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德经(3)

德经(3)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699更新时间:2024-05-29 14:53:03

【题解】

这一章表达了老子的政治理想。文中所讲的“圣人”,是老子理想中的执政者。老子认为,理想的执政者没有私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使人人守信、向善。老子把以“道”治天下的希望寄托给一个理想的“圣人”,在他的治理下,人人都恢复到婴儿般纯真的状态,以养以长自己。这种见解是有进步意义的。本章从文字上和内容上看,都是紧接前一章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论证的。

【原文】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

【译文】

得道的圣人没有自己的意志,而是把百姓的心作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要以善意对待他,不善良的人,也以善意对待他,这样最终就得到了善。诚实的人,要相信他,不诚实的人,也要相信他,这样最终就得到了诚信。

【原文】

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焉,为天下浑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咳之。

【译文】

圣人治理天下,显得安详和合,让天下人的心归于浑朴。百姓都运用自己的聪明,耳目各有所关注,而圣人把他们都看作纯朴无知的婴儿。

【题解】

这一章讲两种养生之道。一种是因营养过剩,过度求生,反而短命夭折;一种是因行动不慎而造成伤亡。老子认为,人活在世,应善于避害,则可以保全生命而长寿。他注意到人为因素对生命的影响,要求人们不要靠着争夺来保养自己,而要以清静无为的态度远离死地。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动皆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

【译文】

人脱离了生就进入了死。世上有利于生的人占十分之三;趋向于死的人占十分之三;人们因求生却反而动辄自蹈于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过度求生。

【原文】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焉。

【译文】

听别人说,善于保养生命的人,在陆地行走不会避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不会遭到兵器杀伤。因为犀牛没有必要用角去触他,猛虎没有必要用爪子去抓他,兵器没有地方容纳它的锋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本身没有引起死亡的原因。

【题解】

这一章是着重讲“德”的作用的,可以看作第三十八章的继续。老子在这章里再一次阐发了“道”以“无为”的方式生养了万物的思想。本章里的“玄德”即“上德”。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德”养育万物,但“道”和“德”并不干涉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德”是“道”的化身,是“道”在人世间的具体作用。万物成长的过程是:1.万物由“道”产生;2.“道”生万物之后,又存在于万物,成为万物各自的本性;3.万物依据各自的本性而发展出个别独特的存在;4.周围环境的培养,使各物生长成熟。

【原文】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译文】

“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物质使万物得以成形,器使万物得以成熟。

【原文】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译文】

因此天下万物没有不尊崇“道”和重视“德”的。“道”被尊崇,“德”被重视,并没有人命令如此,而是万物本身自然而然地永远去这样做。

【原文】

道生之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译文】

所以是“道”使万物得以产生,“德”使万物得以畜养,使万物成长发育,使万物结果成熟,对万物加以抚养保护。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却不依赖它们,成就了万物却不做它们的主宰者,这就叫作深奥的德。

【题解】

本章是继第四十七章后再次论述哲学上的认识论问题。老子认为,天下自然万物的生长和发展有一个总的根源,人应该从万物中去追索这个总根源,把握原则。人们认识天下万物但不能离开总根源,不要向外奔逐,否则将会迷失自我。在认识活动中,要除去私欲与妄见的蔽障,以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原文】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译文】

天下万物都有一个本始,可以把这个本始看作万物之母。得到了母就知道子,知道了子又能守住母,那就终身无忧了。堵住出口,关起门来,终生不会困窘;打开出口,力求成事,终生不能得救。

【原文】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观察细微叫作明智,保持柔弱叫作强大。发挥长处,恢复自己的明智,不给自己招来灾难,就称得上是因循万物的常理。

【题解】

这一章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矛盾。在《老子》一书中,有几处谈到这个问题,如第三章、第十九章、第五十七章、第七十五章等。本章描述了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尤其是统治者凭借权势和武力,恣意妄为,对百姓搜刮榨取,终日荒淫奢侈,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而下层民众却陷于饥饿状况,农田荒芜、仓廪空虚。无怪乎老子把统治者叫作“盗夸”。这一章的内容也可以说是给无道的执政者们——暴君所作的画像。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译文】

假如我多少有点常识的话,我就沿着大路行走,而生怕走斜路。大路非常平坦,而有些人偏偏喜欢走斜路。

【原文】

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

【译文】

朝廷很败坏,农田很荒芜,仓库也很空虚,有的人却身穿华丽服装,腰佩锋利长剑,吃饱喝足,财富有余,这样的人就叫作大盗。这真是无道啊。

【题解】

本章讲“道”的功用,即“德”给人们带来的益处。本章是第四十七章和第五十二章的重要补充。例如,第四十七章说“不出户,知天下”;第五十二章说“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要做到这一点,还要做到“塞其兑,闭其门”。在本章,老子讲了修身的原则、方法和作用。他说,修身的原则是立身处世的根基,只有巩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为家、为乡、为天下,这就是“道”。老子认为这是唯一正确的认识方式和途径。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

【译文】

善于建立的无法被拔掉,善于保持的就不会脱落,子孙对其祭祀总不间断。

【原文】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译文】

按照规律来修养自身,个人美德就会变得纯真;按照规律来要求全家,美德就会化及全家;按照规律来管理全乡,美德就会波及全乡;按照规律来整顿全国,美德就会遍及全国;按照规律来治理天下,美德就会普及天下。

【原文】

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译文】

所以,要从身来看身,从家来看家,从乡来看乡,从邦来看邦国,从天下来看天下。我凭什么来了解天下情况的好坏呢?就凭借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