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德经(4)

德经(4)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451更新时间:2024-05-29 14:53:04

【题解】

本章讲处世哲学,即“德”在人身上的具体体现。前半部分用的是形象的比喻,后半部分讲的是抽象的道理。老子用赤子来比喻具有深厚修养的人,能返回到婴儿般的纯真柔和。“精之至”是形容精神充实饱满,“和之至”是形容心灵凝聚和谐,老子认为用这样的办法就能防止外界的各种伤害并免遭不幸。如果纵欲贪生,使气逞强,就会遭殃,既危害自己,也危害别人。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

【译文】

如果一个人所具有的品德很高尚,能像婴儿一样纯真,那么毒虫就不会去蜇他,猛兽、凶鸟就不会去搏击他。筋骨柔弱,拳头却握得紧紧的。

【原文】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译文】

还不知男女交合,小阴茎却自动勃起,这是元气精纯之至的缘故。整天号哭而声音却不嘶哑,这是元气柔和的缘故。“和”就叫作“常”,知道什么是“和”就叫作“明”,刻意增益生命就叫作不祥,心放任气的发泄就叫作“强”。

【原文】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老,是不符合规律的,不符合规律就会很快灭亡。

【题解】

第四十二章和前一章讲的都是“和”,这一章接续前章,重点讲的也是“和”。第四十二章说“冲气以为和”,是讲事物矛盾着的双方经过斗争而达到和谐与统一。前一章讲的“和曰常”,即以“和”为事物的常态。本章讲怎样可以保持常态的“和”。这三章层层深入,逻辑关联性极强,向人们讲述了“和”的最高道德境界。不过这一章文字蕴意很深,不仅仅是指执政之人,而且也包括世间所有人处事为人的哲理。他要求人们要加强自我修养,排除私欲,不露锋芒,超脱纷争,混同尘世,不分亲疏、利害、贵贱,以开豁的心胸与无所偏的心境去对待一切人和物。如此,天下便可以大治了。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译文】

懂得规律的人是不会夸夸其谈的,夸夸其谈的人并不懂得规律。堵住出口,关起门来,挫去他们的锋芒,从而解脱他们之间的纷争,调和他们的光耀,混同尘埃,这就叫作大同。

【原文】

故不可得而亲,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亦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译文】

这样就没有人可以亲近,也没有人可以疏远;没有人可以给予利益,也没有人可以加以损害;没有人可以使他尊贵,也没有人可以使他卑贱。所以“玄同”的境界为天下所珍视。

【题解】

在第二章、第五章和第十章里,老子已将天道自然的思想,推之于人道,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在本章里,老子以“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反证应以“无事取天下”,皆为托“圣人”之言,长言无为之治,章法井然。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动乱不安,严峻的现实使他感到统治者依仗权势、武力,肆意横行,为所欲为,造成天下“民弥叛”“国家滋昏”“盗贼多有”的混乱局面,所以提出了“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治国方案。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不可能被执政者所接受,也绝对没有实现的可能性。总之,这一章是他对“无为”的社会政治观点的概括,充满了脱离实际的幻想成分。但他的主张对于头脑清醒的统治者为政治民是有益处的。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讳,而民弥叛;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知而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是以圣人之言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译文】

用正确的办法治国,用权诈的手段用兵,用清静无为的政策来管理天下。我根据什么知道应该这样呢?天下忌讳越多,人民反叛得越厉害;人们的优良器具越多,国家越混乱;人们的巧智越多,邪物越多;法令越清楚,盗贼越众。所以圣人说:“只要我无所作为,人民就会自然归化;只要我清静,人民就能自己走上正途;只要我无所行事,人民就会自然富足;只要我无所欲求,人民就会自然淳朴。”

【题解】

前面几章论述“德”在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体现,本章讲的是政治、社会、人生方面的辩证法。本章里提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对于此章,有的学者认为各段落之间的文义不一致,不连贯,可能有错简的情况。我们这里仍依据原文引述,未做文字方面的调整。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译文】

政令含糊不清,人民反而会变得淳厚。政令明察是非,人民反而会变得狡诈。灾祸啊,幸福就紧靠在它的旁边;幸福啊,灾祸就埋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

【原文】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译文】

是没有个定准吗?正义会变为邪恶,善良会变为妖孽。人们不懂得这一道理,由来已久了。因此圣人方方正正却不损害别人,有棱有角却不伤害别人,坚持正道却不强人所为,发出光芒却不刺人眼睛。

【题解】

本章讲治国与养生的原则和方法。从文字上看,老子讲了与别人不同的一个道理,他把吝啬当作人修身养性的重要美德加以颂扬,而不是专指对财物的爱惜。老子认为,吝啬就是在精神上注意积蓄、养护、厚藏根基,培植力量。要真正做到精神上的“啬”,只有积累雄厚的德,有了德,也就接近了道,这就与圣人治国联系到一起了。这里,把“啬”解释为节俭也可以,因为就老子而言,他十分重视“俭”德,这也是道家一贯的思想特征。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治理百姓,奉行天道,最好的办法就是吝惜。只有吝惜,才能早早从事于道;早早从事于道也就是加重积德;修养好自己的品德也就能无往而不胜;无往而不胜,就没有人能估量他有多大的力量;有了无法估量的力量就可以治理国家;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就可以长久存在。这就是巩固根基、永世长存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