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储备(1)
书名:自爱自在:苏东坡的生活哲学作者名:衣若芬本章字数:1402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10
“自我存在”和“自我安顿”分别谈的是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就是如何认识自己。在东坡的自我认知中,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东坡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自我管理”讲的是实践——怎样做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遇到困难时可以使用哪些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东坡不空谈义理,他的义理体悟从实际经验中来。东坡在《日喻》中说:“道可致而不可求。”想象的“求”,不如行动的“致”。
东坡《满庭芳·蜗角虚名》词: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人生若有百岁,才得三万六千日。我在《陪你去看苏东坡》里详细统计了东坡存世的日子,总共两万三千六百多日。他留给我们四千三百多篇散文,两千七百到两千九百首诗,三百二十到三百六十阕词,这还不包括“乌台诗案”期间家人为避险而烧弃,以及他被列为元祐党人而销毁印版的作品。这些存世的东坡作品,除了公文书信,都是他为政之余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而且是他人生后四十多年的累积。我想,他一定有很强的自控、自律能力和高效的管理能力。
为了成为自己喜爱的自己,实现理想和目标,我们要懂得有效管理自己。“管理”这个词有个“管”字,似乎在强调约束,其实约束是为了“理”——适宜的资源分配、平衡的身心状态、适当的人际沟通等。我选了东坡自我管理的六个方向来探讨:
(一)知识储备;
(二)时间、能量;
(三)财务、行政;
(四)情绪调节;
(五)灵肉欲求;
(六)逆商转念。
为了使这个区块的内容更便于学习和操作,我大多采取分点叙述的形式。
东坡七岁开始读书,他从学过的老师有道士张易简、刘巨、史清卿等人。母亲程夫人教过他读《后汉书》,父亲苏洵教过他读《春秋》等书。可以说,东坡有家庭的教育,也转益多师,这让他养成杂学博知的习惯。二十岁进京考试,一举成名;二十五岁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我想东坡的学识功底和书写表达能力是他荣登金榜的主要因素。
古代科举考试,考诗赋、策论、经义,考的不外乎记诵和转化。记诵的部分如果没有储存在大脑的长期记忆组织中,考完就忘了。学识的转化,等于是吸收后的再生产,不为功名考试读书,才有延续转化的可能。
我们可能都有种错觉,以为古人比现代人好学,爱读书。其实,古今无二。你看宋真宗的《劝学》: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你觉得,假如一个人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都有了,他还需要读书吗?比东坡时代稍早的宋庠、宋祁兄弟,作为就截然不同。他们俩同年考中进士,弟弟本来是第一名,朝廷认为弟弟排名在哥哥前面有失统序,于是改让哥哥宋庠做了状元。哥哥当了官,依然好学不辍,元宵节放假,晚上在家读《周易》。弟弟呢?招了歌妓,整夜醉欢。
第二天,哥哥劝弟弟:“你还记得我们以前元宵节在州学吃咸菜下饭的往事吗?”
弟弟反问哥哥:“当年我们在州学苦读,是为了什么?”
不用猜,东坡和哥哥宋庠一样。他储备知识,不止用来应付考试。他终身不倦地读书,连弟弟苏辙都佩服,说他“幼而好书,老而不倦”。当然,苏辙不是宋祁第二,苏辙也很好学。
东坡对读书学习的管理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