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德经(5)

德经(5)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611更新时间:2024-05-29 14:53:04

【题解】

本章讲的是治国的道理,“治大国,若烹小鲜”是老子所说的一句传颂很广的名言。这是个比喻,“烹小鲜”就是煎烹小鱼。这是用烹鱼比治国。小鱼很鲜嫩,用刀乱切或在锅里频频搅动,肉就碎了。国家的统治者治理国家,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常常翻弄。此外,老子是无神论者,他并不相信鬼神,虽然这一章一再讲到鬼神,但其含义是说,连鬼神都不伤害人,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就更不能够伤害、烦扰人民了。这些并不表明老子是有神论者。

【原文】

治大国,若烹小鲜。

【译文】

治理国家,就像煎小鱼那样。

【原文】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译文】

用道来治理天下,那些鬼就不会显灵了;不是鬼不会显示灵验,而是它的显灵不能害人;不是显灵不会伤害人,而是圣人也不伤害人。因为这两者都不伤害人,所以功德都将归于圣人。

【题解】

本章是老子针对当时兼并战争带来的痛苦,讲应如何处理好大国与小国之间的关系,表达了老子有关治国和国与国关系的政治主张。在老子看来,国与国之间能否和平相处,关键在于大国,所以一再提出大国要谦下,不可以强大而凌辱、欺压、侵略小国。本章中仍有社会政治的辩证法思想。大国应该像江海,谦居下流,天下才能交归。大国还应像娴静的雌性,以静自处下位,而胜雄性。这里的国,是指大大小小的诸侯国。

【原文】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也。天下之交也,牝恒以静胜牡。为其静也,故宜为下也。

【译文】

大国就好比是江河的下游,又好比是天下的雌性。天下的雌雄交合,雌性总是凭着沉静的性格战胜雄性。因为雌性安静,所以应该处在下面。

【原文】

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于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译文】

所以,大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小国,就能取得小国的拥戴;小国用谦下的态度去对待大国,就能取得大国的庇护。所以,有的谦下能取得别人的拥戴,有的谦下能取得别人的庇护。

【原文】

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则大者宜为下。

【译文】

大国不过是想要多畜养人,小国不过是想得到别人的庇护,,那么它们就都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不过大国更应该注意谦下。

【题解】

本章再一次宣扬“道”的好处和作用。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所以有人认为,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一律平等。“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之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这是“道”的可贵之处。如果说上一章,老子强调统一即“和”的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运用,那么这一章则是强调道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本章的目的,在于晓谕人君行“无为”之政。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译文】

道是万物的庇护所,是善人的法宝,也是恶人借以安身的东西。美丽的语言可以用于交易,尊贵的行为可以给人施加影响。即使有人做了恶事,又何必抛弃他呢?

【原文】

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译文】

所以,设立天子,设置三公,即使有大玉璧在先、驷马在后这样的重礼,也不如立即进献此道。从古以来人们重视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不就是为了依靠它有求而得、有罪而免吗?所以,道被天下人所重视。

【题解】

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烦琐的禁令去束缚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译文】

把无为当作自己要干的,把无事当作自己要做的,把无味当作有味,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德报怨。

【原文】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译文】

设法对付困难要在它还容易解决的时候开始,实现大业要从很小的事情做起。天下的难事,都开始于容易的事;天下的大事,都开始于一些小事。因此圣人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能成就他的大。

【原文】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译文】

轻易许诺,势必缺少信用;把事情看得越容易,就会遇到越多的困难。因此连圣人都把办事情看得很困难,所以他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题解】

这一章从内容上讲与前一章相接,仍然是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与上一章联系起来读,也可以说又返回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从小的事物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进一步阐述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等远大事情,都是以“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事物无不是从细小的事物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译文】

事物稳定时,容易掌握;事物发展还没有出现苗头时,容易对付;事物发展处于脆弱状态时,容易灭掉;事物微小时,容易消散。在事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做好准备,在国家还没有混乱时就注意治理。合抱的大树,是由细小的萌芽长成的;九层的高台,起于最初的堆土;千里的路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原文】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译文】

谁勉强人为,谁就会失败;谁勉强把持,谁就会有损失。所以圣人无所作为,就不会失败;不勉强把持就没有损失。人们做事,常常在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如果结束时仍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把事情办坏。

【原文】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译文】

因此圣人以不欲为欲,不重视奇货珍宝;圣人以不学为学,抛弃众人的过失而复归于根本。圣人按照万物的自然本性去帮助它们成功,而不敢勉强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