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惨遭失败
书名:启航:1921——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作者名:王新生本章字数:1575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1
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一些掌握实权的清朝官僚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对西方的洋枪洋炮的作用有了切身的体会。尤其是李鸿章,在上海得到了买办势力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觉得还是洋枪、洋炮这样的热兵器比中国传统的大刀、长矛等冷兵器杀伤力要强得多。同时,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使他们逐渐地认识到,中国正面临着几千年来的“大变局”,传统的老一套已经不能应付新的形势,必须学习西方列强的科学技术,才能挽救摇摇欲坠的封建统治。于是,他们提倡和主导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引进机器生产为中心内容的“富强”运动。人们通常把这些活动称为“洋务运动”,称这些人为“洋务派”。洋务派在中央有恭亲王奕和军机大臣文祥,在地方主要是封疆大吏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以及后起的张之洞等。
洋务运动初期是办军事工业。主要有:
(1)署理两江总督李鸿章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和金陵制造局。江南制造总局主要生产枪支、大炮、弹药,以及钢铁、舰船,为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金陵制造局主要制造大炮和弹药,大部分供淮军及北洋三省使用,小部分调拨给南洋和沿江各省。
(2)闽浙总督左宗棠办的福州船政局。这是当时最大的船舶修造厂,专门制造和修理船舰。
(3)通商大臣崇厚办的天津机器局。
(4)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汉阳办的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所建这些封建性的、买办性的官办军事工业,从设计施工、机器安装、生产技术直到原料燃料供应,完全依靠外国。其经营管理是非常腐败的,完全是封建官僚衙门那一套,机构庞大,讲究排场,不讲实效。所生产出来的武器弹药,成本十分高昂,并且质量非常差,只能用于镇压当时手执冷兵器的捻军起义军等,在对付外来侵略者的战争中则根本不管用,一败涂地是常态。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的中法战争这段时间,日本、英国、沙俄、法国等纷纷侵略中国的边疆和海防。洋务派为了应付这种局面,直接向外国购置了许多枪炮,并先后向英、德、美、法购置大小数十艘军舰,加上福州船政局、江南制造总局造的船,分别建立了福建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其中最强的为北洋水师,一直由李鸿章统辖。
洋务派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军的工程中,遇到了许多麻烦。首先是钱的问题。由于支付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赔款和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等人民起义的庞大军费,清政府国库里的银子已经见了底。而创办军事工业和从外国那里购置军舰,哪一样不需要大把大把的银子?洋务派想方设法筹措经费,仍然捉襟见肘。其次,后勤方面缺少必要的支援。新的防务体系需要大量的煤铁供应以及运输、电信等事业的配套支持,不解决这些问题,新的防务体系之间的链条就会断掉,难以维持下去。与此同时,洋务派对向西方学习的认识也较前深入了一步。他们觉察到,西方列强的“长技”除了船坚炮利外,还在于它们雄厚的经济实力。因而,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洋务派创办了20多个民用企业,其中少数几个采取官办方式,个别一度采取官商合办外,其余都采取了官督商办方式,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和上海织布局是四个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官督商办企业对外国资本主义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从机器采购、安装到运转,大都依靠外国技术人员,有的企业在资金周转方面还要依靠外国洋行或银行的贷款。因而,官督商办企业根本无法同外国资本主义企业竞争。
客观地讲,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在一定时期内对于刺激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培养新技术人才,还是起了作用的。但是,清政府像一棵从根到主干都要腐朽、枯死的树一样,嫁接一些外来的新鲜的枝枝节节,是无法让它起死回生的。现实很残酷,洋务派建的福建水师,拥有11艘军舰,在中法战争中被法国舰队击毁9艘,几乎全军覆没。李鸿章引以为豪的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只剩下南洋水师这根独苗。洋务运动热热闹闹搞了30年,高喊“求强”“求富”口号,但在无情的事实面前像肥皂泡一样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