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宋代的私学教育

书名:追宋:细说古典中国的黄金时代作者名:游彪本章字数:1775更新时间:2024-05-25 16:39:54

宋统治者不仅积极兴办官学,重视官学,而且对私学和新兴的书院也采取积极扶持的态度。各类学校并行发展,相互补充,使中国古代的学校制度和私学教育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就全国范围来看,官学教育多集中于州县,不便于偏远地区的居民子弟入学,这便为私学教育提供了生存发展的空间。宋代私学教育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北宋开国至真宗时期。虽然国家经济日渐复苏,政局逐渐稳定,但仍无暇顾及兴学,州县学尚未建立,一批有识之士已经在乡党间兴办私学,教授生徒,如王昭素等,都是宋初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二阶段是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如石介、孙复等,举进士不中,退居泰山,兴办私学。宋学先驱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等从学于私学,学成后又从事私人授徒教学。第三阶段是南宋时期。南宋偏安一隅,官学名实不符,引起了许多学者的不满,他们纷纷归田隐居,致力于私人教学,私学教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宋代私学主要有师授和家传两种形式。师授按其内容又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教授识字和日用基本的小学或蒙学,主要有乡学、村学,或由宗族设立的义学,或富有人家的家塾;另一类是为年龄较长、程度较高的青年学子设立的研究学问或准备科举的精舍和经馆等。

(一)师授私学

1. 蒙学

宋代的蒙学有常年开课的私塾、义学、家塾等,也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等。私塾是塾师在自己家中设学教授,规模较小,学生从十几人到几十人不等。教师以学生所交的少量现金或财物作为办学费用,塾师生活往往相当艰难,时常无下锅之米,但这些教书先生却热爱教育事业,为提高宋人的文化素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义学或义塾是宗族或地方士绅等出钱聘请教师,在家乡开办学校,教育本族及乡里子弟,如范仲淹曾于苏州太平山建立范氏义学。大多数义塾都置有田产,塾师的生活比较有保障。

家塾是官宦世家或富裕之家聘请老师教育其家族子弟的私学。如陆九渊、吕祖谦等人,都设有家塾教育家族子弟。义学、家塾都是常年开课。宋代乡村还普遍设置有季节性的村塾、冬学,十月以后,农事已毕,是农家子弟学习的绝好时间,其教学内容以《百家姓》《杂字》为主。

宋代蒙学教学形式多样,学习内容以识字、习文为主,同时也进行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由于蒙学设置相当普遍,城镇乡村处处都能听到琅琅读书声,这对培养儿童道德素质和增长知识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贡献。

2. 经馆、精舍

宋代的经馆、精舍尤为发达,多为经师、名儒进行讲学活动的场所,其中声望较高的有胡瑗、二程、朱熹、陆九渊等人。胡瑗曾在苏州、湖州地区兴办私学,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立了“苏湖教法”,培养了大批学生。宋代理学名士程颢、程颐兄弟自神宗熙宁五年至元丰年间在家中讲学,很多人不远千里纷至从学,旦夕不绝于馆,在当时颇有影响。朱熹是南宋时期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和著名的教育家,除了在书院教学外,他还设立寒泉、武夷、竹林精舍等进行私学教授,培养了大批门生弟子。陆九渊中进士后,在家候职的三年中,将家中东厢房辟为讲学之所,称为“槐堂书屋”,潜心讲学,教授弟子。淳熙十四年,陆九渊在贵溪应天山的废弃寺庙故址上建立精舍,名曰“象山精舍”,居山讲学五年,从学者尤多,盛极一时。

(二)家传私学

宋代私学除了师授以外,还有家传之学。这种私学既包括家长为子弟启蒙,传授基本知识,也包括较为高深的家学传授。

家长亲自教授子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家庭贫寒,无力为孩子交纳学费,只好自己教子。欧阳修家贫,四岁丧父,便是由母亲以荻画地,教其文字。二是长辈爱子,望其成龙而亲自教授,如苏轼自幼由父亲苏洵、母亲程氏教授。理学家朱熹从十一岁到十四岁时,也是受业于家中,由其父朱松亲自课读讲授。除了父母亲自传授外,也有不少是由兄长传授知识的,陆九渊兄弟六人,除老二陆九叙经营药铺外,其余五人都读书讲学,著书立说,兄弟之间也是互称师友。一些世家大儒之家家学渊源深厚,往往代代相传,南宋大学问家吕祖谦便是受传于家门之学。除儒学之外,文学、艺术、医学和其他科学也存在着这种家学传授而世代相承的情况。

总体而言,宋代私学超过了前代,对宋代学术文化的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宋学思想从奠基到集大成,差不多都是以私学为基地进行研究和传播的。宋代私学教育培养了大批学者,诸多名师巨儒与私学教育都有不解之缘。因此,私学教育极大地推进了宋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同时对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也有着莫大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