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迹小说
首页
书库
排行榜
作家福利
登 录作家专区

德经(1)

德经(1)

书名:老子作者名:李耳本章字数:2231更新时间:2024-05-29 14:53:01

【题解】

这一章是“德经”的开头。有人认为,上篇以“道”字开始,所以叫作“道经”;下篇以“德”字开始,所以叫“德经”。本章在《道德经》里相对其他章比较难于理解。老子认为,“道”的表现为“德”,凡是符合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道”与“德”不可分离,但又有区别。因为“德”有上下之分,“上德”完全合乎“道”的精神。“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道”是客观规律,而“德”是指人类认识并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们把“道”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就是“德”。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

【译文】

真正重视美德的人并不去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他才保有美德;不重视美德的人却处处想表现自己的美德,所以才丧失了美德。重视美德的人清静无为,无为是因为没有私欲;不重视美德的人强调作为,是因为有私欲。

【原文】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

【译文】

重视“仁”的人碌碌多为,多为不是为了个人私欲;重视“义”的人碌碌多为,多为是为了满足私欲;重视“礼”的人碌碌多为,如果没有人响应,他就卷起袖子,死拉硬拽。

【原文】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译文】

所以说失去了“道”而后才有“德”,失去了“德”而后才有“仁”,失去了“仁”而后才有“义”,失去了“义”而后才有“礼”。“礼”,是忠信不足的标志,是祸乱的开始。所谓的先见之明,对道来说属于华而不实的东西,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大丈夫要笃守忠信,应当自处于厚实的道与德的境地,而远离浅薄与虚华。所以要舍弃那浅薄与虚华而选取这敦厚与朴实。

【题解】

这一章讲“道”的普遍意义。前半段论述“道”的作用,天地万物都来源于“道”,或者说,“道”是构成一切事物不可或缺的要素,如果失去了“道”,天地万物就不能存在下去。后半段由此推及人,告诫统治者从“道”的原则出发,并要能“处下”“居后”“谦卑”,即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没有老百姓为根本和基础,就没有高贵的侯王。因而,本章的内容同样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

【译文】

从前得到一的情形是这样的:天得到一而清明,地得到一而安宁,神得到一而有灵;河谷得到一而充盈,侯王得到一而为天下准则。

【原文】

其至也,谓:天毋已清将恐裂,地毋已宁将恐发,神毋已灵将恐歇,谷毋已盈将恐竭,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蹶。

【译文】

然而,就其极端的情况来说:天无休止地清明下去就难免会崩裂,地无休止地宁静下去就难免会塌陷,神无休止地显灵下去就难免会消歇,溪谷无休止地充实下去就难免会枯竭,侯王无休无止地高贵下去就难免会倾覆。

【原文】

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穀。此其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如玉,珞珞如石。

【译文】

所以想要贵就要以贱为根本,想要高就要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自称“孤”“寡”“不穀”,这不正是以贱为根本吗?所以说要想得到过高过多的荣誉反而会失去荣誉。所以有道之士不愿像玉那样精美,而宁肯当一块朴实的石头。

【题解】

在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十四、第二十一、第二十五、第三十二、第三十四、第三十五和第三十七章里,老子从各方面阐述关于“道”的理论。在本章里,老子用极其简练的文字,讲述了“道”的运动变化法则和“道”产生天下万物的作用。关于“道”的基本理论,本章和四十二章都是就此而论的。本章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言简意赅,含义十分丰富。

【原文】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译文】

规律的运动是反复的,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它能保持柔弱的状态。天下万物产生于某种物质,而物质产生于空间。

【题解】

这一章引用了十二句古人说过的话,列举出一系列构成矛盾的事物双方,表明现象与本质的矛盾统一关系,它们彼此相异,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彼此具有统一性,从矛盾的观点,说明相反相成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这里,老子讲了上士、中士、下士各自“闻道”的态度:上士听了道,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漠不动心,将信将疑;下士听了以后哈哈大笑。这说明“下士”只见现象不见本质还要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嘲笑道,但道是不怕浅薄之人嘲笑的。

【原文】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译文】

智慧最高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按照它去办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将信将疑;智慧低下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阔空洞而加以嘲笑——不被人所嘲笑,“道”也就不成为“道”了。

【原文】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

所以有人曾经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好像难以理解,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好像引人后退,容易做到的道理反而好像难以施行,最崇高的品质反而好像什么也没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好像是黑暗的,阔大宽容的品德反而好像不充足,刚健的德性像是松弛懈怠,本质纯真像是受污染变质,最大的方形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无所完成,最大的声音反而无声,最大的形象反而无形。大道深广而没有名称。只有这大道,善于开始而且善于完成。