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少年苏轼

少年苏轼

书名:苏轼传作者名:潘殊闲 张志烈本章字数:1599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5

苏轼八岁入眉山天庆观北极院,跟随道士张易简学习三年,深得老师青睐。苏轼后来对自己的这段学习经历有这样的追述:

吾八岁入小学,以道士张易简为师。童子几百人,师独称吾与陈太初者。太初,眉山市井人子也。余稍长,学日益,遂第进士制策,而太初乃为郡小吏。其后余谪居黄州,有眉山道士陆惟忠自蜀来,云:“太初已尸解矣。蜀人吴师道为汉州太守,太初往客焉。正岁旦,见师道求衣食钱物,且告别。持所得尽与市人贫者,反坐于戟门下,遂卒。师道使卒舁往野外焚之,卒骂曰:‘何物道士,使吾正旦舁死人!’太初微笑开目曰:‘不复烦汝。’步自戟门至金雁桥下,趺坐而逝。焚之,举城人见烟焰上眇眇焉有一陈道人也。”

陈太初是苏轼的同学,当初都曾得到老师张易简的称道,后来各自走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尽管如此,苏轼对这位小学同学异样的人生故事还是特别关注,所以,当他贬谪黄州时,眉山道士陆惟忠来访,谈起陈太初的往事,他格外兴奋,最后在《东坡志林》中留下一笔。

在天庆观北极院,苏轼从京师来的士人那里知道了范仲淹、欧阳修。

之后,苏轼与弟弟苏辙还到眉山城西寿昌院跟随州学教授刘微之学习属对、声律,以应付未来的科举。刘微之是当时眉山有名的学者,曾赋《鹭鸶》诗,末云:“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少年苏轼意气风发,认为该诗“断章无归宿”,觉得应该改为“雪片落蒹葭”。刘微之对眼前这位学生的才华感到十分惊奇,赞叹道:“吾非若师也。”苏轼兄弟后来要赴京应制科考试,临别之时,老师刘微之赠诗云:“惊人事业传三馆,动地文章震九州。老夫欲别无他祝,只愿双封万户侯。”从苏轼后来的造化看,老师的眼光不可谓不独到。所以,刘微之去世时,范镇曾作悼亡诗,中云:“案前曾立二贤良。”此“二贤良”正是苏轼、苏辙兄弟。

苏洵的二哥、苏轼的二伯父苏涣于天圣二年进士乙科及第,这在当时是震惊眉山的特大喜讯,他不仅打破了苏氏三代不仕的局面,而且为乡里开辟出了由科举而仕宦的康庄大道,成为开风气之先的人物。自然,对苏洵也是极大的鼓励。在父亲的督促下,苏洵开始为应试而读书,学习句读、属对、声律这些当时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但天性豪纵的苏洵难以为这些所束缚,自天圣五年参加进士考试以来,屡试不中,甚至有一段游荡不学的经历。但苏洵并非平庸之辈,他厌倦的是束缚人思想的科举时文,而对经世致用的文章情有独钟。在游历中,苏洵结识了不少士大夫,眼界大开,并了解到诗文革新运动的不少情况,进一步坚定了自己追寻圣贤之文的决心。

在自我深化的同时,苏洵又着力培养两个日渐长大的儿子。此时由于伯父苏涣为官,加之母亲程夫人治家有道,苏家经济条件逐渐好转。特别是经过苏序、苏涣、苏洵的积累,苏家的典籍渐次增多;最为难得的是,此时的苏洵正醉心于经史百家之书,他亲自辑校数千卷书,以之作为教材,并对儿子说:“读是,内以治身,外以治人,足矣。”

苏洵教育苏轼、苏辙,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不愧是二苏之启蒙良师。二苏从小能饱读经史百家,实依赖苏洵的垂范。苏辙后来曾这样感叹:“惟我与兄,出处昔同。幼学无师,先君是从。游戏图书,寤寐其中。”

苏洵曾以颜太初的诗文创作为例教育苏轼、苏辙,指出颜太初的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洵将颜太初的十余篇诗文拿给儿子们观摩学习,并预言:“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颜太初的这种文风显然对苏洵父子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能联袂荣登唐宋八大家行列,与这种务实的文风是分不开的。苏轼后来曾回忆父亲的教导:“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这与刘勰所说的“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是相通的。也就是有感而发能打动人,无病呻吟难以动人,因为“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所以,苏轼的文章情真意切,拥有众多粉丝,这与他从小所受的教育是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