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科举考试(一)

书名: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3717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3

隋唐以来,科举考试制度成为中国古代社会选拔各级官吏和各类人才的重要途径。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在沿袭唐制的基础之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宋代科举考试主要有贡举、武举、童子举、制举、词科等,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贡举制度。

(一)贡举

贡举是指士子通过地方考试后贡之于朝廷之意。宋初,贡举每年举行一次,仁宗时改为两年一次,到神宗时改为三年一次,以后相沿不改,成为定制。

1. 应试资格

宋初对举子参加科举考试并无过多的限制。仁宗庆历新政时期规定,国子监生徒听学满五百日,诸州县学生徒入学听习三百日,且取得解人资格超过一百天,才能参加礼部考试。新政失败后,这一规定被废止。徽宗时期规定,只有取得太学资格的生员才能参加科举,这项政策直到宣和三年才被罢除,此后对举人的学历再无要求。另外,服丧期间的举子,曾受过杖刑以上处罚者以及僧人、道士、吏人,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同时,宋王朝放宽了对工商业者应举的限制。“工商杂类”中有奇才异行者,可以应举,皇祐元年连中三元的冯京便是商人之子。从总体上来看,宋代科举对应试者的资格限制呈现逐渐放宽的趋势,国家取士的范围逐渐扩大,这有利于选拔优秀人才,维护赵宋王朝的统治。

2. 考试程序

宋初承唐旧制,分为解试、省试两级,太祖开宝六年实行殿试制度,于是宋代科举考试制度开始固定为三级。

{pa(1)解试

宋朝地方组织举人考试,并将合格者贡给朝廷,故解试又称“乡贡”。宋代解试包括由州府行政长官主持的地方试、国子监试、诸路转运司的漕试等,一般每三年一次,通常在秋季举行。解试之前,由各县对本地士子的资格等进行审查,保送至州,知州等加以复核。之后参加州级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若举人考试合格,即由州、转运司或太学按解额解送礼部。

{pa(2)省试

省试是由尚书省礼部主持的全国举子考试,又称礼部试。礼部负责查验解试合格人员的名单,审核考生资格,组织考试。合格举人,由贡院放榜,正式奏明朝廷。

{pa(3)殿试

殿试又称御试、亲试、廷试,是科举考试中最高一级的考试。举人经过省试,须再参加殿试,才算是真正登科。政府安排专门的官员负责出题、监考、阅卷等考试事宜。考试结束后,由皇帝主持唱名仪式,合格者按成绩高低授本科及第、出身、同出身,前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3. 考试科目及内容

{pa(1)进士科

宋初承唐及五代之制,考试诗、赋、论各一首,策五道,帖《论语》十帖,对《春秋》《礼记》墨义十条。帖经是考查所习之经,如同填空题。墨义是考查学生对经书的背诵和默写能力。仁宗庆历四年三月改革科举,罢帖经、墨义,试经史、时务策论等,庆历新政失败后也随之被罢除。神宗熙宁四年王安石变法,颁布贡举新制,罢诗赋,考试墨义、帖经。

{pa(2)诸科

除进士科外,还设有经、传、礼、史、法等诸多科目,统称为“诸科”。在考查内容方面各有侧重,或侧重对儒经的默诵、理解,或注重对礼法、专史和律令的掌握。

{pa(3)明经新科

仁宗嘉祐二年设明经新科,是为革除科举弊病而特设的科目,考试大经、中经、小经各一。其中考查《论语》《孝经》墨义、大义各十道,分八场,以六通为合格,另测试时务策三道,大体相当于考查时事政治,以文辞典雅者为通。其出身与进士同。与唐朝明经科相比,北宋明经科的考试重点由帖经、墨义变为大义,更加注重举子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和发挥。

熙丰变法之际,王安石改革贡举,罢明经、诸科,以进士一科取士。徽宗崇宁三年取消科举,由学校三舍升迁法取士。从哲宗元祐年间至南宋时期,进士科分为经义进士和诗赋进士两种名目,实质上与进士科没有任何区别。鉴于唐代科举的帖经、墨义完全是考死记硬背,而诗赋考试又与治国安邦没有太多直接联系,朝廷废除了帖经、墨义、诗赋等传统科目,改试经义,这是论述儒经某一内容的小论文,既考查考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理解,又考查考生的文笔水平。

进士科是宋代科举设置最早的科目,也是历朝科举中最主要的科目。诸科在宋朝科举中的地位比进士要低,故宋代有“焚香礼进士,撤幕待经生”的诗句。在诸科之中,录取的数量以学究为多,而其待遇以九经为最高。

(二)武举

武举又称武选,是宋代选拔军事人才的主要途径,也是宋代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已有武举,有军谋越众、军谋宏达、材任将帅等科,以武艺高下取人。宋代武举正式确立始于仁宗天圣八年,但因武举所设科目流于形式,缺乏军事上的实用价值,所选拔的人才良莠不齐,皇祐元年废罢武举。英宗治平元年再置,沿至南宋末年。然而,由于两宋统治者历来重用进士出身的文官,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便不屑于应武举,因而宋朝武举并未选拔出多少将帅之才,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宋代军事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宋代武举的选拔范围较为广泛,三班使臣、诸色选人、不曾犯赃及私罪情轻者、文武官子弟中未触犯法令者,均可以应举。熙宁年间规定:武举每三年一次,与进士等科同时发解,先考《孙子》《吴子》两种兵书及兵机对策,再校试弓马武艺,合格者赴殿试。殿试考骑射和对策,以弓马骑射成绩决定等级高下,以对策成绩决定录取与否。对策的内容以边防、时务为主,多问与兵法、军事战争有关的内容。

(三)童子举

童子举是宋代专门为智力超常儿童应试设置的考试科目,又称应试神童。北宋规定凡十五岁以下儿童,学业有成,能通经作诗赋者,即可由所在州府解送京师。国子监审验后,送中书复试,合格者即由皇帝殿前亲试之。殿试优秀者,也可以拜官。如北宋名臣晏殊便是名噪一时的神童,后来通过童子科入仕。南宋孝宗淳熙元年,有个叫林幼玉的女童求试中书省,经书皆通,特诏封为孺人,此为宋代科举中的一件奇事。

宋代童子科举应试内容,起初并无具体规定,一般是视童子背诵经书以决中否。真宗时,诏试考生诗赋。南宋时期,考试仍重背诵,范围有所扩大,或诵经史子集,或诵兵书、习步射等等,难度有所增加。

早期童子举虽然考试内容较为简单,却选拔出了一些优秀的少年学子,其中不少日后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也有的成为一代宗师。童子举没有固定试期和录取限额,但真正的神童数量毕竟有限,因而两宋由此举而通达者屈指可数,北宋自仁宗至徽宗赐出身者仅二十人而已,南宋也寥寥无几。

(四)制举与词科

制举、词科是宋代选拔特殊人才的科目,往往下诏求荐,有察举制的特征,录取人数少,其考试内容、方法与进士、诸科大为不同。

1. 制举

制举又称制科、大科、贤良科,其科目设置、举行时间、录取名额都是不固定的。宋代的制科由皇帝亲自主持,不需要经过贡举那样复杂的程序。宋朝初年,沿用后周之制,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经学优深可为师法、详闲吏理达于教化三科。后来科目逐渐增加,制科允许在职官员及平民百姓,经所在官府推荐应试,如苏辙便是已考中进士,此后复举制科。考试内容为礼部考论三道,共三千字以上,文采和义理俱优者中选,然后由皇帝主持策试,考试对策一道,不试诗赋。成绩分为五等,因为第一、第二等从不授予,所以第三等为最高,待遇相当于进士第一名。

由于一般读书人都力求通过贡举这一正途踏上进身之阶,因而应制举考试之人较少,制举也在宋代兴废三次之多。北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臣僚上疏制举不合时宜,遂令诏罢之,这是宋代第一次罢制举。仁宗天圣七年,诏令复设制举,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博通坟典明于教化、才识兼茂明于体用、详明吏理可使从政、识洞韬略运筹决胜、军谋宏远材任边寄等六科,后增加到九科,严格限制了应试对象的资格。神宗熙宁七年第二次罢制举。哲宗元祐二年四月,又正式恢复制举,但仅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一科。哲宗亲政后复又废罢,到北宋末年都未再恢复。南宋高宗绍兴二年正式恢复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以求取能直言敢谏之士,但是进士科早已垄断仕途,应举者很少,合格者寥寥。

宋代设制举是为了选拔知识渊博而不擅长诗赋章句或不屑于应诗赋考试的士人。其策论考题不但要求应试者有良好的文学素养,而且须灵活运用经典故事分析历史或现实问题,以便为统治者提供借鉴。嘉祐六年苏辙应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时,在策论中直言不讳地指责当朝皇帝宋仁宗奢侈腐化、安于享乐,导致民生贫困,国力衰弱。士人在御试策中公开批评皇帝,堪称英雄壮举。在录取苏辙的问题上,主考官们意见不一,最后宋仁宗亲自裁决,录取了敢于直言的苏辙。因此,在宋政府的倡导下,参加制举考试的士人敢于直抒己见,借古喻今,针砭时弊,写下了不少优秀的策论文章。由于制举考试难度大、要求高,两宋录取总额仅四十人,但是被录取者多获重用,不少人成为宋朝有影响的政治家。

2. 词科

词科是宋代宏词科、博学宏词科、词学兼茂科的通称,也是为朝廷选取起草诏诰文书人才而设置的考试科目。北宋前期,进士科重诗赋,士人多擅长章句文辞。王安石变法时期,进士科罢诗赋,重视经义。文人习章句者减少,而宋政府日常所用的诏、诰、表、铭、赋、颂、赦、檄文、诫谕等公文都沿用四六文旧体。为保证起草此类文诰者后继有人,哲宗绍圣元年,设立宏词科。每年进士考试结束后,允许进士登科人或罢任官员到礼部报名应试,其考试规则与进士科相仿。

词科考试内容主要是朝廷日常所用行文,文体上注重四六对偶、声韵和谐及典故堆砌,多在形式、技巧上下功夫,内容平淡而辞藻华丽。词科的地位稍逊于制举。综观两宋时期的词科,总共录取的人数大约一百一十名,其影响远不及进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