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天国理想社会幻灭
书名:启航:1921——中国共产党从哪里来作者名:王新生本章字数:2447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1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国门户洞开,西方资本主义的廉价商品潮水般涌进中国市场,严重冲击着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区的传统手工业。鸦片不禁了,输入量年年激增,由此而引起的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等问题,愈加严重。清政府为了支付战费和赔款,对百姓的搜刮名目繁多,压得人民喘不过气来。雪上加霜的是,1846年至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连续遭遇严重的水旱灾害,两广地区也是水、旱、蝗灾不断。封建压迫、外国侵略、各种灾害叠加,人民群众没法活了,纷纷走上反抗的道路。各种社会问题的长久积压、交互作用,终于导致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运动。
洪秀全,广东花县人,1814年生于一个贫寒家庭。1836年,他到广州第二次应试落第后,在广州街头得到一本梁发著的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但未读,收藏起来。1843年第三次到广州应试仍未中举,回到家中一病40余天。在昏迷之中,洪秀全出现幻觉,见了“上帝”。“上帝”说洪秀全是他的“次子”,并把他介绍给“胞兄”耶稣,嘱咐他仗剑“下凡除妖”。病好之后,他便捡起《劝世良言》读起来。根据书中的内容,结合病中的幻觉,以及看到的社会充满的腐朽、黑暗和不公正现象,他创立了“拜上帝会”,自称耶和华之子、基督之弟,下凡拯救世人。
最早参加“拜上帝会”的冯云山,系洪秀全的同乡、同学。最初他们在家乡附近各村镇间活动。他们将村私塾中供奉的偶像和孔子牌位撤去,触怒了当地有势力者,只好背井离乡,远游他方。1844年,洪秀全、冯云山辗转来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一带传教。当年10月,洪秀全回花县,从事“拜上帝会”的教义创造和阐发工作。冯云山到贵县邻近的桂平紫荆山区活动。
回到花县之后,洪秀全把原始基督教义和中国农民朴素的平等、平均思想结合起来,先后写了《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阐发“拜上帝会”教义的作品。
1847年8月,洪秀全与冯云山在桂平紫荆山区会合。由于冯云山的卓越活动,这时“拜上帝会”已经拥有3000多信徒,并有杨秀清、萧朝贵、石达开等一批骨干力量。1851年1月11日,这天是洪秀全38岁生日,“拜上帝会”正式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后,洪秀全称天王,为太平天国最高领袖。
太平天国建立后,起义军在对清军作战中连连取得胜利,先后占领永安州、全州,进入湖南。同年9月进攻长沙未克,转道益阳、岳州,向湖北挺进。1853年1月,太平军占领湖北省城武昌。之后,太平军顺江而下,水陆两路并发,先后克九江、安庆、芜湖,所到之处,清军望风披靡。3月19日,起义军一举攻克南京,在这里定都,改为“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权建设和社会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是颁布《天朝田亩制度》,这是一部农民革命的伟大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有两个方面:其一,提出了彻底的反封建的土地纲领。规定土地分配的原则是:“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也。”关于分田的具体办法,是将田分为九等,按人口多少,好坏搭配分。由此可见,《天朝田亩制度》集中体现了农民要求的绝对平均和公正。其二,规定了社会组织方案。以家庭为基本组织细胞,每25家为一个单位。25家每年收成之后,除每人食用和作为种子用的留下外,全部交给国库,个人不得私有。25家的婚娶吉喜等事,由国家开支,老幼无依的人由国家抚养。由此实现“处处均匀,人人保暖”的理想社会。
《天朝田亩制度》继承和发扬了历代农民战争“均贫富”“均田免粮”的主张,把农民反对封建土地制度的要求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对于农民参加革命是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但其废除私有财产,取消商品流通,是一种不切合实际的空想,根本行不通。
在太平天国后期,出现了一个耀眼的亮点,即洪秀全的族弟、被封为干王、总理全国政事的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一个统筹全局的方案——《资政新篇》。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主张在政治方面,要制定法律、制度,认为英国之所以强大,就是法好。他反对“结党联盟”,强调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他还认为,西方国家“技艺精巧,国法宏深”,应该允许同外国通商;在不干涉内政的条件下,欢迎外国人来传授工艺技术。他的主张,实际上就是要建设一个新的国家,不应当再走中国传统的老路,而应该向西方国家学习。具体说来,就是发展工业,开采矿藏,发展交通,创办银行,发行纸币,设立邮局、报馆、医院等;准许私人投资、奖励发明创造。此外,他还认为应该反对“不务实学,专事淫文”,应革除像女子缠足这类的落后习俗。总之,洪仁玕的主张就是要建立一个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
洪仁玕在“向西方学习”这一点上,超过了同时代的一些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他不仅重视中外文化交流和吸收外国先进科学技术,而且主张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制度,这是具有进步意义的。洪秀全对《资政新篇》提出的大多数主张是赞同的,并将该书作为太平天国的官书刊行,书上还附有洪秀全的眉批。但《资政新篇》最大缺陷是没有触及反封建的根本问题——土地问题。他提倡实行资本主义,但不知道反封建与发展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与当时动员农民参加推翻清政府的斗争相脱节,因而没有起到实际效应。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他的儿子幼天王洪天贵福即位,继续支撑被清军重重围困下的天京危局。7月19日,天京陷落。幼天王与洪仁玕转战浙赣边境,10月,幼天王与洪仁玕被俘牺牲。
洪秀全建立的太平天国把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农民革命战争发展到最高峰。但是,洪秀全虽然从西方那里借来一个“上帝”,结合农民的平均主义思想,也赞同洪仁玕提出的实行资本主义的方案,却无法克服本身的局限性,不能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定都天京后,以洪秀全为首的领导集团即开始腐化堕落,互相倾轧,分裂争斗,所采取的一些措施过于严苛或空想,无法操作,导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派的联合绞杀下失败,洪秀全建立太平天国理想社会的愿望最终幻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