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概念
书名:学会学习实用锦囊作者名:帅科本章字数:1827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2
刚刚提到的加法的本质有什么依据吗?数学中有多少这样的“本质”呢?其他学科存在这样的“本质”吗?这些问题已被教育学术界研究了几十年,并有了非常成熟的研究成果。既然是学界多年的研究成果,那就很难用一两句话解释清楚,但只要你耐心读下去,一定会对孩子的学科学习拥有更深刻的认识。
大概念的定义
到底什么是大概念?几十年来,许多学者都针对大概念从不同维度进行了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写道:“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这种学科的“基本结构”,在后续的研究中就体现为学科“大概念”。
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格兰特·威金斯和美国马里兰州评估委员会主任杰伊·麦克泰格在《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写道:“大概念是学科的‘核心’,是学科领域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内容。它们需要被揭示,因此我们必须深入探究,直到抓住这个核心。抓不住关键思想以及不能将大概念与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留给我们的就只是一些零碎的、无用的知识,不能起到任何作用。”
书中还举了一个特别形象的例子:“大概念就像‘车辖’,有了车辖,车轮等零部件才能组装起来,否则只能散落一地,毫无用处。”
简而言之,大概念是具体知识背后更为本质、更为核心的思想或看法。它是对概念间关系的表述,能将众多的学科知识点串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具体来说:
“大”:英文是“big”,其内涵不是数量更多、范围更广,而是处于核心地位;
“概念”:英文是“idea”,而非“concept”。所以,这里的“大概念”可以是概念,但不局限于概念,也包括原理和观念。
大概念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知识概念,甚至不是一个名词,而是相对稳定的、反映学科本质的、具有统领性的观点。加法的本质是合并相同的事物,就是数学学科中的一个大概念。除此之外,语文、生物、化学、地理甚至艺术,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大概念,例如:
语文:散文中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寄托情感和态度的载体。
生物:生命体以细胞为基础构成,并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
化学:物质的组成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
地理: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生活形态。
艺术:舞蹈是一种结合姿态、空间、时间和力量的语言,可以传达想法和情感。
这些看起来是不是都很有道理,却又毫不相干?实际上,仔细观察可知,这些大概念的条目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
大概念的特点
第一,重本质核心。
上面的这些大概念,都处于对应学科中非常核心而重要的位置,它们体现了各自的学科本质。如果把每一个学科比作一棵大树,那大概念就是深埋于地下的树根。当然,要理解这些学科本质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多个实际案例的支持,并亲身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这是真正理解知识本质的途径。例如,上面提到的“散文中的客观事物是作者寄托情感和态度的载体”,就需要学生阅读多篇散文,有了足够多的积累和理解作为支撑,才能真正领会。
第二,结构网络化。
在第一点的基础上,大概念把学科中看起来零散、孤立的一个个事实,关联成了一整个知识模块,使得知识更加有结构。这里的“结构”并非类似于树形图中的简单父子层级,而是更趋近于大脑中神经元之间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举个例子,孩子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学思想,如代数、等价、比较、建模等,由于一个数学思想可以应用于多个知识点中,因此它们之间不全是一对一的关系,更多的是一对多,甚至多对多的关系,而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实,这些数学思想就可以被总结为一个个大概念,而这种复杂的对应关系就是大概念网状结构最直接的呈现。
第三,高通路迁移。
这些大概念都可以迁移到新的问题和情境中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比如,在学习区域地理时,我们会学习国内外许多区域的风土人情。在许多学生看来,这些知识可能是毫无关联的,只能死记硬背;但只要我们领悟了“一个地区的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会影响当地居民的经济和生活形态”这个大概念,学会如何从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等角度入手进行区域分析,那么不管是研究非洲还是东南亚,我们都能手到擒来。需要注意的是,此处所说的“迁移”,指的不是从一道题目到另一道类似题目的知识迁移,而是可以从一个个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大概念,并迁移至高度不相似的现实世界场景,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创新”。
最后,这些大概念可以长期留在脑中。孩子长大后,也许不再记得当时学过的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但他依旧能够借助这些大概念来分析生活中的事件和现象。领悟了这些大概念,孩子将受益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