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从“红领巾”到数学家

书名:叶永烈科普经典阅读·科学家的100个故事作者名:叶永烈本章字数:1759更新时间:2024-06-11 11:07:03

杨乐

中国数学家。江苏省南通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学部委员。与张广厚共同在函数的“亏值”“奇异方向”和“茹利雅方向”研究工作中做出了贡献。

张广厚

中国数学家。河北省唐山市人。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人们常问:杨乐、张广厚是怎样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这是从1956年共青团南通市委的工作总结中,摘取的一段原话:

通中有个杨乐同学,从小爱好数学。在高中阶段就抽出了约1000小时读了许多中外的数学书籍,演算了很多习题,初等数学题的演算量就在1万题以上,获得了较系统完整的数学基础知识。

这一段话,可以说是对杨乐怎样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最好的回答。

杨乐从小就喜欢数学。有一次,老师在杨乐的数学书封面上,发现写着“中科”两个字。

“这是什么意思?”老师问道。

“我长大以后,想到中国科学院里去研究数学。”杨乐回答道。

在中学时,杨乐阅读了很多课外的数学参考书籍,发现书上所有的定理,几乎全是以外国数学家的名字命名的。例如,平面几何被叫作欧几里得几何,直角坐标被称为笛卡尔坐标,勾股定理叫作毕达哥拉斯定理,根与系数的关系被称为韦达定理。还有牛顿二项定理、西摩松线、密克尔点等。当时杨乐就想:“为什么都是些外国人的名字呢?难道我们中国人就不能为数学的发展做出贡献吗?难道我们天生的就不如外国人吗?我一定要让中国人命名的定理写在未来的数学书上!”

正因为杨乐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

杨乐在上高二的时候,来了一位新的代数老师。他一来,就连续考了三次试,题目都比较难。

这位老师是为了通过考试摸一下底。很多同学都考不及格,可是,杨乐却每一次都是第一个交卷,而且全是100分!

杨乐为什么会连得100分呢?原来,他每天都坚持做数学题,有时一天做四五十道题。在中学时,他总共做了1万多道题。杨乐说:“这只不过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下笔如有神’罢了。”

张广厚呢?他也不是生下来就是天才。考初中时,他还曾因为数学不及格,没被录取呢!

张广厚的父亲是个矿工,有5个子女,家境贫寒。小时候,张广厚到矿里当童工,哪有时间好好读书!正因为这样,他去考初中时,名落孙山了。

张广厚不灰心。他到“童工补习班”去学习。他奋起直追,学习成绩很快扶摇直上。刚开始时,别人花一天时间能学好的知识,他要花两天时间学;渐渐地,他跟别人用的时间差不多;到了后来,别人学一天的知识,他学半天或更少的时间就行了。

第二年,他重新报考初中,数学得了100分。就这样,他考上了唐山市的新生中学。

念中学时,张广厚深深地爱上了数学。他看了许多数学参考书,如那本《范氏大代数》,他读了好几遍。他的数学成绩在学校里名列前茅。

1956年,杨乐和张广厚都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一个来自南方,一个来自北方的男孩,如今成了同班同学和莫逆之交。

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杨乐和张广厚每天坚持演算12个小时,苦练基本功,苦练硬功夫。

杨乐说:“学习就好像万米赛跑一样,每个暂时领先的人都不能自满松劲,而比较落后的人也不必气馁。只要经过长年累月、始终如一的努力,我们就能获得胜利。”

张广厚说:“学习科学,是一口气也松不得的,科学的成就就是毅力加耐性。”

1962年,杨乐和张广厚双双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研究生。由于他们在函数论研究工作中做出了贡献,在1978年,被提升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9年,杨乐当选为全国青联第五届委员会副主席。在会上,他谈了自己从“红领巾”到数学家的体会,他的话是发人深思的:

“从事科学研究,困难是很多的。在每一个困难面前,我们决不能退缩,而是要千方百计去克服它;在每一个可能克服困难的思路面前,我们都不要轻易放弃,而要坚持到底。事实上确有一些困难初看起来似乎无法克服。经过一番研究和尝试之后,仍然到处碰壁,但这往往是关键的时刻,如果就此罢休,则基本上是一无所获。要有盯住不放的精神,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最后就有可能绝处逢生。在这种时候,常常一连好几天,甚至几个星期都有点儿如痴如醉,睡也睡不好,吃也吃不香。在从事研究工作的过程中,就要有这种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的精神和入迷的程度。”

1980年,杨乐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400名学部委员中最年轻的一个。

使人们惋惜的是,张广厚于1987年1月26日不幸去世,终年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