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资产阶级共和国,此路不通(2)

资产阶级共和国,此路不通(2)

书名:启航:1921——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作者名:王新生本章字数:2871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1

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半数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客观形势上要求一个统一领导机构,作为革命的领导中心。11月初,宣告独立的各省代表开始讨论组织临时中央政府。谁来出任中央政府的最高领导人,就当时的威望来讲,先后组织兴中会、同盟会,并坚持领导反清武装斗争的孙中山应是众望所归。

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还在海外。他在美国中部科罗拉多州的旅途中,从报纸上看到武昌被革命党占领的消息。这时他如果经太平洋回国,20多天即可到上海。但他认为应该先从外交方面争取支持起义,待此问题解决后再回国,并认为外交方面英国是关键,因此他从美国来到英国。在英国,一些报纸上已经有中国革命胜利后,共和国首任总统将由孙中山担任的说法。他在英国为阻止四国银行团对清政府提供巨额贷款进行交涉,并想同银行商谈革命政府借款的问题。英国方面表示,不再贷款给清政府;至于革命政府,等正式成立后才能商谈借款问题。于是孙中山取道法国回国,12月25日抵达上海。4天后,在南京的各省代表会议进行临时总统选举。与会的17个省代表,每省代表投一票,孙中山以16票当选,只有浙江省代表没有投他的票。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武昌起义后,清朝府于10月12日下令从北洋六镇中抽调两个镇,由陆军大臣荫昌统率,经河南南下湖北镇压起义。14日,清政府又以袁世凯补授湖广总督,命他带领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两年前,因为袁世凯戊戌变法时出卖过光绪皇帝,摄政王载沣掌握大权后,便以袁世凯有“足疾”为由,将他赶到河南彰德养病。野心勃勃的袁世凯根本没有把清政府开出的湖广总督价码放在眼里,以“足疾”未愈为理由,拒绝赴任。

再说荫昌率领南下的军队,以第四镇和第五镇为主力,编成两个军,他本人兼任第一军统领,冯国璋任第二军统领。冯国璋是袁世凯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大将,唯袁世凯之命是从,根本不听荫昌的指挥。10月27日,清政府鉴于进攻武汉三镇受挫,湖南、陕西、江西等省又相继起义,不得不给袁世凯更大的权力,任命袁为钦差大臣,节制湖北水陆各军。但这仍没有满足袁世凯的胃口,他要求清政府向他交出军事和政治上的全部权力。

袁世凯一方面向清政府施压,一方面又命令冯国璋加强对武汉革命军的进攻。10月28日,冯国璋部占领汉口大智门火车站。11月1日,北洋军占领全汉口。袁世凯此举是为了向清政府证明只有他才能收拾局面,同时也是为了向革命阵营显示一下他的军事实力。

在袁世凯的压力下,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名义下“罪己诏”,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

清朝的军政大权落入袁世凯的囊中后,他立即走马到任,在湖北前线指挥北洋军攻占汉口,之后北上组织内阁。11月27日,北洋军又攻陷汉阳,武昌形势陡然紧张。然而,袁世凯不急于攻占武昌,而是利用南北对峙的局面,继续抬高自己的身价,试图夺取全国最高权力的宝座。

这时,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重重,武昌起义后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和清政府大厦将倾的局面,使它们开始寻找新的代理人,袁世凯很快进入它们的视线。它们对革命派施加压力,引诱和胁迫革命党人与袁世凯举行“和谈”,实际上是强迫革命党人将政权交给袁世凯。

英国公使朱尔典于11月26日与袁世凯密谈后,由英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向湖北军政府提出南北议和的建议。湖北军政府内掌握重要权力的旧官僚政客和立宪派竭力主张与袁世凯妥协,一部分革命党人也赞同与袁世凯的代表谈判。12月初,南北双方达成停战协议。12月18日,南北双方代表唐绍仪、伍廷芳在上海进行和谈。

帝国主义国家对谈判横加干涉。12月20日,在上海的俄、英、美、日、法、德六国总领事向双方代表提出照会,威胁南方革命派必须尽速和解。此后,它们又动用报纸,大造舆论压力,说如果谈判破裂,由革命派负责,甚至威胁如果谈判不成功,就要实行武装干涉。

由于帝国主义公开出面支持袁世凯,对革命派大肆进行武力恫吓,立宪派这时更是危言耸听,宣扬一旦外国列强干涉,中国就有亡国灭种危险。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在此种情况下,觉得不妥协就会大祸临头,被迫屈服。于是,南北双方达成协议,革命党人同意出让政府,袁世凯则同意宣布赞成“共和”,并逼迫清帝退位。

1月26日,袁世凯指使他的北洋军将领们联名发表通电,要求清帝立即退位,确定共和政体。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第二天,袁世凯声明赞成“共和”,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时,为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作出了最后的努力。他提出了奠都南京、新总统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以防止袁世凯独裁,把中国纳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轨道。

孙中山知道袁世凯不肯离开他的老窝,特派蔡元培等为专使,北上迎接袁世凯到南京就职。袁世凯当然知道孙中山的用意,表面上给蔡元培等人以盛大的欢迎,表示愿意南下就职,背地里却在想法找借口不离开北京。袁指示部下在北京、天津、保定等地搞兵变,造出一个京畿不稳,他不能离开的假象。孙中山得知北京等地出现兵变的情况,决定出兵平乱,由黄兴等发出率兵北上的通电。这时,帝国主义又一次扮演了龌龊的角色,出面支持袁世凯,从各地调兵前往北京,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南京临时政府内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经不住帝国主义的恫吓,都反对孙中山奠都南京的主张。许多革命党人也都暴露了其软弱性,成了立宪派和旧官僚们的应声虫。孙中山等处于孤立的地位,被迫迁就退让。3月6日,临时参议院决议允许袁世凯在北京就职。

对于参议院通过、以孙中山名义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奸诈的袁世凯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手段。他知道,只要第一步达到在北京就职的目的,位置坐稳了,大权在握,《临时约法》他想怎么捏就怎么捏。因此,他一方面表示拥护《临时约法》,另一方面又说以后要对它进行“修改”,为此后废弃这个约法埋下伏笔。4月1日,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他任这个职务,满打满算,也就是90天,位子尚未暖热,就被袁世凯给篡夺了。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这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了民主共和的旗帜,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由于领导这场革命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没有形成坚强的领导核心,提不出一个足以广泛动员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工农群众参加革命运动的、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也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的统治力量非常强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下,轻易就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从根本上看,辛亥革命既未能铲除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在中国统治的根基,也没有改变中国深层的社会结构,更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只是以袁世凯为代表的北洋军阀取代了清王朝,其他一切照旧。无情的事实,把孙中山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撞击得粉碎。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中国行不通!

历史呼唤中国的有识之士,去寻找新的救国救民真理,探索新的道路;历史呼唤比资产阶级及其政党同盟会更先进更有力量的阶级及其政党承担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