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大象和马(2)

大象和马(2)

书名:大象与国王作者名:托马斯·特劳特曼本章字数:1529更新时间:2024-06-07 15:29:35

古代印度横跨广大区域的8个大象森林,如何变成如今这些大象保护区的呢?找到这两个时期的中间节点很有必要,也就是说,需要考察《政事论》成书之后到印度共和国建立之前的这一时期,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大象退却的速率。莫卧儿帝国时期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可能性。因为莫卧儿帝国的历史较长,有大量文献,其君主又喜爱大象。阿克巴就是喜爱大象的最佳例证,阿布勒·法兹在《阿克巴则例》中描述了皇帝和整个帝国,其中就有大量关于大象的内容,既有野生大象的记录,也有驯化大象的描述。此外,莫卧儿帝国时期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欧洲旅行者的描述,这些都可以为大象的生存范围提供详细记录。幸运的是,这些资料已经由研究莫卧儿帝国历史的学者伊尔凡·哈比卜仔细筛选,并绘制成地图收录于《莫卧儿帝国图册》中。

我们将莫卧儿帝国时期野生大象的分布情况和《政事论》中记述的8个大象森林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大象已经从印度河流域和上德干地区退却,但是在中印度地区很好地留存了下来。虽然中印度的大森林区如今变得支离破碎且环境恶化,但这里一直是野生大象生活的区域,而且两边临海。另外,莫卧儿帝国时期的文献资料还记录了广袤的南印度地区和斯里兰卡野生大象的生存范围。回溯到《政事论》时代,不算印度河和上德干地区,野生大象的生存区域在一千年来实际上保持得很好。因此,回溯历史,我们看到的是,印度诸国王一千多年来为了战争捕捉大象,但它们的数量却不曾减少。然而,根据如今印度政府大象问题工作组的相关报告,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大象的栖息地在急剧缩小,而这一情况发生在印度历史上的殖民时代和民族国家形成时期。这就告诉我们,大象数量的降低并不是发生在战象时代,而是发生在晚近时期,即自1800年始。大象的减少速率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比较低,有可能和同一时期人类相对缓慢的人口增长速度保持同步,而在最近两个世纪里,人类的人口数量则在急剧增长。

哈比卜这本图册还绘制了牧马场的分布,主要放牧的是骑兵用马,但也有被称为“古特”和“坦罕”的“本土品种”。

该信息极有价值,因为从迪格比所展示的德里苏丹国时期战马与大象的关系来看,这些动物都是印度军队的主要役畜。另外,运输车队也需要大量的役牛,有时还需要骆驼和驴。被捕捉和使役的大象是军队广泛使用的一部分役畜,了解其供应地的地理情况也很有帮助。我们将哈比卜这本图册中有关马的信息标注出来,就能看到这种动物大多来自印度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即今天的阿富汗地区,部分则来自喜马拉雅山麓。前者是战马的牧场,后者则是成色不高的本土品种的产地。尤其对阿拉伯人而言,木尔坦是外国马匹,尤其是阿拉伯马,以及中亚和伊朗马匹的主要交易中心。而在半岛地区,马匹通常从海外进口。

这些牧马场与莫卧儿帝国时期的野象森林,在地域范围上完全不重合。大象和马生活范围的互补现象,与森林、草地两种自然景观的分野及干湿有别的气候相关。这种现象对人类生活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国王和军队的政权统治下,人们需要依靠大量役畜。一方面,这意味着在地图上的某个王国,如果拥有马和大象其中任意一种战争关键力量,便会处于有利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地位。这些由直接分配而来的资源,让供给问题、战场战术考量都变得复杂起来。另一方面,这还意味着,由于马和大象栖息地的边界线贯穿印度,印度的军队便可以同时获得马和大象。但是其他国家则只能获得一种动物,或者两种均不能获得。在印度,马和野象生活在各自的区域内,这一结构在印度历史上长期存在。马和大象的栖息地彼此隔离但又大致毗邻,而印度则横跨这两大区域。这意味着,印度的国王们可以同时将两种动物部署在自己的骑兵部队中。印度以西的地区有马但是没有大象,包括阿富汗、波斯和中东;东南亚则有大象却没有马。只有印度的统治者两者兼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