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蜀中拜谒(2)

蜀中拜谒(2)

书名:苏轼传作者名:潘殊闲 张志烈本章字数:1903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5

雷简夫在给韩琦的信中说:“一日,眉人苏洵携文数篇,不远相访。读其《洪范论》,知有王佐才;《史论》得迁史笔;《权书》十篇,讥时之弊;《审势》《审敌》《审备》三篇,皇皇有忧天下心。”

雷简夫在给张方平的信中说:“简夫近见眉州苏洵著述文字,其间如《洪范论》,真王佐才也。《史论》,真良史才也。岂惟西南之秀,乃天下之奇才尔。令人欲麋珠齑芝,躬执匕箸,饫其腹中,恐他馈伤。且不称其爱护如此,但怪其不以所业投于明公,问其然,后云:‘洵已出张公门下矣。又辱张公荐,欲使代黄柬为郡学官。洵思遂出张公之门,亦不辞矣。’简夫喜其说。窃计明公引洵之意,不只一学官,洵望明公之意,亦不只一学官,第各有所待也。又闻明公之荐,累月不下,朝廷重以例检,执政者靳之,不特达。虽明公重言之,亦恐一上未报,岂可使若人年将五十,迟迟于涂路间邪?昔萧昕荐张镐云:用之则为帝王师,不用则幽谷一叟耳。愿明公荐洵之状,至于再,至于三,俟得其请而后已,庶为洵进用之权也。”雷简夫推荐苏洵之心如此执着、坚定,且无所顾忌地替苏洵解围说话,称学官之职既非苏洵的理想,也非张方平本人的意愿,希望张方平发挥他的作用,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荐苏洵,直到成功为止。

带着雷简夫的推荐信,在这个嘉祐元年的春天,苏洵再次携苏轼、苏辙到成都拜会张方平。张方平虽无草野受拔经历,但对苏洵也十分赏识。他没有不悦雷简夫带有指责性的催逼与干涉,而是跟雷简夫有同样的求贤、荐贤的气度、雅量与胸襟。

张方平对苏洵父子三人甚为看重,以国士之礼相待。这两次见面,对三苏一生至为重要,它已成为眉山苏氏家族改变命运的重要契机,以至对宋代文学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方平、雷简夫均非生于蜀中之人,但到蜀中为官,仰慕蜀中良好的历史文化生态,不约而同地要不拘一格荐拔人才,为蜀中文脉再续新枝。

张方平与三苏一见倾心。张方平在《文安先生墓表》中回忆了他与苏洵及其两个儿子的交往过程:

仁宗皇祐中,仆领益部。念蜀异日常有高贤奇士,今独乏耶?或曰:“勿谓蜀无人,蜀有人焉。眉山处士苏洵,其人也。”请问苏君之为人?曰:“苏君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然非为亢者也,为乎蕴而未施,行而未成,我不求诸人,而人莫我知者,故今年四十余不仕。公不礼士,士莫至。公有思见之意,宜来。”久之,苏君果至。即之,穆如也。听其言,知其博物洽闻矣。既而得其所著《权书》《衡论》阅之,如大云之出于山,忽布无方,倏散无余;如大川之滔滔,东至于海源也,委蛇其无间断也。因谓苏君:“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远方不足成君名,盍游京师乎?”因以书先之于欧阳永叔。君然仆言,至京师,永叔一见,大称叹,以为未始见夫人也,目为孙卿子。献其书于朝,自是名动天下,士争传诵其文,时文为之一变,称为老苏。……初君将游京师,过益州与仆别,且见其二子轼、辙及其文卷,曰:“二子者将以从乡举,可哉?”仆披其卷,曰:“从乡举,乘骐骥而驰闾巷也。六科所以擢英俊,君二子从此选,犹不足骋其逸力尔。”君曰:“姑为后图。”遂以就举,一上皆登进士第。再举制策,并入高等,今则皆为国士。

文安先生即苏洵。张方平的这段文字,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尤其值得细细品味。

第一,张方平作为益州太守,对蜀地的历史文化很了解,知道蜀地人才辈出,因此,非常重视挖掘举荐地方贤达。这是苏洵及其二子能够走出眉山,快速轰动全国的前提条件。

第二,苏洵虽然已经四十多岁尚未入仕,但很有个性。如果得不到尊重,他是不会贸然去求见的。张方平是真重才,所以,给苏洵抛出橄榄枝。

第三,苏洵给张方平的第一印象极好,见其形“穆如”,听其言“博物洽闻”,读其文,汪洋恣肆,磅礴大气,甚为赞叹。张方平与苏洵可谓一见倾心,对苏洵甚为赏识,鼓励苏洵到京师去游历发展,认为在远离京城的眉山这样的地方,是无法成就其名声的。因此,张方平是荐举苏洵进京的关键人物,没有他向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推荐,苏洵尚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在名师大家云集的京城崭露头角。

第四,张方平鼓励苏洵将二子直接送到京城参加考试。如果不是张方平的慧眼识珠和正确指引,苏轼、苏辙先在家乡考试,可能真如张方平所言,“乘骐骥而驰闾巷”,说不定二苏的人生道路又得改写。

第五,张方平是三苏拜晤的第一位大学者和大官员,他在三苏的成长、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所以,从以上层面来说,张方平是三苏的发现者、举荐者、引路人,后来,苏轼仕履坎坷,甚至遇险,张方平等人又扮演了保护者、营救者的角色。

同年,苏洵又到犍为拜访县令吴中复,并送其赴京。吴中复与苏洵之兄苏涣同科进士及第,并“六载为蜀官”,故与苏洵交好。吴中复这次进京带着苏洵的文章,并呈交给欧阳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