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尚黑、右衽的夏装

尚黑、右衽的夏装

书名:中华文明的开端:夏作者名:李学勤 郭志坤 张德文 陈雪良本章字数:1460更新时间:2024-05-25 16:30:21

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中华祖先已告别了赤身露体的野蛮时期,进入了以衣蔽体的文明初始阶段。“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周易·系辞》)。在中华文化中,“垂衣裳”成为“天下治”的一个重要因素。“衣者,依也”。到了进入阶级社会的夏代,服饰进一步成为发挥避寒冷、蔽形体、遮羞耻、增美颜、塑仪表等实用功能的依托。

中国历来认为“服以旌礼”(《左传·昭公九年》),既然衣服属于礼的范畴,而且是礼仪的一面旌旗,而中国的服饰文化又是夏、商、周一体的,那么,这里参照殷、周二代地下出土的服饰资料,可大致推断夏代服饰状况,大致上有这三种:

一、流行的款式是上衣与下裳分开。上衣衣长及臀,袖长及腕,窄袖口。这种上衣便于劳动,也便于身体的活动。下裳是带褶的裙,男女无别,有宽腰带。这种宽大的裙式服装既起到了遮羞的作用,又比较宽松舒适。

二、把衣与裳分开剪裁但缝在一起,形成一种叫“深衣”的款式。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它比上衣下裳分开的款式晚兴起,在夏、商时代可能是一种时尚的款式。深衣前襟过膝,后裾齐足,同样是长袖,窄袖筒,袖长也是及腕。这是服装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进步。上衣和下裳连在一起,既提供了一种创新的衣服款式,又大大节省了衣料。

三、以小袍取代上衣,袍长至膝,长袖,袖子较宽大些,配以宽裤、宽腰带。这主要是上衣的革新。

不管款式怎样变,这些衣服款式都有一个中原地区的标志性式样:右衽。当时还没有发明纽扣,只是在制作上衣时制得比穿着者的实际身材宽大些,这样可以把左、右襟相叠,再束上腰带即可保暖了。“右衽”是将左边的衣襟制作得宽大些,向右覆盖在右襟上。

综上,我们可以推测出夏、商时期人们衣着的大体状况。具体到夏人,有这两大特色是可以肯定的:一是尚黑,二是右衽。这两点恰恰从服饰角度准确而生动地反映了夏代民生。

五帝末期到三代,可以称为“三极格局”“三色世界”。“三极格局”是指夏、商、周三大族群齐头并进,主导天下局面;“三色世界”是指“夏后氏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礼记·檀弓上》)。“黑位水”(《逸周书·小开武解》),尚黑崇尚的是一种水文化。夏人起源于伊水、洛水之间,对水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特殊感情。

在一切生活的重要领域里,夏人总是以“黑”为时尚。据《礼记·檀弓上》记载:“夏后氏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这涉及人生中最大的三件事:办丧事大殓要等到黄昏,出征作战要骑黑马,祭祀杀牲要选黑毛的动物。还有一点这里没有讲,即平时夏人喜欢穿黑色的衣服,参加丧礼也穿镶白边的深色衣服。

在五帝时代,夏部族、商部族、周部族可以各有所尚、各行其是。但是,当夏王朝建立以后,夏就会通过政权的力量力推“尚黑”精神,并使“尚黑”精神融入到养民“九功”中去。

孔子在回答子贡的“管仲非仁者与”提问时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孔子说的“被发左衽”指的是当时天下某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据传,当时的越人就是披发、文身、左衽的,非越地的一些少数民族也是左衽。而孔子等人要坚持的是“右衽”的生活习俗,标榜的是华夏正统礼俗。这背后是对相对先进的中原地区文化的肯定。

中原华夏民族的右衽,恐怕与夏人的“尚右”习俗有关。生活中大部分人多习惯用右手办事,上衣右衽对用右手伸入胸前的袋子中取物也比较方便。久而久之,“尚右”也就成为夏人的习俗了。

一些民族学家另有一种说法:“在一些民族中有以雌性太阳为左、雄性月亮为右的观点,由此可见,尊左衽也就是尊崇母系,尊右衽也就是尊崇父系。”有此一说,录此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