根据林奈分类体系,亚洲象属于:

哺乳动物纲

长鼻目

象科

象属

亚洲象种

大象及其近亲曾经遍布在非洲、亚欧大陆和北美洲,而如今只有亚洲的部分地区和非洲还有野生大象。亚洲象和非洲象有许多差异。最容易辨识的就是非洲象拥有更大的三角形耳朵,而亚洲象的头上有两个包,梵文称作“kumbha”,字面意思就是“罐子”。两者头部的体态和形状以及背部的倾斜度都有所不同:亚洲象的头可以昂得更高一些,非洲象的背部向下凹陷,而亚洲象则向上凸起。

非洲象属于非洲象属,它们的拉丁文名称Loxodonta意为“菱形牙齿”,指的是其臼齿上隆起的纹路。非洲象有两个主要的变种。人们曾经将其视为同一个非洲物种的两个不同变体,但是动物学家现在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物种,分别是非洲森林象和热带草原象。这两个物种之间的差异与我们想要追溯的历史有关。热带草原象明显比亚洲象更庞大且沉重,但是非洲森林象的体形却比亚洲象要小。这样我们就能理解,希腊化时代的埃及统治者向印度学习了捕捉训练野生大象的技术,运用到它们的近亲物种,也就是体形更小的非洲森林象身上。当非洲森林象在战场上遇到体形更大的亚洲象时,它们会处于不利地位。

大象属于长鼻目,在几百万年前便从它们最近的亲族中分化出来了。这些近亲物种包括儒艮和海牛,也包括蹄兔。在恐龙灭绝后,长鼻目动物的大分化发生了,其中已经有300个种类得到确认。大象取代了曾经的大型蜥脚类食草恐龙,成为陆地上最大的动物。

恐龙时代处于白垩纪时期,大约开始于6 500万年前,随后是第三纪。这两个时期极为不同,因为动植物物种大量灭绝,其中最著名的灭绝物种就是恐龙;而这场灭绝还蔓延到了其他陆海物种。研究物种灭绝的科学家们一致认为,这次大灭绝是由一颗巨大的小行星和地球相撞引发的。灰尘形成的浓厚云层,使得天空长年黑暗;到达地球的有效阳光大量减少;植物死亡,温度骤降;包括食草和食肉动物在内的大型动物在地质时期内迅速灭绝。爬行动物中幸存下来的很少,仅有鳄鱼、乌龟、海龟、蜥蜴、蛇等;而作为可飞翔恐龙的后代,鸟类不仅幸存下来了,而且还衍化出许多不同的种类。随着恐龙时代永远结束,哺乳动物的时代即将开始。下一个时代的大型动物,不论是食草类还是食肉类,都是哺乳动物。恐龙大灭绝是一场灾难,但却给哺乳动物提供了一个延续6 500万年的机遇。其中就包括本书的两个主角:人类和大象。

在物种大灭绝以后,长鼻目哺乳动物的谱系中出现了大量新物种。其中的象科在600万年前进化产生了3个显著的种类:亚洲象、非洲象和猛犸象;其近亲乳齿象在稍早的时候就开始分化出来了。虽然猛犸象和乳齿象现已灭绝,但这四类物种延续到晚近的时代。

亚洲象的生理机能在其进化过程中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特化结构。大象生理结构中最突出的器官就是长鼻子;实际上,该器官由鼻子和上嘴唇衍化而来,可以用来往嘴里送食物、喝水、交流、呼吸等。象鼻的边缘处像手指一样,可以用来抓住较小的东西;非洲象有两个这样的“手指”,鼻尖末端上下各一个。正是因为象鼻,大象在梵文中有着一个早期的名字即“有手的动物”,在印地语中为“hāthi”。大象牙齿的特化也同样明显。两颗门齿延长成长牙,雄象的长牙庞大且非常沉重,可以用来辅助饮食,也可以用来战斗。雌象只有短的长牙,可能短小到看不见。与雌象相比,许多雄象的长牙也很短小,甚至不易看到;这样的大象在印度被称为“makhna”。更早期的大象及其近亲的下颌还长有两颗短长牙,但是现在下颌长牙和其他奇特的门牙都已消失了,仅见于化石中。臼齿是大象牙齿中另一个极为复杂且重要的组成部分。大象只有四颗臼齿,口腔上颌两边各一个,下颌两边各一个。这些巨大的臼齿整天整夜都在磨碎大量植物。臼齿会因为过度使用而磨损。幸运的是,一副新的牙齿会像传送带那样从现有的臼齿后面向前顶出,替换磨损的臼齿。大象一生中有6副臼齿。亚洲象到60岁时,就只剩最后一副牙齿了;它们一般活不过70岁,因此最后这副臼齿足够其使用。特别年迈的大象则可能会因为饥饿而逐渐死去。

大象最明显的特征是庞大的体形,并且还有特殊的咀嚼器官——长牙和臼齿。体形庞大是一种优势,可以让成年大象不惧怕食肉动物。梵语诗歌中经常会描写狮子和大象之间的决斗,最终让狮子赢得胜利;因此,诗人们经常把他们的贡主比作狮子,而把敌人的国王比作大象。但实际上,许多只雄狮才能把一头成年大象杀死。人们在非洲可以拍摄到一群狮子捕获一头大象的场景,不过现实中健康的成年大象几乎不怕任何食肉动物。然而,另一方面,虽然幼象一生下来很快就能行走,但它们还是会被狮子和老虎当成猎物,所以必须有体形巨大的母亲、养母或“保姆”来保护。这些大象负责看护幼象,会张开耳朵,吼叫着冲向靠得太近的捕食者以吓退它们。

除了长牙和臼齿外,大象还一个特殊的生理结构,那就是由喉咙、胃和超过30米长的肠道组成的消化系统。大象的消化系统的效率不是很高,吃掉的食物中大约有44会经过肠道排出体外。《大象问题工作组报告》指出:大象平均每天留下16.3个粪堆。该数据有助于估算森林中野生大象的数量。不同于鹿、羚羊和牛,大象没有第二个胃来帮助它们从食物中摄取更多能量。大象的饮食结构主要由叶子和草构成,能量不是很高。苏库马尔已经确定,在野生亚洲象的食物中,70为嫩枝叶,30为草。这也是亚洲象喜欢森林而不喜欢开阔草原的原因之一。由于它们体形庞大,需要消耗能量,而消化道又很特殊,所以野生大象必须花费大部分醒着的时间来不断觅食、进食,每天要花费12到16小时。

我们需要停下来思考大象与人类消化模式的差异,因为当人类开始捕捉并负责给它们提供食物时,彼此之间消化模式的差异就变得非常重要。正如我们从理查德·兰厄姆的经典著作《生火:烹饪食物如何塑造人类》中看到的那样,人类进化形成了形态巨大、精力充沛且十分耗能的大脑,同样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程度的食品加工要求:食物在被摄入体内前需要切割、磨碎、捣碎;还要育化植物,筛选出具有高能量特性的品种;最重要的是要用火进行烹制。人类的身体也随着这些饮食文化的发展而变化。这些特征让人类与近亲黑猩猩渐行渐远:人类的下颌和牙齿变得更小,腭肌变得更弱,肠道变得更短,极大地缩短了进食和消化所需要的时间,人类因此可以有充裕的时间从事多样的活动。有些动物喜欢食用人类种植的作物和加工过的食物,包括熟食,因为这样的食物可以提供更高的能量。兰厄姆没有讨论家养动物的情况,但我们能看到,种植粮食作物和加工食品对于控制驯化大象至关重要,缩短了大象觅食所消耗的时间,还增加了大象为人类工作的时间。

然而,大象每天有巨大且急迫的食物需求,其体积是自身新陈代谢水平所能维持的最大值。它们还需要大量饮水,还需要河流和湖泊供其洗澡。大象在炎热时需要保持凉爽,主要的解决方法是用耳朵散热。大象的耳朵大而薄,而且充满血管。大象全身上下没有汗腺辅助散热,只有脚上有少数汗腺。因此,亚洲象无法忍受热带草原充足的日光,天气炎热时需要树荫供其休息。这就是亚洲象与森林产生联系的第二个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