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的基本范畴及特点
书名: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2252更新时间:2024-05-25 16:40:04
范畴是反映客观事物最一般规定性的概念,标志着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先秦百家争鸣的思想大发展时期,就有天、道、阴阳、太极等范畴,但它们仍处于分立的状态,没能形成统一的体系。宋儒以儒学为根基,出入佛老,兼收魏晋玄学的思辨方法,建立起多层次的范畴体系。理、气、性和心代表着宋儒思想体系的不同层次,它们跨越不同学派,成为宋学的基本范畴。具体来说,宋学包括以理、气为世界本原的宇宙观范畴网络,以性为基础的社会历史观范畴网络和以心为核心的认识论范畴网络。由理、气到性,再到心,这构成层次上的逐层深入,再由心返诸性,直至气、理,达到“天人合一”,这一过程构建出完整的理论体系。每一层范畴网络又包含若干细分范畴,形成子系统,标识着不同学派的不同特色,勾勒出宋学多彩的面貌。
理、气是探究天地万物本原的范畴,以之为基础,形成了庞大的宇宙观范畴网络,其中包含了本体论诸范畴子系统、朴素辩证法诸范畴子系统,以及方法论范畴子系统。理、气构成了本体论系统的基础,程朱理学以理为最高范畴,而张载、王安石、叶适等以气为最高范畴,这表明了不同学派之间的差别。依据对理、气的不同理解,宋儒又进而对太极与阴阳、道与器、天与命等对应的哲学范畴进行了解释,构筑了各自的本体论体系。在辩证法范畴体系中,宋儒探讨了动与静、变与常、一与两、神与化等范畴,提出动静相因、矛盾的对立统一等课题,这表明了中国古代辩证法的发展与成熟。在方法论方面,宋儒提出并阐述了一与殊、体与用两组相对应的范畴,用以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活动,表明人们的认识水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的问题在宋学中处于中心位置,以人性为基础,宋儒构筑了一个纷繁的社会历史观范畴网络,其中包含了人性论诸范畴体系、伦理观诸范畴体系与历史观诸范畴体系三个子系统。在人性论诸范畴体系中,宋儒探讨了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性与情两组对应的概念,对人性问题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解说。诚与敬、仁与爱、中与庸、理与欲等概念构成了宋儒的伦理观范畴体系,“存天理,灭人欲”已成为最为今人所熟知的论题。在关于人性善恶的论说基础上,宋儒讨论了王道与霸道、变革与泥古、尊贤与重民等问题,形成了他们的历史观范畴体系。
要认识客观世界与人文历史,需要发挥“心”的作用,以“心”为核心,宋儒构筑了认识论范畴网络。这又可以细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如何保持心中固有的美德与智慧,避免被外物引入歧途,与此相关的论题有心与物、人心与道心、心与性情等范畴;其次是如何“格物致知”,认识外部世界,包括知与学、知与思、知与行等论题。两个层次相互配合,最终达到主客观的和谐,实现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学术,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下兴起的新儒学,宋学展现出与前代学术迥然相异的新特点。承唐人之风,宋儒对儒家经典提出了大胆的怀疑,最早的代表人物当推欧阳修。他著《易童子问》三卷,对《系辞》等有关材料进行剖析,以问答的方式展示其对于经典的怀疑,认为《系辞》《文言》《说卦》三章“众说淆乱”,并非孔子所作,反映了他对古籍理解的突破性进展。对于儒经的注疏,欧阳修也展现出怀疑的态度,批评毛、郑二学虽然广博,但议论不合于经典原意之处亦为不少,他撰《毛诗本义》十六卷,专攻毛、郑之失,对《诗经》中的《小序》真伪提出独到的见解。清代四库馆臣评论说:“自唐以来,说《诗》者莫敢议毛、郑,虽老师宿儒亦谨守《小序》。至宋而新义日增,旧说几废,推原所始,实发于修。”这一评论指出了欧阳修在宋学建立过程中的开创性影响。这种不拘成说、独抒胸臆的新学风是宋学的重要特点。
摆脱章句之说的束缚,从自己的理解出发,注重义理,这是宋儒解经的新途径,也是宋学的另一大特色。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在《宋元学案》中被列为宋代学术第一人,人们称赞他的文章“皆傅经义,必以理胜”,其著《周易口义》以义理为宗,不务虚谈,“文义皆坦明”,为小程所师法。此后,注重义理成为宋儒的普遍追求,如程颐主张以义理来求索圣人之经旨;张载指出义理是至大之事,不图义理就会犯下大错;王安石著《三经新义》,开创新的义理;等等。南宋以后,朱熹、陆九渊、叶适等人也曾对义理的重要性进行过发覆。凡此种种,说明宋儒已逐步摆脱汉唐以来天命论的束缚,把探求义理推进到哲学领域,建立起庞大的理论体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汉唐哲学。
不单纯注重在理论上有所建明,而是讲实际、重实用、务实效,这是宋学的第三个重要特点。宋学的建立者不是把儒经当作教条,而是力求从中演绎出经世安邦的道理,“通经致用”,以实现儒家“内圣外王之道”。胡瑗在教育实践中注重经义与时务并重,以“体用之学”为教,培养学生经世致用的抱负。他设立专门性质的应用学科,如边防、水利之类,使学生有足够的专业知识以适应社会的需要,达到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李觏研究《周礼》,撰《周礼致太平论》,包括“内治”“国用”等诸多重要方面,意在找到解决当前面临的社会问题的解决办法。著书立说之外,宋儒还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面对宝元、康定以来的社会危局,以范仲淹、欧阳修等为首的宋儒怀抱相同的理想,积极奔走,共同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运动,这就是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最初设计者王安石也以谈论经术治道使神宗折服,而后才出任参知政事进行变法改革,成为宋儒实践“内圣外王之道”的一个典范。以经世致用之学置身于实践,致力于为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这是宋学区别于其他时代学术的显著特征。宋人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胸怀集中反映了宋学的这一特点,千载以来为人们所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