渌水亭畔(2)
书名:诗词里的中国:纳兰容若词传作者名:桃花月球本章字数:2886更新时间:2024-12-27 18:40:01
渌水亭里的朋友圈,最大的特色是满汉一家亲。满汉文化,在这里没有隔阂。来往之人,纯粹是文人会文人,用作品说话,用学识涵养相互靠近,用诗酒恣意与时光相约。这种基调与容若的个人魅力有关,也与当时的时代大背景有关。
清军入关以后,也曾有过满汉对立,但是随着统治的加强,统治者意识到,对人口众多的汉民族一味使用暴力,无法适应时代发展。所以到了康熙朝,一些政策性的东西都有了极大的调整。康熙八年,康熙带领诸王百官举行拜孔大典,行两跪六叩之礼,高姿态昭告天下,开始推崇儒学,并颁布了政策性的《圣谕十六条》,促进满汉交流。
汉民族的文人,大都有求取功名之心。他们读书的目的,就是将一生所学卖于帝王家。政府高姿态接纳他们,自然吸引了一批江南儒士来到京城,求取机遇。
这些人中,有一个名叫朱彝尊的很令容若仰慕。
朱彝尊是康熙年间著名的文学大家。此人博览群书,致力于金石文史研究,善书法,工诗词,并且词风绮丽,备受时代追捧。但是自古名士多贫寒,朱彝尊也不例外。因为家贫,朱彝尊连媳妇也娶不起。顺治二年,他只好入赘浙江归安县儒学教谕冯镇鼎家,做了上门女婿。
冯家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冯福贞年方十五岁,嫁于朱彝尊。小女儿冯寿常,字静志,年方十岁,还是小姑娘。冯寿常喜欢跟着姐夫练习书法,没想到日久生情,竟然让朱彝尊动了真情。
姐夫与小姨子的不伦之恋,自然不被看好。但朱彝尊完全不惧世人眼光,依然与妻妹交往,并且二人在日复一日的沟通中逐渐成为知己。有点遗憾的是朱彝尊太穷了,无钱无势,娶不起心爱的姑娘,加上岳父家里人看得紧,他只能和妻妹成为精神恋人。后来,冯寿常年岁渐长,还是在家里的主持下嫁给了别人。悲剧的是因为所嫁非自己所愿,她最后抑郁而死。
朱彝尊极为伤心,因爱而不得,形销骨立。他我行我素,思念着这位小妹,并通过诗词恣意表达着对爱人的眷恋,含悲写下《桂殿秋》:
思往事,渡江干,青蛾低映越山看。共眠一舸听秋雨,小簟轻衾各自寒。
这首词中承载的情感,发自肺腑,一经发表,反响强烈。然而朱彝尊还觉得不够,又用一本书的长度为这段爱情致祭,写成了《静志居琴趣》。静志就是冯寿常的小字。这些绮丽哀伤的词,曾经让纳兰容若非常痴迷。他对朱彝尊作品背后的情事感同身受,认为真名士自有风流,将之视为知己。
康熙十一年,因为爱人亡故,历经沧桑的朱彝尊携历年词作合集《江湖载酒集》来到了京城,随后成了畅销书作者。这本书中的《解佩令》一词,更是成了人们膜拜的作品,家喻户晓,让半个京城的文人墨客争相模仿,自然也让容若极为叹服。
康熙十二年,正在编写《通志堂经解》的容若,想到朱彝尊正在京城,动了结交之心。此时容若的人脉极广,联系偶像不再遥不可及。于是他写了一封情义恳切的信,让朋友代为传送,终于等来了朱彝尊。
此时的朱彝尊早已经看透世事,对容若的邀约极为慢热,到了康熙十三年正月才来到了渌水亭。
朱彝尊在《祭纳兰侍卫文》中,这样描写二人的初会:
改岁月正,积雪初霁。 履布衣,访君于第。君时欢剧,款以酒剂。命我题扇,炙砚而睇。是时多暇,暇辄填词。
布衣与贵族交往,跨阶层的地位不对等会让人有心理障碍,亘古未变。纳兰容若深知这一点,为避免尴尬,他准备了美酒相待,话题以谈论诗词文化为主,让朱彝尊尽展所学,将双方的心理落差减到最小。容若没有一点轻慢之举,甚至亲自为偶像研墨,让其为自己题写扇面。
两位清初的诗词大家,就这样赏雪饮酒,填词作画,在愉悦中完成了情感的交流。朱彝尊听说过容若的一些传闻,却从来没想到容若如同古代的孟尝君,能将自己的身段放得如此低,深为感动。自此,二人成为密友。
除此之外,容若与严绳孙的交往也在二十岁前后。严绳孙与朱彝尊、姜宸英并称“江南三布衣”。三人都与容若交好,且都是忘年交,但性格大为不同。
姜宸英一心想要考取功名,性格火暴,行为张狂。虽与容若交好,但到了明珠府上,却不会做人。当时明珠有一个心腹跟班名叫安三,连容若都要谦让几分,姜宸英却对其极为傲慢。安三是个小人,凡事记仇。容若看在眼中,便私下里好心提醒,没想到姜宸英根本没懂这番苦心,反而大怒,要与容若绝交。容若十分难过,好言宽慰才让姜宸英的火气消除。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智商和情商的双重考验。渌水亭畔的文化圈,只局限在学问上是不可能的。在沟通交往中,如果不能换位思考,只固守自己的偏执,是无法与他人成为无话不谈的知己的。所以纳兰容若对姜宸英更多的是包容和怜惜。
朱彝尊与容若交往的时候,早已经被生活磨去了锐气。他一脸的无奈和沧桑,极为佛系,性情自然不怎么热络。因此容若主动靠近他的时候多。加之朱彝尊的学识非一般人能比,是个跨学科的学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一不通。这是一般人达不到的高度,才学上与容若亦师亦友居多。
但严绳孙与他们完全不同。他生于明朝天启年间,长容若三十二岁,容若与之交流却没有一点代沟。严绳孙的才学极好,曾经与顾贞观、秦松龄等人创建云门社。他工于诗词,精通书法,擅长山水画,兼画人物、花鸟、楼阁,尤精于画凤,享誉当时。难能可贵的是,此人对科举不热衷,不想出仕清廷,厌倦名利场的尔虞我诈,品性高洁,清远淡泊,内心安于田园生活。这让其在人际关系的处理上一点也不偏执,能换位思考。
容若对姜宸英更多的是牺牲与成全,对朱彝尊更多的是尊重和矜持,而严绳孙更契合容若对朋友的期待,因此在个人交往中容若也就与他走得更近。
当时严绳孙经济上不宽裕,容若多次周济他。后来,容若直接邀请严绳孙到府上居住,并且一住就是两年。
严绳孙曾作《移寓成容若进士斋中作》一诗:
两年风雨客金台,宛转浮生浊酒杯。
画角晓听浑已惯,玉河秋别却重来。
朱门月色寻常好,青镜霜华日夜催。
但得新知倾盖意,不妨双屐卧莓苔。
入府之后,二人朝夕相处。容若不拿严绳孙当外人,严绳孙亦宾至如归。闲暇时候,他们或谈论诗文,或闲说天下大事,相互信任,毫不保留,说了很多不能对外人说的体己话,也度过了很多无比快乐的时光。
后来严绳孙离开,纳兰容若写过一首《金人捧露盘·净业寺观莲,有怀荪友》:
藕风轻,莲露冷,断虹收,正红窗、初上帘钩。田田翠盖,趁斜阳、鱼浪香浮。此时画阁垂杨岸,睡起梳头。
旧游踪,招提路,重到处,满离忧。想芙蓉、湖上悠悠。红衣狼藉。卧看桃叶送兰舟。午风吹断江南梦,梦里菱讴。
这首词中,容若写到自己非常怀念和严绳孙夏日同游净业寺赏莲的时光。他由眼前的藕塘,想到江南的荷花别样红,思绪飘得很远。
怀念都是承载着共同的经历。思想和灵魂契合而营造的和谐气氛,最为美好难忘。旧地重游,荷塘中的清风冷露,夕阳下的藕池红莲,都是年年岁岁相似。不同的是旧时风景虽在,故人已不复再见。今昔对比,更为惊心,于是当年事也被无限放大了。
据《啸亭杂录》记载:“成亲王府在净业湖北岸,系明珠宅。”可知净业寺应该就在容若家附近。所以二人一起去净业寺游玩,可能不止一次,在这里留下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也火花无数。这份惦念也就更加沉重了。
除了“江南三布衣”,容若还通过这些朋友的推荐,与更多人成为圈中好友,比如秦松龄等人。这些人都是清初的文坛大佬,他们集体构成了纳兰容若朋友圈的群像——高知、博学、儒雅。这让容若的精神世界,在潜移默化中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