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迁居京城

迁居京城

书名:苏轼传作者名:潘殊闲 张志烈本章字数:1710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5

虽然苏洵已经绝意仕进,但苏洵在京城的影响并未因苏洵的离开而湮灭,毕竟有欧阳修等人不遗余力的推荐。在苏轼、苏辙为母守孝期间,苏洵得到两次被征诏入京试紫微阁、试秘书省校书郎的机会,但都被苏洵婉拒了。

苏洵在给梅尧臣的信中有自己的解释:“自离京师,行已二年,不意朝廷尚未见遗,以其不肖之文犹有可采者,前月承本州发遣赴阙就试。圣俞自思,仆岂欲试者?惟其平生不能区区附合有司之尺度,是以至此穷困。今乃以五十衰病之身,奔走万里以就试,不亦为山林之士所轻笑哉?自思少年尝举茂才,中夜起坐,裹饭携饼,待晓东华门外,逐队而入,屈膝就席,俯首据案。其后每思至此,即为寒心。今齿日益老,尚安能使达官贵人复弄其文墨,以穷其所不知邪?且以永叔之言与夫三书之所云,皆世之所见。今千里召仆而试之,盖其心尚有所未信,此尤不可苟进以求其荣利也。”

苏洵对科举之试已彻底失望,所以,他绝不就试。在他看来,欧阳修已作了推荐,代他所献的“三书”即《权书》《衡论》《几策》,大家都已看到,如果还要让他去考试才能决断,表明决策者尚有不信任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更不能贸然去追逐荣利。这一点,可充分看出苏洵的矜持与刚毅。

此事除给梅圣俞写信外,苏洵还给雷简夫写信,表达自己婉辞诏试的内心真实想法:“仆已老矣,固非求仕者,亦非固求不仕者。自以闲居田野之中,鱼稻蔬笋之资,足以养生自乐,俯仰世俗之间,窃观当世之太平;其文章议论,亦可以自足于一世。何苦乃以衰病之身,委曲以就有司之权衡,以自取轻笑哉?然此可为太简道,不可与流俗人言也。向者《权书》《衡论》《几策》,皆仆闲居之所为。其间虽多言今世之事,亦不自求出之于世,乃欧阳永叔以为可进而进之。苟朝廷以为其言之可信,则何所事试?苟不信其平居之所云,而其一日仓卒之言,又何足信邪?恐复不信,只以为笑。”

在苏洵给雷简夫的这封回信中,苏洵说得更加清楚。他认为他作的这些论世之文,本没有炫世的意图,只因为欧阳修觉得可以进奉朝廷,才呈递上去的。如果朝廷觉得所言可信可用,又何必再行考试呢?如果朝廷觉得他平居沉心静气写出来的文章都不足信,那场屋中仓促写成的文字更何足信?苏洵此话的确在理。

梅尧臣接到苏轼的信后,甚感惋惜,于是写下《题老人泉寄苏明允》:

泉上有老人,隐见不可常。苏子居其间,饮水乐未央。泉中若有鱼,与子同徜徉。泉中苟无鱼,子特玩沧浪。日月不知老,家有雏凤凰。百鸟戢羽翼,不敢呈文章。去为仲尼叹,出为盛时翔。方今天子圣,无滞彼泉傍。

也许是梅尧臣“家有雏凤凰”这句触动了苏洵的神经,他猛然惊醒:对啊,我的两个儿子正是凤凰需要展翅的时候,我这样跟当下朝廷闹得不愉快,何苦呢?

苏洵终于想通了,他决定不再隐遁山林、消沉避世。

嘉祐四年十月,苏轼、苏辙为母亲守孝期满。这时,他们父子三人做出了人生重大的抉择,决定举家迁往京师,一家人从此不再分离。于是,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个儿子及其儿媳王弗、史氏,还有小孙子苏迈、苏轼的乳娘任采莲、苏辙的乳娘杨金婵,离开故乡眉山,向着汴京进发。

这次他们选择水路加陆路。先从眉山乘船,沿岷江直抵嘉州,再从宜宾入长江,在江陵选择陆路北上,经襄阳、许州抵京。一路上,父子三人诗兴大发,凡是两岸或者陆路沿途有名胜古迹,他们要么倚船眺望,要么停船上岸,或寻路近观。一家人难得有这样的欢乐旅程。四个多月的行程,父子三人竟有一百七十多篇诗赋留存。后来,他们索性将其汇辑成册,命名为《南行前集》和《南行后集》。苏轼在《南行前集叙》中讲述了这段“为情而造文”而非“为文而造情”的难忘记忆:

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己亥之岁,侍行适楚,舟中无事,博弈饮酒,非所以为闺门之欢。而山川之秀美,风俗之朴陋,贤人君子之遗迹,与凡耳目之所接者,杂然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盖家君之作,与弟辙之文皆在,凡一百篇,谓之《南行集》。将以识一时之事,为他日之所寻绎,且以为得于谈笑之间,而非勉强所为之文也。

时十二月八日,江陵驿书。

嘉祐五年二月十五日,苏洵一家到达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