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无力的主战派
书名:汴京之围作者名:郭建龙本章字数:3193更新时间:2024-05-25 16:25:09
种师道、种师中、姚古之后,在首都,主和派突然间又成了主流。此刻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一位叫作耿南仲的大臣。他表示老将死的死退的退,朝廷已经没有能打仗的将军了,劝说皇帝交割三镇才是上策。
此时首都主战派的领袖是李纲。李纲是个典型的文臣,只是在汴京保卫战时期依靠满腔热血临时担任了指挥角色。按照他的本意,知道自己不善于带兵,一旦军人接手防务,自己就退出武职。
但耿南仲等人对皇帝的喋喋不休让李纲义愤填膺,他争论说三镇不能交割,必须守住。不想耿南仲立刻做了个顺水人情,请李纲担任武职,去北方帮助皇帝守住三镇。
宋钦宗也在为没有人能打仗感到发愁,听了耿南仲的建议,立刻下令,任命李纲担任两河宣抚使,接替种师道的角色;同时任命刘韐作为李纲的副手,接替种师中的角色;解潜担任制置副使,代替姚古的角色。
防卫北方的三驾马车换成了李纲、刘韐和解潜。后两者都是有战功的武将,只有李纲是个文臣。
李纲知道自己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是政治对手要将他清洗出京都的策略,所以才想出这样的办法。在争辩无果的情况下,他只好选择上任。
他上任时,宋军已经越来越混乱。种师道时期,由于老将军是武职出身,还有足够的威信保持军队的稳定。李纲作为文人在首都有很高的威望,但在军队中却说不上话。更复杂的是,宋钦宗曾经信誓旦旦要用武力解决问题,但种师中死后,皇帝在耿南仲等主和集团的劝说下,又没有那么坚决了。他让李纲上任,并不是信任李纲,而是让李纲尝试最后一次武力保卫三镇,如果还不行,就要彻底倒向主和派了。
朝廷中的主和派虽然暂时不敢完全反对武力,却三心二意,出工不出力。全军上下都知道朝廷的情况,对李纲等人更是阳奉阴违,使得军队指挥彻底失控了。
这一切,就注定了李纲只是一个过渡性的人物,他的任务就是战败并退出政治舞台,他的战败会被围绕在皇帝身边的主和派屡屡提及,成为必须寻求和平的证据。
但在七月初,皇帝还没有最终倒向主和派,还在尝试着采取强硬主张。一方面,他继续清理宋徽宗身边的大臣(蔡京、童贯等人都是在这个月死亡),另一方面,分别遣使前往金国皇帝、左副元帅粘罕(两次)、右副元帅斡离不处,坚决要求用租税代替割地,请求免于割让三镇。
在战争准备方面,李纲进行得并不顺利。皇帝让他担任宣抚使,是想让他完成两个任务:第一,解太原之围;第二,守住北方防线。皇帝的目标明确,可是又给了李纲多少资源呢?
首先,在李纲没有离开汴京时,皇帝给他招募了两万兵,但由于金人已经将马匹掳掠殆尽,士兵没有马可以骑。李纲请求皇帝从民众手中买马,估计可以搞到几千匹,但刚发出文告,开封府就以骚扰民间为由请求终止了。
李纲将两万人分成五支军队,每军四千人,恰好河北发生了叛乱,于是派左军去镇压。右军又拨给了副使刘韐,给李纲剩下的只有一万两千人。出征前,李纲请求银、绢、钱各百万作为军费,朝廷最后总共只给了二十万。
原本定在六月二十二出发,但由于事情过于仓促,李纲请求延期。这被当作他害怕了的表现,于是,他只好仓促于六月二十五出发。出发前皇帝倒是做足了功课,在紫宸殿和琼林苑分别赐宴,期待这支一万两千人的兵马凯旋。
七月初,李纲来到了河阳。河阳是连接山西和洛阳的黄河渡口,也是西路防卫的最关键地点之一。他在河阳停留了十余日,为的是训练士兵,让这支仓促组建的队伍有战斗能力。另外,由于宋军军纪败坏,有逃跑的,有抢劫的,有偷窃的,李纲都采取严格的军法加以惩戒,从而提高了士气。
接着他进入怀州。怀州夹在太行山和黄河之间,战略地位更是无可置疑。在怀州,李纲要解决的是缺马问题。对于古代军队来说,再高的士气也无法代替马匹。这时有一个人叫张行忠,他提议说,整个国家都没有马了,但还有另一个办法:人怕马,但马怕车。他设计了一种战车来对抗金军的骑兵。每一辆车由二十五人操控,配备有弓弩、刺枪和盾牌,组成车阵可以抵御马匹的冲击。李纲非常感兴趣,叫人造了千余辆车,在怀州练兵。
李纲造车之举是值得商榷的事件,这说明他知道宋军的弱点在哪里,也想去解决,但他的做法是否能解决,却没有结论。在大敌当前时,大规模推广一个没有经过检验的笨重器械,并不是一个令人放心的方法。
李纲造车的行为引起了皇帝极大的不满,宋钦宗想要的是尽快解太原之围,而李纲反而在后方迟迟不进。皇帝下诏将招募的士兵全部解散了。也就是说,李纲花费的所有心血都归于流水。失去这支一万两千人的小军队后,他成了一个没有兵的统帅,实际上被架空了。
接着皇帝开始越级指挥,他不断地催促各地的将领集结,一同去解太原之围。这些将领包括:宣抚副使刘韐,制置宣抚副使解潜,查访使张灏(太原守将张孝纯的儿子),勾当公事折彦质,都统制王渊、折可求等。他们制定计划,于七月二十七从各路进军,其中刘韐、王渊负责平定军和辽州两路,解潜和折彦质负责威胜军一路,张灏、折可求负责汾州一路,范琼屯南北关。
皇帝的思路还是和上一次种师中、姚古联军一样,希望从不同方向同时进攻,压迫敌人直至太原城下。上一次种师中虽然到了,姚古却没有赶到,其背后深层的原因,是指挥权的不统一,两路军是并列关系,互不隶属,缺乏一个统领全局的统帅。这一次,宋钦宗自认为能够担当这个统帅,但由于距离遥远,所有的将领都听从皇帝的,就意味着所有的将领都自行其是,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
出师之后,刘韐最先遇敌,被金人击溃。解潜是最积极的,他从山西南部向北到达南北关,与金军相遇,双方大战了四天,不分胜负。但由于其他所率部队各路都没有跟上,无法牵制金军,金军得以调来援军。解潜由于没有后援部队,所率部队最终崩溃了。
作为名义主帅的李纲由于没有兵,也没有指挥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宋军失败。
八月份,张灏、张思正、折可求等与金人轮番相遇,发生战斗,均以失败告终。当宋军战败的消息传来,位于山西的威胜军、隆德府、汾州、晋州、泽州、绛州的老百姓纷纷开始逃亡,他们不再信任宋军的保护,担心金人把黄河以北的土地和人民都割走,于是渡过了黄河,向南方撤离。
这一系列失败也成了皇帝再次转向的节点,从这时开始,外交活动更加频繁,军事行动却又搁置了下来,皇帝下令不得轻易进兵,从湖南来的援军也被按下。
由于李纲无法指挥战争,他再次被免职,皇帝强迫已经退休的种师道出山接替他。
李纲走上了他漫漫的贬职之路。他先是被封为扬州知州,但随后又被安置到了建昌郡,还没有走到地方,又被发配到了更远的宁江。当“靖康之耻”最后结局来临之时,他已经脱离了舞台的中央,无法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了。
李纲是有一定优势的,他擅于鼓动士气,并有着坚决的信念,任何时候都不肯和金军妥协。他在第一次汴京围城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这个作用又存在着一定的夸大。事实上,他只率军抵抗了两天,宋钦宗就和金军讲和了,并做出了无法挽回的巨大让步。李纲既没有机会继续与金军作战,也没有机会阻止皇帝让步。后期等种师道等勤王军到来后,李纲就被边缘化了,起到的作用更加有限。
李纲在人民中间有极高的威信,但在军人中间却一直被看成是外来的生手。在宋代的军事体制下,李纲不可能找到施展的舞台。更何况他坚决主战的态度也让许多主和派看不惯,于是,主和派和军人集团都不喜欢他,集体排斥他。他的离开是必然的,即便留下也会毫无作为。
接替李纲的种师道虽然是名将,但等他上任时,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这个老“光杆司令”没有带一兵一卒前往河阳。在那儿,他碰到了金国使节王汭。他从使节的言辞判断,金军又要进攻了,于是立即上奏皇帝。此时北方的军队已经指望不上了,形势比前一年还要严峻,种师道上书请求皇帝移驾长安。长安位于关中的四塞之地,又是种师道的根据地,金军很难进攻那儿。当汴京没有了皇帝,反而更加容易保卫。
但他的建议被斥为逃跑主义,没有被采纳。十月初,病重的种师道交出了兵权,由刘韐代替,刘韐还没有出发,又换成了范讷。在这一系列的换人过程中,老将军种师道撒手人寰,他享受了皇帝给予的最后哀荣,也不用再为风雨飘摇的北宋皇朝送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