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书名:梅毅说中国史——元:铁血、杀戮与融合作者名:梅毅本章字数:3119更新时间:2024-05-25 16:12:21
谢枋得
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信州弋阳人。为人豪爽,读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以忠义自任。”可见,谢枋得真乃性情中人,非我们想象中迂腐的读书儒士。
谢枋得在南宋宝祐年间参加进士科考,因在文章中极力攻击宦官董宋臣等人误国,被排于乙科,只得授司户参军一类的微官。愤怒之下,谢枋得弃官不做,转年参加兼经科考试,得任建宁府教授。
宋将吴潜经略江西时,辟谢枋得为幕僚,由此他得以训练兵丁,筹集粮钱,干了不少实事。后来在建康任主考官时,他以贾似道的时政为考题,又讲“兵必至,国必亡”,激怒了当朝的贾似道党人,被追夺两官,发配到兴国军“劳改”。
而后,南宋国势江河日下,叛将吕文焕身为向导,带着元军蹂躏江南,四处驰突。谢枋得与吕文焕的侄子吕师夔是多年文友,应招拒敌之间,上书朝廷,以自己家族性命力保这位吕爷可信,并要求宋廷任命吕师夔为治江屯兵镇抚使。同时,他还自告奋勇,要亲自去江州见叛贼吕文焕,想说服对方反正。
南宋危难之际,急欲用人,便授谢枋得为江东提刑兼信州知州。
听说吕师夔率兵前来,谢枋得还以为这位老友将要与自己会师报效国家,赶忙带部队前去迎接,并让前锋兵高呼:“谢提刑来!”殊不料,没见着吕师夔的笑脸,迎接谢枋得的是对方所率叛军的一阵箭雨。由于无备,谢枋得大败,最终导致信州也落入元军手中。
情急之下,他谢枋得得变姓易名,逃往建宁唐石山,在市中卖卜为生。而后,逐渐为人所识,争相延请,请他做家庭教师。元灭南宋后,谢枋得定居闽中。
至于他以家族性命担保的吕师夔,实则一无赖奸猾小人。元军到江州,他不发一矢,立刻献城投降。特别无耻的是,为了巴结攻宋的元军主帅伯颜,吕师夔在江州掠得两个美貌的宋朝宗室女子,盛饰以献伯颜。结果,碰了一鼻子灰。伯颜怒斥道:“我奉天子之命吊民伐罪,岂敢以女色沮我志!”
谢枋得交友不慎,遇见吕师夔这种奸徒,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吧。
谢枋得在福建期间,以教书为业,时时不忘恢复大业,交结了大批守节不屈的读书人,结成诗社,日相吟诵,怀念故国,激励后人。
至元二十三年,忽必烈让汉臣程钜夫推荐南宋可用的名士,谢枋得名列第一。
闻此讯,谢枋得以居母丧为名,拒不见召,并写信给程钜夫,陈说自己的心志。此信义理分明,义正词严,是不可多得的“另类”正气歌。
转年,元朝江南行省丞相忙兀台携忽必烈圣旨,亲自到谢枋得住处,恭请他出山。谢枋得说:“上有尧、舜,下有巢、由。枋得名姓不祥,不敢赴诏。”坚辞不出。忙兀台虽是个蒙古人,也很佩服谢枋得的气节,没有勉强他。
至元二十五年,元朝福建行省参政管如德持忽必烈诏旨在江南又来寻访“人才”,自然想到谢枋得,并求降元的前南宋宰相留梦炎写信要谢枋得入朝为官。
见信后,谢枋得复书一封,字里行间讥斥留梦炎,并申明自己誓死不为贰臣的决心。
同年秋,元朝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欲荐枋得为功”,派已经入朝为官的赵孟頫来劝谢枋得入朝。赵孟頫硬着头皮来见,谢枋得对其大骂魏天佑:“这厮在福建为官,没做一件有利于民的德政,天天敲骨吸髓,唯知盘剥。他推荐我辈入朝,是想给他自己脸上贴金罢了。”
软的不行,魏天佑来硬的,派兵士把谢枋得强“请”入建宁路治所。相见之时,谢枋得“傲岸不为礼”,根本不搭理魏天佑。羞恼之下,魏天佑责斥说:“封疆之臣当死封疆,你信州之败,当时为何不死?”谢枋得淡然一笑,回答说:“程婴、公孙杵臼二人皆忠于赵氏,一人死于十五年前,一人死于十五年后,万世之下,皆为忠臣。王莽篡位十四年,龚胜到后来才绝食而死,也不失为忠臣。司马迁尝言:‘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种天下大道理,岂是魏参政你这种人能知晓的。”
怒极之下,老魏这个败类把谢枋得拘禁于道院之中,准备强行把他押往大都。
铁骨铮铮,谢枋得只食菜果,不进米面,开始绝食前的准备。
福建、江西一带的南宋遗民,听闻此讯,纷纷前来看望谢枋得。他们到来只有一个目的:劝死!
南宋虽亡国,士人心中的凛凛生气并未灭亡。所以,他们衷心希望谢枋得能作为民族精神的象征,慷慨成仁,绝不能玷污他自己不事两朝的清名。文天祥临刑前,也一直有邓光荐、汪元量和张弘毅三位老友相继“劝死”,激励他殒身求仁。
为此,谢枋得怡然允诺,临行前,他赋诗一首:
雪中松柏愈青青,扶植纲常在此行。
天下岂无龚胜洁,人间不独伯夷清。
义高便觉生堪舍,礼重方知死甚轻。
南八男儿终不屈,皇天上帝眼分明。
张叔仁作为谢枋得往来酬唱的诗友,热泪涌动,也赠诗道:“打硬修行三十年,如今证验作儒仙。人皆屈膝甘为下,公独高声骂向前。此去好凭三寸舌,再来不值一文钱。到头毕竟全清节,留取芳名万古传。”
言语之中,他们唯恐谢枋得一步走错,活着回来做官。倘如此,一世清名,尽付东流。握着老友的双手,谢枋得淡然一笑。他眼神中的坚毅,使得张叔仁坚信这位诗友定能求仁得仁。
送行人群中,还有晚辈蔡正孙。看见白发恩师即将走上不归路,这位青年士子深为其凛然、傲然的姿态所感动,赋诗送别道:“山色愁予渺渺青,平生心事杜鹃行。霜饕雪虐天终定,岁晚江空冰自清。肩上纲常千古重,眼前荣辱一毫轻。离明坤顺文箕事,此是先生素讲明。”
谢枋得含笑颔首。
为效仿古人伯夷、叔齐不食周,宁可采薇最终饿死而保节操,谢枋得在被押送至大都的途中仅食蔬饮水,有时竟然一天只吃五粒枣子,由于一股英雄气在,仍然能不死,一直活着到达大都。
途中,路过郓州,恰值寒食节,谢枋得又作《沁园春》一词,以彰心志:
十五年来,逢寒食节,皆在天涯。叹雨濡露润,还思宰柏,风柔日媚,羞看飞花。麦饭纸钱,只鸡斗酒,几误林间噪喜鸦。天笑道,此不由乎我,也不由他。
鼎中炼熟丹砂,把紫府清都作一家。想前人鹤驭,常游绛阙,浮生蝉蜕,岂恋黄沙。帝命守坟,王令修墓,男子正当如是耶。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
谢枋得自德祐元年任江西招抚使,至今已有十三年,其间国家灭亡,四处飘零,可谓百苦千辛。岁月迁延人易老,人间几度又寒食。特别是下阕,表现出他视死如归的信念,把从容赴义当成是上天成仙,气概豪迈。最后几句“又何必,待过家上冢,书锦荣华”,讥笑了那些衣锦还乡祭扫祖墓的贰臣。
至元二十六年五月,谢枋得虚弱至极,终于抵达大都。他先问押解元军谢太后柩所及宋恭帝被软禁地点的方向,再拜恸哭,一片耿耿臣子心,依依不忘故主情。
元朝方面,当即有不少人来“看望”,包括入朝为元官的赵孟頫等,谢枋得皆闭目不见。众人看得分明,见谢枋得骨瘦如柴,气息奄奄,知道勉强不得,商量过后,就把他迁移至大都的悯忠寺内软禁。
其间,谢枋得见寺庙壁间有“曹娥碑”,感泣道:“小女子犹能如此,我难道还不如她!”更坚定了必死之心。曹娥是传说中的东汉孝女,为救父亲于五月初五投江,五日后抱父尸漂于岸上。东汉名士度尚闻知此事,将曹娥改葬,命其弟子邯郸淳撰写碑文,纪念曹娥的孝义。
故友兼降臣留梦炎亲自带大夫煮药及米汤,想医活这位老友。谢枋得大怒,弃之于地,骂道:“我就是要死,你要让我活,是何居心!”
如此,迁延数日后,谢枋得终于绝食而亡,继文天祥之后,终全臣子之节操,为煌煌大宋又添加了一个巨大的惊叹号!
时至今日,谢枋得的名字和他的诗集《叠山集》已经很难有人知晓。在北京宣武区法源寺后街一个大杂院里,是原谢枋得祠庙的旧址。
明清两代,皆大张旗鼓地祭祀过这位耿耿忠臣。到了今天,摇曳木楼中谢枋得的神牌碑文均不见踪影,它们早被经济时代的中国人拆除了。
我曾与一个“聪明识相的”青年人谈起谢枋得。听了他的故事后,青年人不屑地说:“什么糟老头子嘛,南宋都亡了十多年,还不和大元合作,抵抗历史潮流,死了活该!”闻此言,我只感锥心之痛!与此同时,我忆诵起谢枋得的一首诗:
十年无梦得还家,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几生修得到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